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的美

韓國人的美

11世紀,在中國宋朝的影響下,朝鮮製作出了多種精美的陶器。 1960年代,韓國歷史學家金元龍認為韓國美的特徵是儘量減少人工痕跡的“自然主義”。 筆者也認為“自然順應性”是韓國藝術的一項主要特徵。

圖書信息

作 者:(韓)趙要翰,黃紅輝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山東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9044769 出版時間:2008-05-01 版 次:1 頁 數:243 裝 幀:平裝 開 本:所屬分類:圖書 > 藝術 > 藝術理論與評論

內容簡介

自公元前1世紀,朝鮮文化隨著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局面的形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此後,朝鮮在精神文化領域深受來自中國的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影響。佛教大約在公元4世紀傳到高句麗和百濟,一個世紀以後成為新羅的國教。5世紀初,模仿中國的佛像,在朝鮮半島三國出現了多種多樣的佛教造像。到7世紀初,佛像實現了本土化,作品已經相當精美,例如國寶78號和83號的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維像,特別是石窟庵的40尊創作於公元8世紀的佛像更是韓國造型美的代表作。東亞藝術批評家迪特里希·澤克爾(Dietrichseckel)指出韓國的傳統藝術品具有與中國和日本相反的特點。
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從陶器上發現韓國造型美的特點。11世紀,在中國宋朝的影響下,朝鮮製作出了多種精美的陶器。12世紀初,韓國人發明了翡色和鑲嵌技術,創造出了為世界所公認的最美的高麗瓷器。韓國傳統繪畫的歷史可以從高句麗古墳壁畫、高麗佛畫和李朝風俗畫中得以明察。高麗繪畫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精美的色彩和動感的線條。18世紀,真景山水畫和風俗畫出現了。
我們如何來定義韓國藝術的特點呢?1920年代,日本藝術批評家柳宗悅將韓國美的特徵概括為“線條之美”和“悲哀之美”。另一方面,德國藝術批評家埃卡特(AndreasEckardt)指出韓國藝術具有古希臘藝術的“古典特徵”。1940年代朝鮮美學家高裕燮描述韓國美是“無技巧的技巧”、“無計畫的計畫”和“白色幽默”。1960年代,韓國歷史學家金元龍認為韓國美的特徵是儘量減少人工痕跡的“自然主義”。但是這一“自然主義”概念與西方藝術中的原始意義不同。在西方,“自然主義”一詞經常被用於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19世紀法國文學中。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人們將“自然主義”理解為通過自然物來追求永恆的嘗試;19世紀法國文學中的“自然主義”指的是在科學發展的幫助下以客觀的態度來描述和分析事物與事件的一場藝術運動。這與金元龍所說的“自然主義”意義相馳,他所指的是廣義上的貼近自然。因而,“自然主義”這一概念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應該有更普遍意義上的定義。
筆者也認為“自然順應性”是韓國藝術的一項主要特徵。在《韓國人的美》中,筆者儘可能地去發掘這一特徵的來源。道教可能是其源泉之一,其本質可以概括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筆者認為薩滿教對韓國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朝鮮民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從西北亞經過長期的漂泊遷移到東北亞,最後進駐朝鮮半島。朝鮮民族作為一個遊牧民族曾經篤信天神,他們來到南部,開始農耕生活以後,逐漸轉為相信地母神。他們向天作法,邊唱邊跳扮演通天的角色,同時他們也要彎腰敬地母神。
出於對自然神的信仰,一種自然導向性文化形成了。因此,自然最重要,修飾是第二位的,韓國人使用木頭就是這樣,不加雕飾。薩滿教幾千年來在西伯利亞和“滿洲”地區(Machuria)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們能夠發現在新羅王冠的宇宙之樹上還有薩滿教的痕跡,旁邊有鹿角樣的裝飾。在慶州出土的155號古墳的《天馬圖》上的飛馬也是薩滿教的遺痕。
在薩滿教的影響下,韓國藝術中表現出了一些打破規則的質樸美,這些從四物遊戲、伽仰琴散調、金弘道的繪畫和金正喜的書法中能夠看到。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