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症的認知神經機制
Peretz等報告了一名失樂症者的音高加工障礙,該被試智力水平及聽覺、記憶、語言能力均正常,但蒙特婁失樂症診斷測驗(Montreal Battery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結果顯示其無法辨認不同的旋律,尤其在音高識別上存在感知障礙,即無法感知小於一個半音的音程。 Foxton等對失樂症被試進行了音高分辨、音調辨認、聲部分辨三個任務測驗,發現與正常被試相比,失樂症被試在音高分辨和音調辨認方面成績較弱,但聲部分辨結果正常。該研究也表明失樂症者與正常人區別在於細微的音高感知差異。
有其他研究也驗證了失樂症者存在音高障礙,但其聽覺、語言、數學、記憶等認知能力及智力水平均正常,甚至在某些方面很優秀,例如Ayotte等發現失樂症被試存在音高識別障礙並影響了音樂節奏加工,但歌詞記憶能力正常。有 研 究 者 通 過 事 件 相 關 電 位(event-relatedpotential, ERP)對失樂症和正常被試進行音樂旋律測驗(每個旋律片斷包含5個不同音高),發現失樂症被試對一個半音作出反應時,
其N100波幅與正常被試無差異,但N200和P300波幅卻高於正常被試近2倍。 N200與失匹配負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相近,反映了非注意或無意識認知加工。 P300反映了大腦對刺激進行編碼、分 類、識別等認知功能狀態,是注意、記憶、思維計算等多種認知功能的綜合性指標。源分析發現失樂症被試 在 大 腦 右 側 額 葉 下 回 及 頂 葉 分 別 出 現 明 顯 的N200和P300,可能原因是失樂症被試需要較多的補償性加工資源來識別音高之間的差異。
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發現,在音高加工時,失樂症者 和 正 常 人 在 雙 側 顳 葉 平 面( planum temporale,PT)和赫氏回(Heschl gyrus, HG)的腦激活強度都增加,而且隨著音程度數的增加,兩組被試的雙側PT、 HG及顳葉上回前部的激活 強度均隨之增強,表現出正性相關;但 是 在 右 側 額 葉 下 回(inferiorfrontal gyrus, IFG)的 眶額區部位,正常被試的激活強度隨音程的增多而增強(即正相關),而失樂症被試的激活強度則降低(即負相關)。神經功能連線分析發現,失樂症被試的右側聽覺皮層與右側IFG/眶額區存在較低的功能連線,而右側聽覺皮層與左右兩側PT/HG、右側聽覺皮層與PT/顳葉上回邊緣後部、左側聽覺皮層與左右兩側PT/HG、左側聽覺皮層與右側PT/顳葉上回邊緣後部均存在較多的功能連線。
形 態測量學(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也發現,與正常人相比,失樂症者在右側IFG的白質濃度較少而灰質濃度增加,可能反映了一定的神經發育性障礙。另外,失樂症者右側IFG較低濃度的白質結構可能反映了額-顳皮層纖維連通性異常而導致音高加工障礙。
失樂症的矯正和教育策略
由於音樂自身具有豐富的結構和組織形態,因此,人腦越早接觸音樂就越有利。儘管目前沒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對失樂症者進行音高障礙矯正,但結合大腦發育基本規律、提供一定的音樂學習和訓練環境,則對提升失樂症者的音高感知及相關音樂能力均有促進作用。因此,對失樂症者需給予豐富的音樂教育和學習環境,以刺激他們腦內相關的神經功能連線和結構改變,因為腦神經功能和結構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用進廢退”的原則和規律;豐富和複雜的音樂刺激有助於建立適用性更強的神經功能和網路連線、最佳化腦皮層結構和功能。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音樂教室里不僅要有音箱和一些音樂設備,還要有可視化物體,比如色彩豐富的音樂符號,例如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瑪德琳娜設立了一個特殊的音樂教室,教室里有許多五線譜符號,地面上是地譜、牆上是牆譜、桌上是桌譜,還有身體譜和手譜等,連教室的大衣前面也有大譜表,各種譜表上有剪紙音符、拍值尺、時值尺,還有各種音符帽等。也就是說,音樂不只是聽到的,還可以是看到和觸摸到的。
此外,還可通過音樂強化訓練來提升音高感知能力。音樂學習能使相關神經細胞間的突觸發生物理性變化,從而使化學信號更有效地傳遞。這種腦功能和結構的變化成為腦組織變化的生理基礎。目前,電生理學已證實突觸傳遞效能的長時程增強現象(long-term potentiation)是學習和記憶的突出可塑性模式。這種突觸結構變化的本質是不斷地給予強化和易化的適應。若不給予強化,遺忘則不可避免。音樂教育者應採用增強學習和記憶、增加切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在音樂學習和訓練時,在準確演奏一串音符、一組和弦的基礎上,要試圖練習提前看到(或想到)後面的樂譜,然後確定何時、怎樣演奏後面的音符。這樣找出音符、和聲、樂句之間內在規律性,並把這種規律性記在腦中,就會形成比較好且比較牢固的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