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碳酸鹽岩

碳酸鹽岩中的顆粒,按其是否在沉積地區或沉積盆地中形成,可分內顆粒(或盆內顆粒)和外顆粒(或盆外顆粒)兩類。內顆粒是主要的。外顆粒即陸源碎屑顆粒,按其粒度,可分礫、砂、粉砂、泥四級。有時,常把礫、砂、粉砂當作陸源碎屑顆粒,而把泥稱作陸源碎屑泥。在碳酸鹽岩中,陸源碎屑泥最為常見,陸源碎屑組分總是次要的。如果陸源碎屑組分含量超過碳酸鹽的結構組分,則碳酸鹽岩就過渡為陸源碎屑岩了。

簡介

碳酸鹽岩中的顆粒,按其是否在沉積地區或沉積盆地中形成,可分內顆粒(或盆內顆粒)和外顆粒(或盆外顆粒)兩類。內顆粒是主要的。

外顆粒

外顆粒即陸源碎屑顆粒,按其粒度,可分礫、砂、粉砂、泥四級。有時,常把礫、砂、粉砂當作陸源碎屑顆粒,而把泥稱作陸源碎屑泥。在碳酸鹽岩中,陸源碎屑泥最為常見,陸源碎屑組分總是次要的。如果陸源碎屑組分含量超過碳酸鹽的結構組分,則碳酸鹽岩就過渡為陸源碎屑岩了。

在這裡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來自沉積地區以外的較老的碳酸鹽岩碎屑。這種陸源的碳酸鹽岩碎屑,與在沉積地區中形成的碳酸鹽岩內碎屑,在成分上雖然相同,但形成機理卻根本不同。主要由陸源的石灰岩碎屑顆粒或白雲岩碎屑顆粒(通常都為礫石級)組成的岩石,應屬碎屑岩的範疇,可稱作石灰岩碎屑岩(灰屑岩)或白雲岩碎屑岩(雲屑岩)。如在山東新汶汶南下奧陶統馬家溝群底部,即在其下伏的下奧陶統亮甲山組頂部的剝蝕面上,就有一層幾十厘米厚的斷續分布的白雲岩角礫岩,其顆粒組分主要為亮甲山組的白雲岩的角礫,還含有少量的陸源礫和砂等。該層是此處馬家溝群的底礫岩,是懷遠運動的佐證。顯然,這已屬碎屑岩的範疇了。但是,如何把陸源的碳酸鹽岩碎屑顆粒與內碎屑區分開,卻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或很快就能做到的。這要根據沉積地區及其外圍地區的區域地質(地層、岩石、古生物、構造等)特徵,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做到。

內顆粒

內顆粒是指在沉積地區或沉積環境以內形成的碳酸鹽成分顆粒。這種顆粒可以是化學沉澱作用形成的,可以是機械破碎作用形成的,可以是生物作用形成的,或者是這些作用的綜合產物。碳酸鹽岩中的顆粒,主要就是這種內顆粒,外顆粒是次要的。因此,在碳酸鹽岩中,凡提到顆粒,只要不特別註明其是陸源的或是在沉積地區以外形成的,均指內顆粒。

這種在沉積地區或沉積盆地之內形成的顆粒,福克(1959,1962)稱其為異化顆粒,即福克所說的。異常化學作用。所形成的顆粒。可簡稱其為顆粒。有人把碳酸鹽岩中的顆粒和福克(1959,1962)的異化顆粒稱作粒屑,欠妥。顆粒主要包括內碎屑、球粒、糞球粒、鮞粒、藻灰結核、藻粒、化石碎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