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介紹
口徑8厘米,底徑15厘米,重量1.45公斤
出土地點
1958年長沙銅官挖泥塅出土
該器口沿外卷,短頸,八方形短流,肩部有雙系,筒形腹,平底青釉,褐斑貼花裝飾。壺流下部為一貼花“張”字,右側堆貼一坐獅,左側的貼花為椰棗紋,三處貼花上均罩以褐釉。
該壺為唐代長沙窯產品,器形比較完整,釉色瑩潤,三塊褐斑裝飾既規整,又不呆板,流下貼花有“張”字,可能是作坊主的姓氏,目的應是為自己的商品作廣告,類似於同為長沙窯作品的“卞家小口天下第一”、“鄭家小口天下有名”,這所謂的“卞家”、“鄭家”、“張家”均為長沙窯中有名的作坊。
模印貼花是唐代長沙窯瓷器中的常見裝飾手法之一,而長沙窯貼花壺中最常見的圖案是植物,其中又以椰棗紋最多,枝葉繁茂的椰棗樹,掛著一串串碩果纍纍的椰棗。椰棗又稱波斯棗,果實味甘美,是東南歐、北非、西亞兩河流域的重要食物。《新唐書·西域傳》載:“地瘴癘,無草木五穀,飼馬以槁魚,人食鶻薺,波斯棗也。”椰棗可食,且樹葉可編織籃子,樹莖浸出的液體可制砂糖、釀酒,可謂全身是寶,所以是西亞人樂於表現的器物圖案,而作為主銷國外的長沙窯瓷器偏重於此類裝飾的原因是顯而異見的。同見於此器中的堆貼獅子形象同樣極具西亞風格,獅子是佛教中的神獸,產於非洲和西亞,漢時來自烏弋山離、大月氏、安息、疏勒。武帝時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就記載西胡月氏國曾獻猛獸一頭,據其描寫:“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似狸而色黃”,當為獅子;《後漢書·和帝紀》記載,永元十三年(101年)“冬十一月,安息國遣使獻師子”,此處的師子也即為獅子。由於獅子的形象為人喜愛,後來成了中國古典造型藝術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