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鐵恆星

在本期《自然》上,兩個小組發表了對室管膜瘤所作的獨立基因組分析。室管膜瘤是在整個神經系統中出現的一種腫瘤,但在兒童後腦中最常見。Mack等人在47個後腦室管膜瘤中發現總體突變率較低,且沒有顯著的頻發突變。但“後窩Group B腫瘤”(主要在嬰兒中出現的一個子類,預後較差)因一個CpG孤島甲基劑表現型而顯得與眾不同。這個子類被發現對以表觀遺傳修飾為目標的各種不同化合物較敏感,其中包括在小鼠異種移植模型中有效果的一種EZH2抑制藥物。Parker等人在大約70%的“幕上瘤”中發現了C11orf95 RELA融合基因,但沒有在其他室管膜瘤子類中發現。基因融合是通過“染色體碎裂”發生的,導致可結構性激發NF-kB信號作用的一種融合蛋白的表達。在一個小鼠模型中,C11orf95 RELA在神經幹細胞中的表達導致腦瘤的形成。這些發現說明NF-kB信號作用對這種類型的室管膜瘤患者是一個可能的治療目標。
克羅恩氏病遺傳原因
自噬基因ATG16L1中的Thr 300-to-Ala (T300A)多態性已被發現是克羅恩氏病(一種慢性腸道炎症,目前正成為工業化國家一個較大的健康問題)的一個顯著的易感因子。這項研究顯示,Thr 300位於人ATG16L內一個“半胱天冬酶解理點”的P1′位置,在那裡它能提高ATG16L1對由“半胱天冬酶-3”介導的解理的敏感性。這會降低對回響於代謝應激或死亡受體刺激而發生的自噬作用的誘導,導致炎性細胞因子分泌的增加。這些發現提出這樣一個可能性:“半胱天冬酶-3”激活通道的治療性抑制也許能恢復自噬作用和腸道動態平衡——部分是通過穩定ATG16L1來發揮這種作用。
科學家發現一顆非鐵恆星
這項研究描述了在持續進行中的SkyMapper Southern Sky Survey中所發現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恆星。被稱為SMSS 0313 6708的這個恆星的光譜顯示它沒有可以檢測得到的鐵,這說明它的鐵含量至少要比以前所知含鐵量最低恆星低30倍。作者的結論是,這個恆星的化學組成帶有原始質量約為太陽質量60倍的一顆超新星的爆炸印記。與四個以前發現的低金屬恆星(這裡所說的“金屬”是指任何一種比氦重的元素)所作比較表明,低能超新星在早期宇宙中也許是普遍的,這種超新星產生了鐵含量不高的輕元素富集。這些低鐵恆星也許能讓人們有機會一瞥宇宙再電離和早期星系的化學演變等過程。
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精度確定電子質量
電子的原子質量是基礎物理學的一個關鍵參數。精確確定電子的原子質量是一個挑戰,因為這個質量非常低。Sven Sturm及同事報告了以原子單位對電子質量所作的一個新的確定結果。
他們測定了與一個參照離子(碳-12的一個裸核)相結合的一個電子的磁矩。採用最新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對所獲結果加以分析,產生一個質量值,其精度超過當前文獻值一個數量級以上。
從森林排放到氣溶膠形成
森林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揮發性有機物。森林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的可凝結氧化產物能形成二次有機氣溶膠,後者能通過散射太陽輻射和充當雲凝結核來影響地球的輻射平衡。但我們對源於生物的揮發性有機物與它們向氣溶膠顆粒的轉化之間聯繫的認識仍然有限。
這項研究顯示,一個直接反應通道能導致從揮發性有機物向低揮發性蒸氣的轉變,後者隨後會凝結到氣溶膠表面上,產生二次有機氣溶膠,並會顯著增強林地上空氣溶膠顆粒的形成和增長。
SpmX基因決定細菌形狀
在新研究中,Yves Brun及同事發現Caulobacter和Asticcacaulis sp.兩種細菌的SpmX基因(它編碼溶菌酶家族的定域化因子SpmX)是對細胞形態有重要影響的一個發育調控因子。SpmX決定向細胞被膜的柄狀延伸的位置是在兩極還是在兩側,而這兩個位置分別是Caulobacter和 Asticcacaulis的特點。系統發生分析顯示,SpmX一個特定區域的逐步演變導致一個新功能的獲得和這一蛋白的定位,從而驅動“柄位置”的依次轉變。
標繪酵母基因差異
很多DNA變體通過改變一個或幾個基因的表達水平來影響表現型。這篇論文介紹了一個新的eQTL標繪方法,它設計用來克服現有方法的局限性(現有方法所關注的是RNA或蛋白豐度)。作者發現,對一個給定的基因來說,在影響mRNA和蛋白豐度的等位基因(位點)之間存在密切對應關係,同時他們也識別出了影響多個蛋白的熱點位置——後者對基因調控網路有深遠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