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歐巴馬

《青年歐巴馬》為我們展現了缺失的一章歷史:這名政客在還是一名年輕領導者時,通常顯得太有野心,急於實現自己的目的,然而他依然展示了激起變革的罕有能力。這條通往白宮的道路源起芝加哥南邊區的街頭。芝加哥的資深記者愛德華·麥克萊蘭講述了第一位黑人總統在非裔美國人政治之都受到政治教育的真實故事。歐巴馬的手腕並非總能點石成金,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鎮定沉著、富有魅力的競選人當時險些因為2000年的一場國會競選讓自己的政治事業誤人歧途。歐巴馬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重塑了自己的公眾形象。

內容簡介

《青年歐巴馬》是政治報導的傑作,它剝去了無畏、T恤以及鼓舞人心的演說,以圖創造一部扣人心弦、可讀性極高的報導,記述地方政治是如何塑造出一位國家領袖的。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愛德華·麥克萊蘭(Edward McClelland) 譯者:楊書泳
愛德華·麥克萊蘭(Edward McClelland),住在芝加哥。出版的專著包括《第三岸:北美五大湖的水手、脫衣舞娘、漁民、民間歌手、長發歐及布威畫家以及夭佑女王的君主主義者》和《睹馬人:賽道人生》。曾任《芝加哥讀者》特約撰稿人,文章曾在《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沙龍》、《石板》、《國家》等刊物上發表。目前正在寫作關於“銹帶”(RustBdt)歷史的書,將由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你好,芝加哥!”
第一章奧蓋德花園
第二章哈羅德
第三章石棉事件
第四章“投票!”計畫
第五章青年律師
第六章海德公園
第七章首次競選
第八章州議會參議員歐巴馬
第九章敗選
第十章“我立馬就把你踹飛了”
第十一章“你有權力造就一個美國參議員”
第十二章教父
第十三章歐巴馬瓊漿
後記後種族政治的發祥地
致謝

圖書後記

歐巴馬在民主黨預選的勝利讓他成為了政治名人。這樣一個很有可能成為美國唯一一位黑人參議員的人第二天就受到了CNN和今日秀的訪問。《紐約客》、《新共和》以及《華爾街日報》的寫手紛紛飛到芝加哥寫出最初一批諂媚奉承的人物簡介,在晨報上看見自己的文章之後肯定又都紛紛琢磨,我當時都想什麼了?(紐豪斯新聞社稱歐巴馬“高大、清新且優雅”。競選團隊的工作人員為了這個描述不斷煩擾他。)
當初卡羅爾·莫斯利·布朗贏得預選勝利之後也獲得了同樣的關注,但是這時人們感覺歐巴馬可能不僅僅是全白的議事廳中一張具有象徵意義的黑人面孔。在將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非洲裔美國人想要獲得實權,始終有一道障礙,而歐巴馬很有可能成為最終跨越這道障礙的人。從憲法的制定開始,到內戰,到吉姆·克勞法的時代,到民權運動,到自人向外遷移,種族一直是美國政治當中一個持久的問題。也許歐巴馬可以同時改變這種局面。
“歐巴馬有潛質成為繼亞伯拉罕·林肯之後,伊利諾州派到華盛頓的最重要的政治人物。”《芝加哥太陽時報》的馬克·布朗如是寫道。
這句話說得很恰當,而且說它恰當並不僅僅是因為這句話最終成真了。林肯的伊利諾州是一個分裂的州,一半是從肯塔基和田納西移民而來的南方人,一半是通過伊利運河和北美五大湖來到此地的揚基人。這兩群人爭論奴隸制度的時間比美國其他地方的人早了一代人的時間,這裡在1824年就通過公民投票禁止買賣或奴役人類。歐巴馬成為總統之前,一位黑人市長領導著他的芝加哥,向懷有敵意的白人證明自己不會將這座城市變成美國中西部的辛巴威。芝加哥成為了一座多元文化的大都市,被自人和黑人平等享有。
歐巴馬相信民主黨的預選將會決定選舉,結果和他的想法分毫不差。共和黨預選的得勝者傑克·瑞安被迫退出競選,原因和布萊爾·赫爾的如出一轍:離婚檔案的披露令人難堪。瑞安的前妻是電影《星際旅行:航海家號》的演員耶里·瑞安,他試圖強迫妻子在性愛俱樂部的陌生人面前發生關係。當年,《芝加哥論壇報》又一次發布了歐巴馬對手的婚姻秘密。
大選沒有了對手,歐巴馬可以全力爭取成為明星了。他的競選團隊遊說約翰·克里的工作人員,好讓歐巴馬能在民主黨全國大會這樣一個黃金機會發表演講。由於在兩場芝加哥選舉盛事裡見識過歐巴馬對聽眾的控制能力,克里答應讓歐巴馬發表基調演講。在波士頓,歐巴馬發表了自1896年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的《金色十字架》之後最偉大的初次演說,向整個美國介紹了那個冬季和秋季他在伊利諾伊四處宣揚的海納百川以及共同責任的理念。如歐巴馬的一位演說教練後來說的:“他走上台的時候,還是一位州議會參議員,他走下台的時候,就儼然是美國的下一位總統了。”
伊利諾州共和黨意識到歐巴馬所向披靡,決定提名保守派代言人--艾倫·凱斯充當犧牲品。凱斯曾經兩次競選總統,能夠涉足奧巴5的聚光燈下,興奮不已。他利用人們的關注,譴責同性戀是“自私的享樂主義者”,聲稱耶穌基督是永遠不會給歐巴馬投票的(這點沒有實際意義,因為耶穌不是伊利諾州的登記選民)。
“這樣的創新在伊利諾州已有先例。”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的專欄作家阿米蒂·什萊斯寫道。兩位候選人都沒有採取特別爭取黑人選民的競選行程,也就意味著伊利諾伊“再次成為種族轉變出現的地點”。“2004年的大戲也許會在林肯之地上演”。她加了一句。
這是一場膚色無關緊要的競賽,競賽的勝者是一位對白人選民有著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的黑人候選人。伊利諾州成為後種族政治的誕生地,這對歐巴馬而言一點也不意外。在他最初的芝加哥歲月里,他就意識到,自己的第二故鄉是解決美國種族以及其他問題的完美訓練場。巴拉克,歐巴馬在大移民後的幾十年才來到芝加哥,但是對於一位有著政治抱負的年輕黑人,這仍是他的應許之地。

圖書序言

六點一刻,格蘭特公園哈欽森球場的大門猛然敞開,而這時離預定時間還有一個小時。聚集在金屬柵欄外的人群一刻也不願多等。這六萬名歐巴馬支持者有幸通過網上抽簦拿到了票。他們一路小跑,像裸奔一樣酣暢淋漓,穿過壘球場,直奔燈光舞台,希望占個靠前的位置。這場2008年歐巴馬總統競選的最後集會人潮洶湧,僅容立足。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很年輕。人潮填滿了下凹的廣場,小如桌布大如床單的美國國旗滿目皆是,一副旗開得勝的場面。上一次美國政治的權力更迭也是在他們腳下這同一塊土地上上演的。1968年民主黨全國大會上的騷亂使得新政聯盟化為烏有,隨之而來的是長達四十年的保守派反擊。然而在今晚結束的時候,那場反擊帶來的炮灰將煙消雲散。那時,芝加哥代表了分歧和分裂,它展現了繼內戰之後,這個國家最憤怒的派別之爭。今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格蘭特公園,然而這一次,它展現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正是這個人選擇了它。四年前,在他人生第二重要的夜晚,他宦告:“沒有所謂自由的美國或者保守的美國——世間只存在一個美利堅合眾國。”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是一個轉折性的夜晚。”一位26歲的芝加哥人說。“歐巴馬將會成為第一個出生於‘後嬰兒潮時代’的總統。他讓我們把六十年代扔到身後。什麼比爾·艾爾斯,什麼種族問題,我都不在意。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呢,比如說經濟,還有替代能源。”
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好幾個蘇丹的“迷失青年”,都瘦瘦高高,身長六尺,就像那位有著一半非洲血統的候選人,一起站在球場內野的泥地上。一位愛爾蘭裔的移民穿著一件像是褪了色的T恤,上面寫著:“巴拉克·歐巴馬競選伊利諾州議員第13選區1996年”。實際上,這並不是一件競選紀念品——這件T恤產自“都市服裝”。每過幾分鐘,這位年輕的愛爾蘭裔就查看一下他的黑莓手機。他的父親在都柏林的電視機前給他發簡訊,告訴他票數統計情況。
沒有人比芝加哥的非洲裔美國人更能心懷滿足地期待歐巴馬的勝利了,是他們將歐巴馬推上高位。23年前,歐巴馬來到這座城市,舉目無親,甚至對於自己在芝加哥黑人社區的地位也是一片茫然。但是他將它最貧困的居民組織了起來,通過成為《哈佛法學評論》的主編,讓自己的照片登上了《噴氣機》雜誌(從該雜誌的辦公室里可以俯瞰格蘭特公園),然後回到芝加哥南邊區,與它最漂亮、最有成就的一位女兒喜結連理,還在州參議院中代表他的黑人同胞。一路走來,許多人質疑,他究竟是真正的黑人,還是只是因為生錯了種族,披著黑人皮膚卻懷著一顆白人的心。但是現在,距歐巴馬贏得地球上最有權力的職位只有數小時之遙,他們熱切地希望將他,還有他的勝利,作為他們自己的勝利。貴賓帳篷里坐著傑西·傑克遜和奧普拉·溫弗莉。他們基本上和歐巴馬一樣,代表了胸懷大志的非裔美國人在芝加哥可以取得的輝煌。像歐巴馬一樣,他們也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來到了芝加哥,之後聞名世界。 站在人群中的還有龍尼·威克斯,常被稱為“龍尼喔一喔”,是里格利球場的“長板凳常客”。他把小熊隊隊服上的字改成了“歐巴馬08”,還把他慣用的體育場口號給改了。
“歐巴馬!喔!歐巴馬!喔!歐巴馬!喔!”他氣喘吁吁,把原旬裡面的“小熊隊”一律改作“歐巴馬”。
“我今年67了,”威克斯說道,“歐巴馬就像傑基·羅賓遜一樣。羅賓遜是個美國黑人,但他在那個年代拿到了做職業棒球手的機會。歐巴馬,他拿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下凹草地的三面林立著摩天大樓,樓里亮著燈的窗戶就是城市居民的星光。CNA保險集團大樓就是一面以燈光顯現的星條旗。一塊塊大如巨幅廣告牌的螢幕閃現著CNN!的多色選舉地圖。每當一個州變成藍色,現場就響起一陣歡呼。(公園外面的人群與公園裡面的人群相比毫不見少。那些沒有抽到票的人沿著密西根大街站了一溜,像“感恩而死”樂隊的冬粉一樣,尋求奇蹟的一票。“誰需要客人陪同?”“我要一位。我不是黃牛。”)當俄亥俄州把票投給了歐巴馬,現場響亮的歡呼毫不遜色於芝加哥熊隊觸地得分的時候,就在南邊幾個街區之外的士兵體育場中響起的歡呼聲。從數字上而言,俄亥俄州並不能決定選舉的勝負,但這卻是人人都領會到了選舉結果的那一刻,因為2004年大選,讓約翰·克里大栽跟頭的,正是俄亥俄州。
中部時間十點整,選舉結果正式公布。歐巴馬的擁躉們倒數著迎來了西岸計票的結束: “10——9——8——7——6——5——4——3——2——1。”
留在人們心中的不是那一刻帶來的歡呼,而是淚水。傑西·傑克遜看著他的同伴,眼睛紅了。傑克遜在種族隔離的南卡羅來納州長大,隨後搬到種族隔離更為嚴重的芝加哥,在黑人完全沒有勝算的時代,角逐同樣的職位。奧普拉·溫弗莉頭靠在一位陌生人的肩上。她在密西西比州出生,十五歲就懷了孕。帳篷外的草地上,阿米·西普也哭了。她剛給她父親打電話,但是沒有打通,於是就不打了。她父親在芝加哥南邊慶祝歐巴馬勝利。
“這意味著改變,”這位30歲的女人說道,“意味著平等的機會。不管你是什麼膚色,你都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沒有限制。”
當歐巴馬最終出現,做勝選演說時,他的第一句話是“你好,芝加哥!”他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這既是他對這座城市的問候,也是對這座城市的感謝。歐巴馬是位不同凡響的政治家,但是如果當年他沒有來到芝加哥,他就不會站在台上,準備好向全世界講話。夏威夷,他出生的地方,更為多樣;加利福尼亞,他上大學的地方,更為寬容;紐約更為國際;麻薩諸塞更為圓滑。但是只有在芝加哥,一個黑人才可能成為美國的總統。他的政壇之路始於數英里之外的南邊區,美國最大的黑人社區。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絕無可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