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總動脈四周交感神經網剝脫術

手術名稱

頸總動脈四周交感神經網剝脫術

別名

頸總動脈周圍交感神經網剝脫切除術;頸總動脈周交感神經網剝脫切除術;頸總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切除術

分類

骨科/痙攣性癱瘓手術

ICD編碼

05.25

概述

頸總動脈四周交感神經網剝脫術用於痙攣性癱瘓的治療。

痙攣性癱瘓是大腦性癱瘓(簡稱腦癱)的類型之一,占腦癱的30%~50%。腦癱的手術治療,主要是對痙攣性癱瘓的治療,手術並不是對腦癱的主要治療手段。對嚴重腦癱是不能恢復也是不能治癒的,但制訂一個合理的綜合性治療計畫是很重要的。所謂綜合性治療計畫,應包括心理學訓練、語言訓練、作業療法、物理療法、特殊教育及矯形外科治療。一般先從非手術療法開始,堅持到患兒發育成熟後,再採用外科手術去矯正畸形、平衡肌力、調整肌力、穩定關節,恢複合理的負重力線。綜合治療的目的是幫助臥床不起的病人能夠坐穩,對能行動的病人,使他們走上社會,會用輪椅和助行工具。然而每個治療訓練計畫必須面對現實,根據實際病情而制定。治療訓練計畫能否實現,要根據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如病人的情緒、心理狀態、社會地位、經濟條件是十分重要的,但與治療效果直接有關係的就是病損程度。嚴重的複合性腦損害,任何治療方法也很難湊效,只能最大限度地爭取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改善,生活能力有所提高。

矯形手術在腦癱病人治療的主要原則是矯正畸形、平衡和調整肌力、穩定關節、恢復肢體力線。

靜力性畸形的糾正應放在首位。套用肌腱延長松解術、關節囊切開、筋膜切斷及截骨術去矯正骨與關節畸形。

動力性畸形的糾正主要靠平衡肌力及調整肌力,但平衡肌力在腦癱病人中想要達到理想的結果有一定困難。因為影響肌轉位後的因素較多:①自主控制肌肉功能損害;②自主運動動作緩慢;③低的牽張反射;④聯合感受器缺失;⑤拮抗肌組不同步不協調;⑥隨意肌痙攣性收縮等。因此肌轉位後要經過特殊訓練,有時也可採用過強肌力的肌肉運動神經肌支切斷術,來達到拮抗平衡。但神經切斷術效果不夠持久,易復發,這點應引起注意。也可用三關節固定術,距下關節外固定術去穩定足部。治療前要制訂周密的治療計畫,要取得病人及其家人的合作,共同來完成治療計畫。

手術相關解剖。

適應症

頸總動脈四周交感神經網剝脫術適用於:

1.適用於腦癱性上肢肌力不協調,手部功能障礙。例如,手部屈伸肌力失調和手部痙攣性癱瘓等。

2.雷諾病或手部缺血性疾病。

3.腦供血不全性疾病。

禁忌症

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者。

術前準備

1.查腦血流圖,作為手術前後療效對比的依據,一般術後腦血流量均比術前增加。

2.智商測定及手的運動功能進行詳細記錄,術後與術前對比應有所改善。

麻醉和體位

頸叢阻滯或局麻加強化,年齡小的兒童可用全麻。仰臥位,兩肩下墊以扁枕,使頸部輕度過伸位。

手術步驟

1.切口

從甲狀軟骨水平沿胸鎖乳突肌前緣斜向內下方切口,止於鎖骨上方2cm處。

2.顯露頸總動脈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筋膜,頸闊肌行鉗夾切斷後,稍行分離即可看到胸鎖乳突肌前緣,沿其前緣向深部解剖,將肩胛舌骨肌牽向下方或切斷,即可看到有搏動的頸總動脈鞘,用鑷子提起鞘膜,用刀切開,游離頸總動脈。

3.頸交感神經剝離

將頸總動脈用血管鉗挑起,用橡皮條穿過其後方,輕輕提起頸總動脈,用小解剖剪刀將其外膜上之纖維鞘分離,呈環狀切除。在分離前先於鞘膜外注入等滲鹽水,使鞘膜與血管外膜分離,便於游離切除,剝離切除的頸總動脈外層的疏鬆結締組織含有豐富的交感神經網。直至看見頸總動脈緻密灰白色的彈性外膜為止。一般環狀切除2cm長一段即可。

4.縫合切口

去除牽引用的橡皮條,徹底止血,等滲鹽水沖洗切口,留置引流條,按層次縫合。

術中注意要點

1.頸總動脈剝離是在頸動脈竇和甲狀腺頸乾之間這段進行手術,術中勿干擾頸總動脈分叉處的頸動脈竇,此竇平甲狀腺軟骨。

2.游離頸總動脈時,要注意其外後側之頸總靜脈,將其拉向外側,防止損傷。

3.剝離頸總動脈鞘時要輕柔,用蚊式血管鉗鈍性分離,遇纖維粘著緊密時,才用剪刀剪開。但剝離時勿過深,以防刺破血管。

4.剝離下的交感神經網,應呈環形繞頸總動脈,將剝離的交感神經網切除2cm,以防再生連線。

5.術中注意其周圍的膈神經和喉返神經,防止因解剖變異而損傷。

6.一般是左手癱剝離右側,右手癱剝離左側,雙手則需兩側同時剝離或分期進行剝離。

術後處理

1.術後24h內注意觀察呼吸,以防血腫壓迫。如有呼吸障礙,則應及時檢查創口,如有血腫壓迫應及時處理。

2.術後為防止喉頭水腫可予蒸氣吸入,每日3次,連續用3d。

3.48h後拔除局部引流條。

4.術後早期加強手部功能鍛鍊。

併發症

頸總動脈損傷,多為術中操作不仔細,或術中病人突然活動有關。也可因血管外膜剝離過多,損傷血管壁造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