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史籍記載: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國大將金兀朮率領十萬大軍南侵,江東安撫使劉光世貪生怕死,不 敢同金兵決戰,輕易放棄重要城市揚州,致使金兀朮一路勢如破竹,從江蘇一直打到浙江。宋高宗不得不從都城臨安(今杭州)倉皇逃往越州(今紹興),再逃往明州(今寧波)海上避難。在大敵當前的危急時刻,為了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韓世忠奉命率領韓家軍扼守長江沿線,擬以逸待勞,阻斷金軍退路,圍殲敵人。當時,韓家軍有一部分部隊就駐紮在今張家港境內的塘橋、慶安、鹿苑等地。在這裡,韓世忠帶領部隊構築瞭望墩和沿江戰備工事;又在西部丘陵山地構築藏軍洞和兵寨,軍民團結,嚴陣以待,同仇敵愾,準備同敵人血戰一場。韓世忠還在方圓數十里範圍內修築了其他軍事瞭望墩,如,塘橋的韓墩,又稱韓山,高約五丈,周長約七十丈,墩的東北有一條小河,就是當年堆築韓墩時挖泥取土留下的河浜。
擁有威武和智慧的韓世忠將軍已深深地烙在百姓的心中,當地百姓早已把將軍當作“佛”來供奉,百姓認為這是佛菩薩的庇佑,戰事過後,大軍撤走,百姓把這座“佛”顯靈的軍事墩叫做佛靈山,當地人為感佛恩,為了紀念韓世忠大將軍,就在佛靈山上建了一座寺院取名韓山寺。當時寺院香火鼎盛,信徒遍及全國各地,朝拜者絡繹不絕,後因為歷史原因,歷盡滄桑,興廢附隨。解放後,韓山寺先後由維根法師、昌賢法師、沈光法師當家,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把韓山寺拆掉運到要路橋建了一座飼料加工廠,到76年由當地百姓自發建起了韓山寺,當時只建了大雄寶殿。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一九九三年,張家港佛教協會會長清希和尚組織當地信眾重新自發集資修建觀音殿和廂房,二零零一年昌貴法師擔任住持後,寺院的管理和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在建好的殿堂基礎上,先後投資數百萬元建造了東西廂房、山門殿、天王殿、居士賓館等,生活設施齊全,環境優美,至今已具規模。諸多信教民眾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為睹“佛靈山”不遠千里前來朝拜,眾多的善男信女在韓山寺都得到了感應,得到了佛力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