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縣城順河街,興盛於清末五河口,是五河縣城最古老的一條主街道,為明清建築風格。五河五水交匯,河道水面寬闊、無遮無擋,而河口小東溝較窄、兩岸地勢較高,可以擋風,許多漁船收網後在此停泊,是一個天然的漁港。漁民上岸賣魚蝦等水產品,然後購物,這裡逐漸形成了集市 。
清末,貨運船隻也在這裡停靠兩岸,形成貨運碼頭。街道伴隨著碼頭,逐步得到發展,形成了“順河街”。五河這個五水交匯的碼頭,給順河街發展帶來了機遇。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客商紛紛到五河,一度五河成了皖東北糧食等農產品的集散地,而小東河則是天然良港,東橋口就是裝卸糧食的主碼頭,沿小東河西岸還有板橋東、水巷、雷巷、檔布巷等小碼頭。
一些生意人看到了商機,在順河街兩旁建起了糧行。開業較早的有陳萬興、鄧廣泰、鄧九和、丁正昌、永康等幾家大糧行和小的方子行。當蚌埠寶興、信豐兩家麵粉廠建成後,糧行更是迅速發展,從20多家猛增到70餘家,小的方子行也增加到40多家,從業人員500多人,還有一些擺米匾的(主要是供應當地居民),這些糧商多數集中在順河街,真是糧行林立,熱鬧非凡。
當時,每年外出的貿易糧,有小麥2610石、黃豆2420石,綠豆770石,高粱1840石,總計7640石。經過五河市場外出的糧食,有地處澮河、沱河、潼河上游的宿縣、靈璧、泗縣沿河而下;地處淮河下游的雙溝、盱眙的則沿河而上。還有陸路過來需要水路運出的糧食,均集中在縣城,都要通過小東河出進,而且多數是在順河街進行交易。糧食貿易高峰時,每年最高達4萬石。由於商業繁華,當時外地商人稱這裡為“小上海”,繁榮的光景持續近四十年。蚌埠信豐和寶興兩個機器麵粉廠開辦後到抗戰前,為糧食交易鼎盛時期。
順河街的碼頭雖以糧貿為主,同時漁船停泊、漁民上岸還在這裡一帶,一些魚需商品也在這條街上。漁鉤店在南,竹器漁具店在北,生意都很紅火,交易量較大。“義和釣店”是著名工匠鍾萬和創辦,解放前年產魚鉤30餘萬把,銷往省內外,有地鉤、線鉤、百步鉤、掛鈎、滑鉤、扒鉤、棚鉤,種類繁多、質量上乘,“尖須鋒利火透,熱處理軋焦回軟”在省內外都有名氣。
“竹器店”又叫“篾匠店”,那時都是連家店,陳家、鍾家、張家篾匠店比較有名,製作的漁具精巧,有漁簍、蝦罩、黃鱔籠,還有“籪”之類捕魚工具。張家篾匠店張斗昌,人聰明,手藝特巧,看什麼會做什麼,客戶相當多,有的甚至還提前半年訂貨。
民國4年(1915年)陳德貴還在順河街開了一個縫紉店,請客師4人,收徒6人,每年加工衣裳2000多件,陳家製作的八團花馬褂、鑲邊旗袍、虎腿皮襖做工講究,價格昂貴,質量上乘,名響一時。順河街史家、黃家鐵匠鋪,工藝精到、較有名氣,這些都說明當時順河街手工業發展狀況。
順河街糧行的興盛帶來了飯店、旅社、雜貨、乾果、藥店、理髮、竹器、鐵器業等其他行業的發展,整個街市空前繁榮,白天人流不息,晚上燈火通明。名氣比較大的有以上提到的陳萬興、鄧廣泰、鄧九和、丁正昌、永康糧行,還有陳興盛、余恒隆、陳繼凡、陳繼忠、郭華堂糧行,和興隆雜貨店、黃明恆雜貨店、信誠布莊、萬安堂藥店、大同客棧、王東臣乾果行、陳家水果行、張家水果行、張家竹器店、周家染坊、盧家理髮店、余家飯店、熊家飯店、楊家飯店、周志凱鍋貼餃子店,還有陳小頂渣肉、張家小跑(兔肉)、秦家麻花小店。
一個繁華的街市,在1938年遭到了日機轟炸,1939年縣城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全城街市一片蕭條,順河街也告別了昔日火紅年代。
新中國成立初到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水路運輸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特別1961年以後,經濟快速發展,貨物進出量大大增加,順河街雖然失去小東河碼頭,但仍南臨外河碼頭,物流、人流使順河街又逐步興盛起來。
蚌埠至柳巷航線開通,途經長淮衛、沫河口、十里程、臨淮關、毛灘(今大新)、新集、安淮、小溪、五河縣城、朱頂、黃盆窯等站,客流量大,每日對開1班,逢年過節另有加班,先後有淮光、淮偉等7艘大客輪正常航行。每天上下船都有百人以上,有時多達幾百人,往來客人絕大多數要經過順河街,許多客人還住在順河街的旅店。
這段時期雖說是計畫經濟年代,但順河街仍是縣城主要商業街之一,從碼頭壩下到東橋口,許多門面改做國營或合作化商店、旅社等,同時還新建了一些建築,出現了一些新單位。比較知名的有:淮河旅社、光榮旅社、烈軍屬招待所(後改為工農兵旅社)、大同旅社(曾改為四新旅社)、迎淮旅社、迎淮飯店、飛躍飯店,縣專賣公司門市部、雜貨商店、百貨商店、食品商店門市部,手管局門市部、鐵業社、木器社、竹器社門市部,茶爐合作社門點,縣航運站票房(售票處)、水運公司(水運社)、縣搬運站、城關搬運大隊,還有一些理髮店、漁鉤店、小吃部、乾果店、貿易貨棧等。長淮一帶農民上街賣菜、購物,朱頂、小溪農民進城都經過順河街,這一切都增加順河街的人流量,人來人往,從早到晚川流不息,飯店、旅社經常客滿,人們又感到昔日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