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富俗的米勒家被四個冷血罪犯強行闖入,目標是米勒家的財富。夫婦蓋爾 (尼古拉斯·凱奇飾)和莎拉 (妮可·基德曼飾)及女兒艾弗莉 ( 麗亞娜·萊伯拉托 飾)被困屋中,雙方人馬各懷鬼胎,不肯妥協。
屋中的七人關係錯中複雜,當中更牽涉到莎拉和賊人祖 ( 凱姆·吉甘戴 飾)的曖昧關係。一場金錢鬥爭,人人皆陷入背叛、欺騙、誘惑和詭計的漩渦中。蓋爾、莎拉和艾弗莉一家為了生存、更為了家庭,冒著極大的危險作出最後反擊。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尼古拉斯·凱奇 | 蓋爾 | |
凱姆·吉甘戴 | 祖 | |
妮可·基德曼 | 莎拉 | |
麗亞娜·萊伯拉托 | 艾弗莉 | |
尼可·托托雷拉 | Jake | |
Zurab Matcharashvili | Jake | |
Tina Parker | Security Operator | |
Terry Milam | Travis | |
蒂娜·帕克 | Security Operator | |
David Maldonado | Security Guard | |
Nilo Otero | Mr. Big | |
Simone Levin | Mrs. Big | |
Gracie Whitton | Young Avery | |
Matthan Harris | Party Guest | |
Joshua Wilkins | Partygoer |
職員表
製作人 | René Besson、Boaz Davidson、Danny Dimbort、Matthew F. Leonetti Jr.、艾威·勒納、Trevor Short、David Winkler、艾文·溫克勒 |
導演 | 喬·舒馬赫 |
副導演(助理) | Scott August、Seth Hansen |
編劇 | Karl Gajdusek |
攝影 | 安德列·巴柯維亞 |
配樂 | Isabel Venus |
剪輯 | Bill Pankow |
選角導演 | Jessica Kelly、Suzanne Crowley |
配音導演 | Isabel Venus |
藝術指導 | Nathan Amondson |
美術設計 | William Budge |
服裝設計 | Judianna Makovsky |
視覺特效 | Wes C. Caefer |
錄音 | Isabel Venus |
布景師 | Kristin Bicksler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由喬·舒馬赫執導,探討的全部都是與家庭背後隱藏的秘密有關的話題,展現出來的是一種非常具有普遍意義的恐懼心態,因為很多家庭都很害怕這種被稱之為“非法入侵”的入室搶劫方式。舒馬赫解釋道,過去的時間裡,他一直積極地從事於公益設施和社會服務的活動,尤其是在音樂電視方面。有一次,為了拍攝一部短片,他在片場聚集了差不多40個青少年,當他們詢問喬·舒馬赫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性質的故事內容的時候,喬·舒馬赫告訴他們“非法入侵”。結果所有的人都變得呼吸急促起來,並開始大聲地討論,而且無一例外地認為這是他們最害怕發生的事情。這些來自於高中的半大孩子們對喬·舒馬赫說,他們經常會反覆地讓父母確認,看看是不是把所有的門都鎖好了。包括那些上大學的女生,對住進寢室也會感到極度恐慌。這樣的經歷讓他產生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製作一部與“非法入侵”有關的電影作品。
製作團隊
事實上,編劇卡爾·蓋杜謝克是為了喬·舒馬赫的製片人艾文·溫克勒創作了該電影劇本的,不過溫克勒的注意力並不在這上面,而舒馬赫又對這個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表示雖然從來沒有和蓋杜謝克見過面,可對他這樣的原創作家是另眼相看的。之後,他和另外一位編劇艾利·理查伯格詳細地描述了《非法入侵》所涉及的內容之後,艾利·理查伯格決定暫時搬回到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市,和喬·舒馬赫一起,並對劇本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工作。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 千禧年影業 |
千禧年影業(美國) | |
Winkler Films | |
Nu Boyana Film Studios |
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 | 國家 | 時間 |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 | 瑞士 | 2011 |
Ascot Elite Home Entertainment | 澳大利亞 | 2011 |
Eagle Films | 美國 | 2011 |
Midget Entertainment | 丹麥 | 2011 |
VVS Films | 加拿大 | 2011 |
上映日期
國家 | 日期 | 國家 | 日期 |
加拿大 | 2011年10月7日 | 黎巴嫩 | 2011年12月8日 |
美國 | 2011年10月14日 | 芬蘭 | 2011年12月9日 |
芬蘭 | 2011年10月29日 | 馬爾他 | 2012年1月4日 |
菲律賓 | 2011年11月2日 | 荷蘭 | 2012年1月5日 |
瑞典 | 2011年11月11日 | 瑞典 | 2012年1月11日 |
英國 | 2011年11月11日 | 匈牙利 | 2012年1月26日 |
巴西 | 2011年11月11日 | 西班牙 | 2012年1月27日 |
愛爾蘭 | 2011年11月11日 | 澳大利亞 | 2012年2月16日 |
泰國 | 2011年11月24日 | 新加坡 | 2012年3月15日 |
克羅地亞 | 2011年11月24日 | 科威特 | 2012年4月5日 |
以色列 | 2011年12月1日 | 墨西哥 | 2012年5月18日 |
希臘 | 2011年12月1日 | 阿根廷 | 2012年5月23日 |
波蘭 | 2011年12月2日 | 日本 | 2012年6月23日 |
葡萄牙 | 2011年12月8日 | 韓國 | 2012年7月5日 |
俄羅斯 | 2011年12月8日 | 法國 | 2012年7月18日 |
影片評價
影片中罪犯的兇殘被減分的同時,其揪心程度也在下降。可能導演知道影片暴力指數欠缺,便另闢一條探討感情的深沉路線,但暗戀莎拉的罪犯、莎拉以及米勒之間並沒有形成有足夠衝擊力的互動,始終各自為戰,情感糾葛的爆發力被溫吞地一點點磨光。於是,這些演員就像第一次面對綠幕表演一樣,生疏而茫然,他們無法準確捕捉搭檔的意圖和故事的起落。 (新浪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