顏回攫其甑

謁:拜見 佯:假裝 向:先前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原文】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翻譯】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乾淨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那樣的,剛剛碳灰飄進了鍋里(弄髒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並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
【注釋】
陳,蔡:春秋時的陳國,蔡國
藜(lí):野草,這裡指野菜
羹(gēng):湯
斟(zhēn):舀取
爨(cuàn):燒火做飯
攫(jué):用手抓取
甑(zèng):古代蒸食的炊具
選間:片刻,一會兒
饋:向人送食物
煤炱:煙塵
謁:拜見
佯:假裝
恃:依仗
飯:吃
先君:死去的父親
向:先前
【補充】
孔子佯裝為不見之:一說此句應位於“選間”之前。
孔子由誤會到理解顏回的的過程,給人提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命題,眼見的現象,主觀的臆斷,往往使人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只有經過一番調查了解,透過表面現象而深入內在實質,才能獲得正確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孔子感到“知人固不易”,啟示我們要避免草率從事,妄下結論,而要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地了解多個聯繫樞紐,從而正確地知人論世,免犯粗枝大葉的錯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