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馬工程

青馬工程

2007年5月15日,團中央在北京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旨在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鍊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骨幹、團幹部、青年知識分子等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工程,簡稱“青馬工程”。

開展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社會思想觀念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同時,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環境中,廣大青年思想活動的自主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此背景下,能否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起來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將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成敗,在校大學生開展青馬工程具有十分迫切與必要的意義。

工程簡介

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就是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鍊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骨幹、團幹部、青年知識分子等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實施綱要

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廣大青年中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的馬克思主義者,使他們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事關黨的事業後繼有人,事關國家的興旺發達,事關青年的健康成長,是共青團組織的首要政治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培養對象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點培養對象是大學生骨幹、共青團幹部和青年知識分子。大學生骨幹主要包括各級各類學生幹部、學生社團幹部、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理論學習骨幹及在學術科技、文化體育等方面成績突出的優秀學生;共青團幹部主要指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專職幹部;青年知識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套用、教學推廣等工作的青年高級知識分子。

培養內容

1.大學生骨幹培養

工作目標:幫助大學生骨幹學習和掌握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了解國情,認識社會,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理想信念。

主要課程:

——理論學習。每年組織大學生骨幹進行不少於一周的集中理論學習。邀請專家學者、黨政官員等為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舉辦形勢報告會,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提高大學生骨幹的理論素養和辨析能力。

——實踐鍛鍊。每年組織大學生骨幹進行不少於兩周的基層實踐鍛鍊。深入到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一線開展生產勞動、社會調查、民宿體驗、參觀考察等活動,增加大學生骨幹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增進與人民民眾的感情,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志願服務。組織大學生骨幹每人每年參加不少於100小時的志願服務。通過在校園內、城市社區、農村基層參加扶危濟困、支教支醫、文藝演出、政策宣傳等公益活動,增強大學生骨幹的社會責任感。

——對外交流。創造條件,組織大學生骨幹在培養期間參與一次國際交流活動或與港澳台地區青年的交流活動,幫助大學生骨幹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對外交往能力。

——課題研究。要求每個大學生骨幹在培養期間,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個人興趣,選擇一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題,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完成並提交一份研究報告,以提高研究分析問題的能力。

工作格局:貫徹落實《全國高校學生幹部培養規劃(2006-2010)》有關要求,構建全國、省(區、市)、高校及院系四級培養的工作格局,分工負責,分層實施。團中央、全國學聯舉辦“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每年對全國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學生骨幹進行為期一年的集中培訓和跟蹤培養,建立相應的學籍管理、導師輔導、評價考核等機制。各省級團委、學聯參照這一模式,每年對本省(區、市)主要高校學生骨幹進行集中培訓不少於200人次。各高校校級團學組織每年對該校主要學生骨幹進行不少於200人次的輪訓,院系團學組織對班級主要學生骨幹進行輪訓。

2.共青團幹部培養

工作目標: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團幹部,幫助團幹部了解國家發展形勢,培養大局意識,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對複雜問題的能力,增強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主要課程:

——理論研討。以各級團校和團幹部教育培訓基地為主要依託,舉辦形式多樣的理論學習研討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國家改革發展穩定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等重要課題進行教育培訓和研討,著力增強團幹部參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本領。

——參觀考察。有計畫、有針對性地組織團幹部到沿海發達地區、西部貧困地區進行參觀考察,了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人民民眾的生活狀況,並根據培養目標設計開展專項的課題調研,提交調查報告。

——掛職鍛鍊。一是加大基層團幹部到上級團的機關掛職學習的力度,二是擴大上級團的機關幹部到基層的掛職鍛鍊比例,三是增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間團幹部的相互掛職培養。同時,積極推進團的幹部到地方、企業等其它單位的掛職鍛鍊。

——出國培訓。進一步加強各級共青團、青聯組織和各國青年組織的友好交流與合作,組織優秀團乾參與青年國際交往活動。加大優秀團幹部國外研修培訓的力度,在繼續實施好百名優秀青年國外研修培訓等已有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培訓渠道,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

工作格局:按照分級分類、全員培訓的原則,結合實施共青團幹部“百千萬”教育培訓工程,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層次。針對團的各級領導幹部,團中央每年有計畫地培訓省級團委書記、副書記50人,培訓地(市)級、縣(市)級團委書記1000人,團的省級、地級各級領導機關負責下一級團組織班子成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針對基層團幹部,要爭取將其納入各級黨委的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在五年內使全國農村基層團幹部、企事業單位、學校和社區基層團委書記普遍接受一次培訓。

3.青年知識分子培養

工作目標:加強黨史、革命史和改革開放教育,引導青年知識分子了解國家發展歷程,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自覺走與實踐結合、與人民民眾結合的道路。

主要課程:

——社會服務。繼續深化“科技之光”青年專家服務行動、博士團服務地方、“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下基層”等工作,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方式,拓展青年知識分子走入社會、服務基層的渠道,發揮他們的知識、技術優勢,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他們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更緊密地結合。

——國情考察。啟動“青年知識分子國情考察團”,每年定期組織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結合各自的學術研究方向,就涉及國家發展、社會民生的熱點問題或基礎性課題,深入到黨政機關、廠礦企業、農村基層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深度考察調研,形成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套用價值的研究報告。

——高端研討。通過舉辦高層次的研討班、論壇、交流會等方式,組織青年知識分子集中學習黨的歷史、中國革命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研討社會熱點問題,交流各自學術領域的前沿發展,打造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之間交流溝通、共享信息、研究協作的平台。

工作格局:重點完善全國、省(區、市)兩級青年知識分子培養網路。團中央依託全國青聯、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全國青聯社會科學工作者聯誼會等組織,與中科院、社科院、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合作,每年至少組織開展300人次的社會服務、200人次的國情考察和200人次的高端研討等活動。各省級團委可參照團中央的做法,加大對本地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的培養和團結力度。

工作保障

組織分工

全國層面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工作在團中央書記處的領導下,由學校部牽頭、機關相關部門和直屬單位共同實施。學校部負責工程的總體設計、協調建議和督促落實,並重點推動大學生骨幹培養工作的實施;組織部負責團幹部培養工作的實施;統戰部、宣傳部負責青年知識分子培養工作的實施;國際部、統戰部負責三類群體的對外交流及與港澳台交流;志工部負責提供志願服務機會;辦公廳負責協調相關工作保障;中央團校負責陣地建設、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理論研究。

各地團組織要切實加強對本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的領導,成立相應領導機構,逐步建立領導決策、議事協調、表彰激勵等工作機制,通過重點項目和活動,推進各類青年骨幹的培養。

硬體保障

一是經費保障:各級團組織應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和挖掘社會資源,為工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二是陣地保障:要依託各級團校、團內教育培訓基地以及高校業餘黨團校、各類理論社團等,強化陣地建設;努力構建能夠廣泛影響青少年的強大網路陣地。三是師資保障:團中央和各省(區、市)要廣泛吸納專家學者、黨政領導、企業管理者、社會知名人士等組建開放式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導師團,為培養工作提供師資保障。四是教材保障: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充分借鑑高校“兩課”教材、中央編印的理論讀本等,組織力量編寫切合“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需要的各類資料和教材。

機制建設

一是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要通過規範培養時限、科學安排內容等途徑健全培養機制。二是建立重點培養對象信息庫,切實加強跟蹤培養,為他們的成才發展提供切實幫助。三是各級團組織要探索完善定期向黨政積極舉薦優秀青年人才的機制,積極推動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人才培養規劃,推動黨委政府把優秀的青年人才納入相應的後備人才培養範圍。四是健全推介機制,通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十大傑出青年、全國三好學生、全國優秀共青團幹部等評選活動,加大對重點培養群體中優秀典型的選拔、表彰、宣傳和推介力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