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村[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陽城鎮韓王村]

韓王村[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陽城鎮韓王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陽城鎮韓王村地處山西西南角,世世代代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種植小麥、油菜、芝麻、玉米等作物,相鄰孫澗村,石道村、杜莊村、觀後村。氣候溫和,氣候宜人,人勤物豐,山青水秀!

概況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陽城鎮韓王村

地處山西西南角,世世代代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種植小麥、油菜、芝麻、玉米等作物,相鄰孫澗村,石道村、杜莊村、觀後村。氣候溫和,氣候宜人,人勤物豐,山青水秀!

韓王村 韓王村

地處晉、陝、豫三省交界,交通便利,距離西安165公里左右,豪華大巴直達村口。

基本信息

主要大田作物:小麥、油菜、芝麻大豆、綠豆、玉米;

盛產水果:蘋果、大棗、杏、桃、葡萄;

韓王村村委會 韓王村村委會

村里單位:韓王村民兵連、韓王村村委會、韓王國小、韓王村衛生室、老年人活動室;

活動產所: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室、象棋室、閱覽室、機房等;

村莊超市:大眾超市。

簡介

韓王村地處丘陵旱垣,由韓王、柏樹兩個自然村組成,7個村民小組,340戶,1180口人,耕地面積1964畝,以農業為主,主導產業蘋果,2007年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有文化廣場和舞台,韓王村是革命老區,建有周仙德,周仙瀛烈士紀念碑,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3元。

重大事件

韓王村新貌 韓王村新貌

2017年7月村政府對村里巷道進行了整改,村貌煥然一新。

民俗文化

節日風俗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糧食以小麥為主,其次是玉米、豆子、穀子等。主食以白饃為主,有離了饃饃不吃飯之說,以麵條、米湯、餃子、疙瘩為輔。芮人以面片包菜稱“餛鈍”,又稱扁食;蔬菜以四時鮮菜為主,肉、雞蛋、豆腐、海菜、蘑菇、木耳為輔,農村多以醃菜為主,遇有客人或逢年過節時才炒菜動葷。春、秋、夏三季每天三餐,冬天是二餐。舊習俗:清明節後,中秋節前為三餐制,早上米湯(或熬玉米糝),中午麵條,晚上仍是稀米湯,冬天晚上不吃飯。平時理想的主食是白饃蘸油辣子,逢年過節才吃油餅、麻花、油糕、烙餅、煎饃、花捲、菜卷、包子、棗糕等;麵食有餃子、餛飩(扁食)、水疙瘩、麻食、肉哨子面、炒麵、涼麵、削麵、扯麵。 1980 年後,糧食過關,一年四季吃白面,很少吃粗糧,民眾開始注意飲食營養質量與衛生要求,講究主、副、葷、素搭配調節,肉、蛋、蘑菇在食物中比例增加,食油也由每人每年四、五斤,一般增加到十斤左右。

凡遇婚喪大事,立柱上樑,做滿月,為長者過生日做壽等事,富裕者要大擺宴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宴席的檔次也越來越高。 1980 年前素席、粗席居多,以後細席居多。粗席是 5 碗菜佐酒, 9 碗菜( 2 葷 7 素)吃飯。細席分“半扇坡”、重八、十大碗、十二起、十三花、二十四件等名目。

芮城人的居住

芮城縣境內居民房舍,有磚木結構和土木結構的瓦房、茅屋、土窯洞。此外,還有磚卷窯、土坯卷窯等。宅基多座北向南,為長方形的院落。布局有北房(上房)、東西兩廂房、南房帶門房,開偏左的大門,稱為四合院。富豪之家前後兩院中間再蓋一庭房,叫過庭,開中門。 一些較大的村莊地勢平坦,巷道整齊,但都狹窄。住於丘陵及溝澗的居民,以地勢的高下、方園,各自築成院落,大都倚崖鑿窯洞作居室,較富者再蓋三面瓦房。

穴居:即住窯洞。舊時本縣居民有半數穴居。所建窯洞分兩種:一為接崖窯院,是就溝壑山崖開院掘窯,這種窯院優點是崖厚、豁亮,無水淹之慮。一為地窨窯院,貧苦農民蓋不起房子,就地挖一長方大坑,深約 7 米,面積不等,在坑內四壁挖窯居住,另有一斜洞通地面作院門。

芮人春節習俗

正月初一,天未亮,男女競相早起,梳洗換衣,燃放鞭炮,獻祭神靈和祖先。早飯後,全家人按輩跪拜給祖先叩頭。晚輩人按次序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孩子們散發壓歲錢。然後再到本族各家挨次拜年,並互相祝新年好,人們在路上相遇均打躬致問:“新年好!”“年過得好!”

正月初二,青年夫婦帶上孩子到岳父家拜年,結婚後第一個春節,新婚夫婦要給岳父家送四樣禮。

正月初三、初四日繼續到各親戚家拜年。

初五日稱“破五”,表示春節已完,過了這天即可出工作活,出門作事。

正月十二日,傳為財神生日,民間要祭祀,商人敬獻特重,農民傳稱當天也是觀音生日。

芮人過元宵節

從正月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晚上,大鬧三天社火。晚上家家張燈燃燭,池泊里、水缸內放夜油(一種瓷質點食油的小燈)或蘿蔔燈。小孩子提上花燈到處轉,把家裡各個角落都要走遍。各村鎮都搞社火(文藝節目),近幾年,縣城各機關鄉鎮組織社火遊行和文藝節目匯演、放焰火、辦燈展,開展各種遊藝活動。

正月十六還有一種活動是游柏林、采柏枝,以示吉祥,百歲長壽,俗稱“游柏坪”。中午,吃蒜調乾麵條。

正月十七日,夜不點燈,俗稱老鼠嫁女,今此風已除。民間仍流行滅蚰蜒(蜈蚣)的驅毒活動。

正月二十日,傳為藥王生日,民間家家敬獻,並在門上貼剪紙藥葫蘆。

正月二十三日,俗稱太上老君生日,民間以黃表寫帖子貼於門上,其文有“新春正月二十三日,太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等。帖下部繪一牛,故稱“金牛帖”或“春牛帖”。這天牛馬忌使役。

正月月盡(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傳女媧氏補天,唯缺東南一隅,故本日家家吃烙餅,謂之“補天”。

二月初二日,民間傳說“龍抬頭”,清早不能上井打火,怕撞龍頭要生災,石磨、水磨、油磨都要支起來。當日進食麻花,俗稱“咬蠍尾”,可免毒螫。

二月初五日,吃涼粉,俗稱“溜光”。預祝辦事順利。

除夕節

臘月月盡日,灑掃庭院、巷道,貼年畫、春聯,插柏枝。並在院中畫麥囤、梯子、犁耙等石灰圖案,麥囤內還灑些五穀雜糧,以期來年五穀豐登。日將晚時,在院中燒香、放爆竹迎接諸神,祭獻祖宗。此夜講究守歲熬年,一家人圍坐包餃子(舊為捏餛飩)、聊天。現在是看電視直到零點之後。

芮城人的婚嫁習俗

舊時婚嫁一般要有六項禮儀,即:求允、換庚、經納彩、納幣、親迎、會親。男女雙方不得自主,須聽父母之命,媒人之言,大多數男女雙方成親前從未見過面,因而有“布袋買貓”之說。現在禮儀改變為:見面、看地方,許親(訂婚)、送粘親花、迎親、回門等。

見面:由介紹人說合後,男女雙方約定在某地初次見面、互相詢問,增進了解,女方中意時就收下男方見面禮。

看地方:女方為了進一步了解男方住房和家庭狀況,由娘家人及介紹人陪同,來到男家看房屋宅院。女方中意後收下男方一身衣服。

許親:男女雙方經過充分了解,有了一定感情後,雙方約定日子,女方先到男家舉行訂婚儀式。男方親朋都來慶賀,介紹人同雙方議定彩禮及分批交付日期。然後男方到女方回訪,女方親朋也來慶賀。

送粘親花:男方將結婚日期擇好後,同介紹人給女方送棉花若干斤,謂之“粘親花”,正式通知女方結婚日期。

迎親:即完婚。婚禮前一日,庭院大門張燈結彩,搭帳棚、貼對聯。下午派出一支抬嫁妝隊去女家抬嫁妝。晚上燈燭輝煌,鼓樂喧天,親朋吃酒點戲,盡情歡樂,謂之“烘棚”。

第二天早上由新郎、伴郎、迎姑嫂(伴娘)、吹鼓手、點炮的、苫廟的、背貧架、衣架等人組成迎親隊伍,騎腳踏車或坐汽車去迎親。女家設宴招待後,新娘在鼓樂聲中,舊時由哥哥背上轎,現在由送親伴娘及親友多人陪伴走出大門,騎腳踏車或坐車於中午時分到達新郎家村口,炮手點炮通知家人接客。村口擺一方桌,上面簡列五盤菜,有一人站在桌旁,謂之擺盒酒者。與新郎對揖後,給新郎畫臉譜、眼鏡、鬍鬚,或由新郎同齡好友代畫眼鏡。花轎大門口落地後,翁翁點一把乾草火繞轎順轉、倒轉各三圈,翁之弟或兄點鞭炮、抱公雞隨後轉。然後新郎把新娘接下轎,來到院中舉行結婚儀式,新娘進門時,新娘哥哥在新娘頭上撒一把五穀、棗、花子。舊儀式稱為“拜天地”,新儀式主要有:向領袖行三鞠躬禮,由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家長、來賓講話,新郎、新婦談戀愛經過,入洞房等。

鬧房

芮人稱為“騷羞子”。鄰里、親友們在婚後數夜都來鬧房,新婚夫婦要向來客唱歌、行禮、說謎語等。舊習有搞惡作劇者,今已革除。若婚後,無人鬧房,常被認為是家長人緣不好得罪了大家,別人會說長道短。

回門

婚後次日,新婚夫婦同去岳丈家,歡宴後,回家。雙方親翁會面,敘談歡宴,稱“會親”。

住十

新娘子“回門”後,每天都由女方親戚接送探親,五日後,回娘家住十天,然後帶上娘家蒸的饃回婆家。至此,婚期結束,俗言“吃了住十饃,媒人撂過牆( qo )”。

韓王村方言

1.只達——這裡 2. 五達——那裡 3. 亞個——昨天 4. 前個——前天 5. 後個——後天 6. 滅個——明天 7. 年四個-去年 8. 蹭——厲害 9. 碟——吃飯;打人 10. 四火——試一試、肯定地 11. 諞(音pian)——聊天 12. 騷青——熱情過分,討好獻媚之嫌(本人都不懂啥意思) 13. 細法——形容富人過窮生活,精打細算 ;還有小氣的意思 14. 凹遭——邋遢,不講衛生 ;讓人覺的討厭 15. 逼啦、畢拉,球哇——完蛋了 16. 燈勞——腦袋 17. 所——啥 18. nia——人家 20. 砸、恰里——咱們 21. 夥計——一般指朋友、哥們 22. 血——說 23. 包--表(不要),例如:“你包血啦”就是“你別說了” 24. 做回事——咋回事 25. 妖孽——不是妖怪,是指人做事張揚 26. 顯化——做事愛顯擺 27. 加死敢——張,強,厲害,牛B 28. 樓搜——形容做事愛做多餘的事 29. 墨——那么 30. 肉——磨蹭,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