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崛起的一個影響很大的詩派,代表詩人是韓愈、孟郊,還包括賈島、盧仝、姚合、李賀、劉叉等。他們不想隨盛唐詩的後塵亦步亦趨,而要自創新格,另闢蹊徑,“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他們繼承並發展了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創作態度上,“用思艱險”,崇尚“苦吟”,主張“不平則鳴”與“筆補造化”。在詩歌風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險怪、雄奇怪異之美。韓愈評價孟郊的“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奮猛卷海潦”、“劌目怵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掏擢胃腎、神設鬼施、間見層出”,就是這種風格的具體描述。而思想內容上,即使是優秀之作,也多以抒寫個人的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端,直接反映現實的較少。
最早將韓孟並稱的,是孟郊自己。他讚揚賈島時就說:“詩骨聳東野,詩濤涌退之。”(《戲贈無本》)後來,宋人梅堯臣《讀蟠桃詩寄子美永叔》中也說:“韓孟於文詞,兩雄力相當。偶以怪自戲,作濤驚有唐。”韓孟並稱,是因為他們交誼深厚,過往甚密,經常在一起聯句斗詩,現存的聯句詩還有十三首之多。孟郊比韓愈年長十八歲,有唐一代,韓愈最佩服的詩人除李杜外,就是孟郊。後來文人對韓孟互有抑揚,但也有持平之論:“韓之推孟至矣,後人高韓抑孟,恐非韓意,”(劉熙載《藝概》)“二人工力悉敵,實未易優劣。”(趙翼《甌北詩話》)
代表詩人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後因上書論時事被貶廣東陽山。憲宗時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因諫阻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雖有意創奇,但他於盛唐舊法作詩其實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後期創作更多抒寫閒情逸緻的小詩和近體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能真切地捕捉住細雨滋潤後初泛的一層似有若無的草色及其給人的新鮮感受,傳達出早春的神韻。《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著名的七律:“一封朝奏九 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為聖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只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縣)人。是韓愈的詩友。他一生窮困,耽於選舉,50歲才做到潥陽尉這一任小官。性格孤僻耿介,詩歌調子苦澀矯激。孟詩的奇,主要在構思和藝術表現上。他作詩“劅目鉥心”、“掐擢胃腎”,往往有出人意料而又新穎形象的奇思。如“春芳役雙眼,春色柔四肢。楊柳織別愁,千條萬條絲”(《古離別》)。寫春色之美,別愁之深,卻怪春花讓人雙眼服勞役,春色把人四肢都醉軟了。而千萬根楊柳絲卻織成了讓人鑽不出的愁網。“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古怨》)
韓孟詩派
韓孟詩派--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與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此外還包括賈島、盧仝、劉叉等人。這個詩派創作的特點是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追求深險怪僻,刻意推敲。
韓孟詩派:中唐韓愈、孟郊、賈島等人形成的詩派,由於受韓愈古文運動“陳言務去”的影響,此派較為注重苦吟和錘鍊功夫,詩風奇雄而失之險怪。如“郊寒島瘦”。
韓孟詩派--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與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此外還包括賈島、盧仝、劉叉等人。這個詩派創作的特點是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追求深險怪僻,刻意推敲。
其中,代表人物李賀的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白等多方面影響,經自己熔鑄,形成獨特的冷艷風格。李賀詩歌的意象帶有很大的虛幻和想像的成分。構思不拘常法,意象之間跳躍很大,常常超越時間和空間。語言極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為了求奇,便在事物色彩和情態上著力。
形成過程
韓孟詩派及其詩風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早在792年(貞元八年),42歲的孟郊赴長安應進士舉,24歲的韓愈作《長安交遊者一首贈孟郊》及《孟生詩》相贈,二人始有交往,由此為日後詩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此後,詩派成員又有兩次較大的聚會:一次是796~800年(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間,韓愈先後入汴州董晉幕和徐州張建封幕,孟郊、張籍、李翱前來游從;另一次是806~811年(元和元年到六年)間,韓愈先任國子博士於長安,與孟郊、張籍等相聚;後分司東都洛陽,孟郊、盧仝、李賀、馬異、劉叉、賈島陸續到來,張籍、李翱、皇甫湜也時來過往,於是詩派全體成員得以相聚。這兩次聚會,對韓孟詩派群體風格的形成至為重要。第一次聚會時,年長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詩風,從而給步入詩壇未久的韓愈以明顯影響;到第二次聚會時,韓愈的詩歌風格已完全形成,他獨創的新體式和達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詩人的公認和仿效,孟郊則轉而接受韓愈的影響。通過這兩次聚會,詩派成員酬唱切磋,相互獎掖,形成了審美意識的共同趨向和藝術上的共同追求。
詩歌主張
不平則鳴
作為一個詩派,韓、孟等人有明確的理論主張,首先是“不平則鳴”說。在《送孟東野序》中,韓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所謂“不平”,主要指人內心的不平衡,強調的是內心不平情感的抒發。它既是對創作活動產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對一種特定創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態的肯定。這篇序文是專為一生困厄潦倒、懷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鳴”推許孟郊,則其更重視窮愁哀怨者“鳴其不幸”的傾向不言自明。在《荊潭唱和詩序》中,韓愈進一步指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這裡的“和平之音”和“愁思之聲”雖都可視作“不平”之鳴,而且所謂“歡愉之辭難工”並不是說不能工,“窮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說一定好,但從文學創作規律來講,因前者出生於王公貴人之手,其生命狀態多平易流滑,便很難表現出“鳴”的深度;而後者飽經困苦磨難,其生命力與阻力激烈碰撞所導致的“不平”之鳴便易於驚動俗聽,傳之久遠。
“不平則鳴”說的另一要點在於特重詩歌的抒情功能。本來,作為詩文大家的韓愈是更重視文的,他說自己不過是“餘事作詩人”(《和席八十二韻》),並明確認為與他那些“約六經之旨”、“扶樹教道”的文相比,其詩只是抒寫“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上宰相書》),以“抒憂娛悲”(《上兵部李侍郎書》)而已。然而也正由於韓愈沒有把詩與文等量齊觀,才使詩歌避免了成為道學工具、政治附庸的命運,才得以保持其“抒憂娛悲”、“感激怨懟”的美學品性。“感激怨懟”就是“不平”,“抒憂娛悲”就是將此“不平”不加限制、痛痛快快地抒發出去,所謂“郁於中而泄於外”(《送孟東野序》),指的便是這種情況。由此看來,韓愈提倡“不平則鳴”,就是提倡審美上的情緒宣洩,尤其是“感激怨懟”情緒的宣洩,可以說是抓住了文學的抒情物質。
筆補造化
韓孟詩派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筆補造化”。用李賀的話來說,就是“筆補造化天無功”(《高軒過》)。“筆補造化”,既要有創造性的詩思,又要對物象進行主觀裁奪。孟郊非常欣賞“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萬物隨指顧,三光為迴旋”(《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的書法藝術創造,由此而及於詩,他認為雖“形拘在風塵”,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籠乾坤,繩律“萬有”(《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在《贈鄭夫子魴》中,他這樣說道: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飛狂才。苟非聖賢心,孰與造化該? 將天地納入“胸臆”之中,“由我”來盡情地裁奪,這是何等大的氣魄!而只有發揮創造性的詩思,才能“裁”物象,“該”造化,吁嗟之間而生風雷之象。
與孟郊一樣,韓愈也十分重視心智、膽力和對物象的主觀裁奪,他一再說: “研文較幽玄,呼博騁雄快”(《雨中寄孟刑部幾道聯句》);“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網恢”(《詠雪贈張籍》);“規模背時利,文字覷天巧”(《答孟郊》)。研討詩文而至於“幽玄”,搜求“智網”復輔以“雕刻”,造端命意、遣詞造句則要力避流俗,覷尋“天巧”,足見韓愈的創作取向。韓愈還屢屢強調寫作要“能自樹立,不因循”(《答劉正夫書》),要大膽創新,“勇往無不敢”(《送無本師歸范陽》)。他說“若使乘酣騁雄怪,造化何以當鐫劖斷!”(《酬司門盧四兄雲夫院長望秋作》)這已經不是要“筆補造化”了,而是在向造化宣戰。司空圖評韓詩云:“韓吏部歌詩累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抉電,奔騰於天地之間,物狀奇變,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題柳柳州集後序》)韓詩這種風格的形成,不能不說與其特富創新意識的詩歌理論以及中唐的文化趨向有著緊密的關聯。
雄奇怪異之風
韓孟詩派在倡導“筆補造化”的同時,還特別崇尚雄奇怪異之美。在《調張籍》一詩中,韓愈這樣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腸。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此詩與當時一些崇杜抑李論者迥異其趣,給予李、杜詩以同樣的高度讚譽。這讚譽的落腳點不在李杜詩的思想內容,而在其詩“巨刃磨天揚”那奇特的語言、雄闊的氣勢和藝術手法的創新。所以韓愈與李杜精神之“交通”處便是“百怪入我腸”,他欲追蹤李杜,所取法也正在於此。所謂“拔鯨牙”、“酌天漿”,將其膽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發揮到極致,完全是一派天馬行空、超越世俗的氣象。這是一種的審美取向,韓愈不僅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努力實踐它,而且用以審視、評價、讚許同派其他詩人的詩作。他說孟郊的詩是“冥觀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薦士》);說賈島的詩是“狂詞肆滂葩,低昂見舒慘。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說張籍的詩是“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病中贈張十八》);說自己與孟郊、張籍等人的詩是“險語破鬼膽,高詞媲皇墳”(《醉贈張秘書》)。其著眼點都在力量的雄大、詞語的險怪和造境的奇特。儘管上述某些評論並不符合詩人們的創作實際,但卻突現了韓愈美學思想;儘管在論詩時韓愈也注意到了“妥帖”、“平淡”的一面,但由於他主張的重心在雄奇險怪,便往往顧不上平淡妥帖了。
與韓愈相同,韓孟詩派其他成員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異的審美取向,如孟郊聲言自己為詩“孤韻恥春俗”(《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盧仝自謂“近來愛作詩,新奇頗煩委。忽忽造古格,削盡俗綺靡”(《寄贈含曦上人》);劉叉宣稱“詩膽大如天”(《自問》)、“生澀有百篇”(《答孟東野》);李賀更是傾心於幽奇冷艷詩境的構造,既“筆補造化”又師心作怪。雖然這些詩人因自身遭際所限,視野不夠宏闊,取材偏於狹窄,大都在苦吟上下功夫,以致雄奇不足而怪異有餘,詩境也多流於幽僻蹇澀,但他們卻以自己的美學追求和創作實踐有力地回應了韓愈的主張,強化了以怪奇為主的風格特點。
以文為詩
韓孟詩派除了追求詩歌的雄奇怪異之美外,還大膽創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詩,融敘述、議論為一體,寫出了不少“既有詩之優美,復具文之流暢,韻散同體,詩文合一”(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論韓愈》)的佳作。韓愈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作為古文大家,他熟諳古文章法,而他的尚奇精神和豪放性格也使他不慣於詩律的束縛,所以採用表現手法上較為自由的散文筆調入詩,痛快暢達地敘事抒情,乃是其詩散文化形成的一個要因。且看他那首有名的《山石》: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全詩單行順接,不用偶句,不事雕琢,按照時間順序,直書所歷所見,詩人的遊蹤在有條不紊的敘述中一一展現出來。在結構安排上,一方面以濃麗的色彩來點染景物,一方面以清淡的筆觸來抒發情懷,濃淡相間,自然清朗,一種擺脫塵世牢籠完全放鬆的自由感、一種掙開格律束縛追求詩歌原始美的主體精神充溢於字裡行間,似散文,卻又極富詩意。
韓愈不僅以散文的章法結構詩篇,而且還在詩中大量使用長短錯落的散文句法,盡力消融詩與文的界限。五言詩如《符讀書城南》之“乃一龍一豬”,《瀧吏》之“固罪人所徙”,《謝自然詩》之“在紡織耕耘”,《南山詩》之“時天晦大雪”;七言詩如《送區弘南歸》之“嗟我道不能自肥”、“子去矣時若發機”,《陸渾山火》之“溺厥邑囚之崑崙”、“雖欲悔舌不可捫”,都有意拗峭句法,使語勢、節奏滯澀不暢,與傳統五言詩之上二下三型、七言詩之四下三型節奏迥然不同。又如《嗟哉董生行》:
淮水出桐柏山,東馳遙遙,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側,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壽州屬縣有安豐,唐貞元時,縣人董生召南隱居行義於其中。
不受韻律、節奏、對稱的約束,完全打破了詩歌圓轉流利、和諧對稱的特點,在形式上表現為新穎、生僻、怪奇,散文傾向也更為明顯。
以議論入詩
在以文入詩的同時,韓愈還無視古典詩歌重形象、重比興、重趣味的傳統,屢屢在詩中大發議論,直接表述對人生、社會的看法,形成了以議論入詩的特點。《薦士》、《醉贈張秘書》、《汴泗交流贈張僕射》等詩都穿插有議論,其《謝自然詩》“余聞古夏後”以下36句,《贈侯喜》“是時候生與韓子”以下14句幾乎全是議論。這些議論,有的飽含憂怨,語義勁直,下筆不能自己;有的則純屬說教,用哲理取代了形象,讀來枯燥無味。至如有的議論抒情色彩濃厚,且凝鍊簡潔,灑脫率放,足以捱起全詩,自然是不可欠缺的。
代表人物
韓愈
韓愈是中唐、也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學家。一方面他有大量傑出的詩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為文壇
領袖,廣交文友,提攜後進,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掀起了有影響的新詩潮。
韓愈今存300餘首詩,最顯著的特點是詩風豪放雄奇。他的詩大都氣魄宏大,氣勢磅礴,改變了大曆以來詩壇上纖巧卑弱的現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詩歌傳統的表現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險韻,想像奇崛,意象怪奇,構思奇特,標新立異。表現了一種過去從未曾有過的風格。
韓愈的另一創造是“以文為詩”,就是把過去不曾入詩或不宜入詩的材料和手法引進詩歌。如將散文的某些表現手段、結構方法、語言形式用於詩歌;用散文那樣浩瀚的體制來擴展詩的篇幅;以漢賦那種鋪陳排比來結構詩歌;語言打破勻稱、均衡、和諧、圓潤,使律化的詩歌復古,通篇單行等。這對後世詩歌尤其是宋詩的散文化、議論化有極大影響。
韓愈的代表作有《南山詩》、《陸渾山火》、《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聽穎師彈琴》等。
賈島孟郊
孟郊與韓愈並稱“孟詩韓筆”,作詩以苦吟著稱,多為五言古體。藝術上注重造語鍊字,追求構思的奇特超常。具有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中所說的“鉤章棘句,掏擢胃腎”式的險
奇艱澀。
孟郊出身貧寒,遭遇不幸,仕途潦倒,故其詩多寫自身的窮愁孤苦。如組詩《秋懷十五首》、《答友人贈炭》等;難能可貴的是,一些詩不僅反映了中下層文士的艱難境遇和怨懟情緒,還能透過個人的命運反映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如揭示現實中貧富不均、苦樂懸殊的不平,針砭社會上人際關係中的醜惡現象。如《寒地百姓吟》用鮮明對比的手法,展現了寒地之夜貧苦百姓和富貴之家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深刻揭示了貧苦百姓的沉痛心情和絕望境遇,指責了窮奢極欲的富貴者,情緒激烈悲憤。比喻新穎,想像奇警。
孟郊也有平易之作,如《遊子吟》。詩中以縫衣的細節表達慈母對遊子的愛,樸素自然,親切動人。又用陽光、寸草比喻母與子的關係,意味深長。全詩平易近人,清新流暢,於淳樸素淡中表現了人情的濃厚真淳,故為人傳誦,有“詩隨過海船”之譽。
賈島與孟郊同以苦吟著名,蘇軾說“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便是指二人詩多愁苦淒清之境,且詩風孤郁悲涼,淒寒侷促。這與他出身平民,屢試不第,性格壓抑、內向有
關。多五言詩,現存370餘首中五言就有300首。
賈島詩多表現貧窮愁苦之態、孤寂索寞之情,題材狹窄。作詩多以鑄字鍊句為勝,缺乏完整的構思,故有佳句而少有佳篇。《暮過山村》一首中“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兩句,寫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見於言外。也有豪壯之作,如《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尋隱者不遇》一詩如行雲流水,是其中較好的作品。
賈島晚年名氣越來越大,他內心的壓抑不平,行為乖張,都得到晚唐一些詩人的共鳴,而作詩之苦,更為他們所效法。其影響一直及於宋末。
與賈島詩風相近的還有姚合,稱“姚賈”。曾授武功主簿,因稱“姚武功”。多贈別酬唱詩,也有少數作品反映時事民生。善於摹寫荒縣僻邑蕭條冷落的境況,代表作有《武功縣中作》三十首。
李賀
李賀是沒落皇室的後裔,自稱“唐諸王孫”、“宗孫”。這樣的出身加上詩名早著,李賀自視甚高,充滿浪漫的理想。然而家族早已敗落,家境頗為貧寒,再加上由於父名“晉肅”,與“進士”諧音,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他的理想抱負很快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並且比常人更多地體驗到人生的苦澀,精神始終處於極度抑鬱苦悶之中。憂鬱與激憤的情緒,滲透了李賀的大部分詩歌。
李賀今存詩200餘首,皆嘔心而作。從個人命運出發,感受、體驗和對抗自然與社會對人的
壓抑,思考人的命運、生死等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李賀詩最重要的內容,詩里表現出一種深沉的生命意識。有時甚至把解脫痛苦的希望寄托在虛無飄渺的神鬼世界,用各種形式來抒發、表現他的追求和苦悶,如《夢天》、《秋來》等。這些詩作每每融入極為濃郁的傷感意緒和幽僻怪誕的個性特徵。
李賀反映政治時事的詩雖不多,但也有作品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反映民生疾苦。如《金銅仙人辭漢歌》、《浩歌》等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迷信求仙的愚妄;《老夫采玉歌》、《感諷五首》(其一)等,反映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其中也都不同程度寄託了詩人對現實或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但由於經歷的局限,反映現實不夠深廣。
李賀詩歌色彩濃麗、想像奇詭、情調幽冷、構思獨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於中唐詩壇獨樹一幟,人稱“長吉體”。他的詩題材奇異,取材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馳騁想像,構造出奇詭迷離的藝術境界。即使是日常生活題材到他筆下也迥出常情。如《李憑箜篌引》熱情讚美李憑彈箜篌的精湛技藝,描繪和渲染了音樂神奇的藝術魅力,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是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傑作。《雁門太守行》構思新奇,形象豐滿,作者用濃辭麗藻來刻畫緊張悲壯的戰鬥場面,構成色彩斑斕的圖畫,實為此類詩中所少見。《金銅仙人辭漢歌》借金銅仙人遷離長安的歷史故事,抒發漢魏易代盛衰興亡的感慨,並於其中融注了對社會現實和自己身世的感受。詩人想像銅人辭別漢宮時的悲傷情景和淒涼氣氛極為逼真,新奇浪漫。“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構想奇偉,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老夫采玉歌》題材獨特,想像新奇,富於浪漫色彩,將景物刻畫與心理刻畫緊密結合在一起,也體現了李賀特有的奇崛冷艷的藝術風格。
李賀詩奇崛冷艷、虛荒誕幻的風格,主要體現在他獨特的創造性思維、超越現實迥異常境的想像誇張、大量虛幻意象的營造,奇異峭拔的遣詞造句,以及通感、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創造性運用上。如喜用泣、鬼、寒、死等色彩冷艷淒迷的辭藻。想像雲彩是天河中的流水,因而也能發出流水聲:“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日像玻璃般明亮,因此也能像玻璃似的敲響:“羲和敲日玻璃聲。”(《秦王飲酒》)
李賀繼承了楚辭的傳統,被稱為“騷之苗裔”,也受到鮑照、李白、韓孟等詩人的影響。與韓愈、孟郊相比,李賀更重視內心世界的挖掘,更注重表現內心的情緒、感覺乃至幻覺,給古典詩歌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並對晚唐詩風產生了更為直接的影響。但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內容偏於狹窄,情緒過於低沉,一意追求奇詭險怪,帶來缺少思理的弊病。
意義影響
從“不平則鳴”到裁物象、覷天巧、補造化,到明確提出雄奇怪異的審美理想,韓孟詩派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詩歌創作理論。它突破了過於重視人倫道德和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由重詩的社會功能轉向重詩的抒情特質,轉向重創作主體內心的展露和藝術創造力的發揮,這在詩歌理論史上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在反對傳統、銳意創新的路子上,韓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也取得了應有的成就。他以宏大的膽氣駕馭詩篇,賦予詩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現實色彩;他雕鏤詞句,尚險求奇,營造出大量他所獨有的險怪意象;他以文入詩、以議論入詩,開一代詩風,這些無不展示出他在中唐詩壇所具有的獨特地位。清人葉燮《原詩》說得好:“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事實上,韓愈的“崛起”及其對唐詩的“大變”,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而且對後世尤其是宋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破壞傳統的同時也必須建立新的規範,這種規範,韓愈在詩中並非沒有建立,但相比起他的散文來還有欠完備。如用詞造句刻意求新致使語意晦澀,對詩材的不加簡擇導致意象過於醜陋怪誕,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議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詩歌的節奏美、形象美。如此種種,既對後世的詩歌創作造成不良影響,也曾引起後人的議論的指責。對於一位詩壇的改革者和新詩風的開創者來說,這恐怕是難以避免的。
唐之韻第12集——韓孟詩派
韓愈是河南孟縣人(韓愈墓)。他曾是唐代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家和詩人,是一個叱深咤風雲的人物。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對解放和擴大漢語的表達功能起過扭轉風氣的作用。他是個語言大師,寫文章主張“惟陳言之務去”,就是說務求避免用爛熟的詞語。從這種主張出發,他創造了許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語彙。如“面目可憎”,“垂頭喪氣”,“不平則鳴”,“俯首帖耳”,“搖尾乞憐”等等。這些詞語又形象又生動,都被沿用至今。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幫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張籍》)
這裡不過是說,李白和杜甫都是偉大的詩人,無知小兒故意貶低李白,只不過像螞蟻妄想搖動大樹。可是被韓愈這么一寫,就有一種震撼力。
韓愈既寫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寫作手法運用到詩中來,就是說,不追求詩句的緊縮,而欣賞詩句的散文美。把散文化傾向引入詩中,也就是所謂的“以文為詩”。
玉川先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一奴長須不裹頭,一俾赤腳老無齒。辛勤奉養十餘人,上有慈親下妻子……(《寄盧仝》)
且不說“破屋數間而已矣”是純粹的散文句,還帶之乎者也這類虛詞,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從語序看都符合口語的習慣,不過這種平直淺白的散文句,卻又別有一種瀟灑自在,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
喜歡在詩里融入哲理。
《山石》這首詩,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粗糲亦足飽我飢。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糲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 ,嗟哉吾覺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把議論引入詩中,這可以說是韓愈開創的風氣。可以這樣來總結:韓愈是中唐也是整個唐代開宗立派的大詩人。他的詩狠便奇險,氣魄宏大,想像豐富,像驚風掠地,閃電騰空,有一股不可阻擋的氣勢。他追求新穎、奇特,甚至不怕流於怪誕。在遺詞造句、立意布局上都極力要從前人的圈子裡跳出來,以期能產生一種不容抗拒的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不過他有時使用散文句太多,使人感到太平淡,或使用冷僻字太多,使人根本讀不懂。他又愛在詩里發議論以致有時造成說理的成分太重,雖然新奇,卻往往沒什麼詩味。由於他的詩狠重奇險的風格牲非常突出,影響很大,同時缺陷也明顯,因而在後世引出了截然相反的評價:褒揚的說他超過杜甫,貶低的則說他根本不懂詩。宋朝人愛在詩里發議論,搬弄學問,就跟他有很大的關係。
這裡陝西扶風縣法門寺。法門寺之所以著名,是因為這裡有鎮寺之寶——佛骨。為了這節佛骨,韓愈曾差點兒丟了性命。當時,信佛的唐憲宗把佛骨迎入宮中,於是在京城長安引起轟動。針對這一事件,韓愈寫了《論佛骨表》,指出信佛對國家沒有好處。文中提到,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惹得怕死的唐憲宗勃然大怒,非要處死他不可。由於大臣們苦苦求情,他才算撿回一條命,被貶到廣東潮州。韓愈起程去潮州時,路過陝西藍田縣的藍田關,寫了這首給他的侄孫韓湘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原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李白的詩是一口氣噴出來的,韓愈也一樣。不過,李白隨心情而定,也許是一聲怒吼,也許是一聲嘆息,講究的是自然。韓愈則不然,總的看來,使人感到就像唱黑頭,運足了全身的氣力,猛一嗓子喊出來,要的是一下把人鎮住的效果。這就叫氣勢!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為樂也,願脫去而無因!安得長翮大翼如雲生我身,乘風振奮出六合,絕浮塵!死生哀樂兩相棄,是非得失會閒人! (《忽忽》)
這裡說的,不過是莊子式的達觀,把生和死等同起來。按常情來說,既然活著不覺得有什麼可快樂的,寧願得到解脫,那么接下來就應當說些一了進了的話。然而詩人只點到為止,立即就反彈回來,霎上一句“安得長翮大翼如雲生我身,乘風振奮出六合,絕浮塵!”,希望能長出像莊子說的那種大如雲團的翅膀,從天地間飛出去。這種詩,本來不管怎樣來淡化死亡的悲哀,調子也不可能高揚起來。詩人卻硬是唱得如此悲壯,可見他絕不肯踩著別人的腳印去尋找寶臧,寧可流於怪誕而受指責,也不肯守住平庸而受吹捧。
韓愈對孟郊可以說讚不絕口,一有機會就為他擴大聲譽。不查資料,就會以為這是一位長者在獎拔後進。其實,韓愈比孟郊小十七歲,兩人只能算忘年義。他們寫詩都好奇異,避熟求生,因而就稱為韓孟詩派。
欲別牽郎衣,郎今到何處!不恨歸來遲,莫向監邛去! (《古別離》)
妻子本來不願意讓丈夫出遠門,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退一步,只求丈夫不要像司馬相如走到監邛就愛上卓文群那樣把自己拋棄。這比做妻子的反覆叮嚀丈夫不要一走就忘了家,更叫人心酸。
他最有名的詩是《遊子吟》,據人統計,這是流傳最廣的詩中的一首: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監行密密縫,意鞏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按常情,遊子衣服破了就會想家,回來得就可能早一些,做母親的卻內心矛盾,既盼兒子早早歸來,又怕衣服縫得不結實破了沒人補,特意“監行密密縫”,寧可自己倚門盼望,也不願叫兒子為難,詩最感人的地方就在這裡。講究孝道了幾千年的國人,誰知道還要為這首詩流多少眼淚!
賈島也是韓愈賞識的詩人,也以苦吟出名。他寫過一首《送無可上人》的五言律詩,裡面有兩句說,“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頭一句特別尖新奇巧。寫人不說人,而說人映在潭水裡面的影子,這樣從形影相弔來著眼,愈益顯出行人的孤獨和寂寞。
閒居少鄰 並,劃經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題李凝幽居中》)
“黑雲壓城城欲摧”,是經常有人引用的一句詩,大概誰都不會感到陌生。也許連引用的人也未必知道,這是被譽為鬼才的短命詩人李賀的作品。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監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群黃金台上意,擔攜玉為群死。 (《雁門太守行》)
詩中寫一位將軍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緊急關頭,帶領士兵出擊。詩中黑、金、胭指、紫、紅這些濃重的色塊拼鑲在一起,對比強烈,具有很強烈的刺激效果。再加上角聲的悽厲,喜聲的沉悶,益發加重了苦戰的悲壯。
如果不是記載,我們大概不會相信,這是李賀十八歲時的作品。意境這么蒼涼,氣勢這么悲壯,難怪大詩人韓愈讀起他的詩來不禁肅然起敬。
李賀只活了二十七歲。據說他死時,看見了一個穿紅衣服的人來叫他,說是天帝造了一座白玉樓,召他去寫一篇紀念文章。在人間一生不得志,也許只有在天堂才能施展他的才華吧!生活所喚起心理反應,總是沉重的,就連唐代人活得也並不輕鬆!
研究
學術專著兩種
肖占鵬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06
畢寶魁著
遼寧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