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社會的兩極化:1997年金融危機和社會不平等

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在韓國社會當中以收入和資產差距為中心開始凸顯的經濟兩極化,發展為以居住和子女教育等級化為主的社會兩極化,社會兩極化在經歷了以消費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兩極化之後,引起了意識的兩極化,使韓國加速了向彼此隔絕、斷裂的“新身份社會”的過渡。因此,一直以來重視可見性指標的兩極化理論,正處於應該考慮在意識層面重建理論模型的關鍵時刻。而且,如老生常談的那樣,“嫉妒心起的時候比飢腸轆轆的時候更容易爆發革命”,在重視社會平等的現代社會,與客觀物質上的貧窮相比,主觀精神上的貧窮意識不斷增加導致社會對立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簡介

金文朝,韓國高麗大學社會學教授。

張海東,社會學博士,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釜山大學畢業。

孫驍,行政學博士,韓國首爾大學畢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目錄信息

第一部分 社會不平等的理論與現實

第1章 社會不平等的相關理論/005

1.馬克思主義階級論/005

2.韋伯主義階級論/008

3.兩大傳統的比較/011

4.新階級論的探索/011

第2章 社會不平等的現代狀況/016

1.現代社會的巨觀趨勢/016

2.社會不平等體系的變化/018

3.變化的內容/020

4.小結:新分析範式的探索/022

第3章 1997年金融危機前後韓國社會的不平等/024

1.金融危機之前/024

(1)階級結構/024

(2)階級意識/027

2.1997年金融危機以後/029

3.向“雪人型社會”過渡/032

第二部分 韓國社會兩極化的現狀

第4章 經濟的兩極化/038

1.收入兩極化/038

(1)測量指標/038

(2)基尼係數/040

(3)收入分配比率/043

(4)ER指數和WOLFSON指數/045

(5)對中產層規模的推定/047

(6)貧困率走勢/049

2.資產兩極化/051

(1)土地/052

(2)公寓/057

3.小結/063

第5章 社會文化的兩極化/064

1.居住地的兩極化/065

2.教育和職業的空間分隔/070

3.消費兩極化/076

(1)“雙重性城市”和“江南特區”的誕生/076

(2)消費權力的出現/081

(3)各階層的消費樣式/084

(4)向“下流社會”的流動/088

4.小結/091

第6章 意識的兩極化/092

1.推動因素/093

(1)對社會差距的不認可/094

(2)韓國的平等主義和樂觀主義/095

2.意識兩極化的現狀/096

(1)階層歸屬意識/097

(2)對社會開放性的態度/099

3.成就意識的分化/102

(1)意識的階級結構/102

(2)英語差距/104

4.小結/107

第三部分 兩極化的消除方案

第7章 經濟社會的應對方案/111

1.關於經濟現象的新框架/112

(1)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批判/112

(2)對經濟行動者和世界觀的再定義/114

2.增長論/114

(1)增長的意義/114

(2)量的增長變數/115

(3)質的增長變數/116

3.對現狀的檢討和應對方案/118

(1)危機產生的原因/118

(2)應對戰略/121

4.小結/127

第8章 文化技術的應對方案/129

1.新的社會整合的可能性/130

(1)合理化的合理化/131

(2)從現實原則到幻想原則/133

2.以消除意識兩極化來克服經濟兩極化/135

3.為消除意識差距而建設網路文化環境/138

4.小結140

第四部分 結論

參考文獻/149

譯後記/169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