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路德堂

青島路德堂

在1900年,作為總督顧問的青島信義會創始人昆祚,在現清和路的42號創辦柏林教會,這是青島的第二座禮拜堂。在這裡,最早由昆祚自己任牧師,陶修義任傳道員。1903年,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來自德國的傳教士和士謙出任牧師,滕學熹夫婦擔任了男女傳道員。

簡介

歷史

德國路德堂的第一次嬗變,發生在1925年。是年,美國信義會差會接辦柏林教會,改名為青島基督教中華信義會清和路教會,美國傳教士郭約翰出任牧師。這次變化,是德國教會持續離開曾經的殖民地的尾聲。1914年之後,這樣的輓歌,在這個規模不大的德國城市,已經一次次演奏過了。然而,對清和路禮拜堂,這卻並不意味著宿命的開始,甚至,我們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拯救。1928年,同為美籍的安保羅接任牧師。1933年或者是1934年,吳煥新出任傳道員,高秀峰任女傳道員。

1940年,在得到了美國信義協會青年團國外布道會的捐助後,路德堂在原教堂的基礎上,開始改建宮殿式的大禮拜堂。1941年7月,改建施工完成。這時,教堂得以正式以馬丁-路德之名命名,定名為青島基督教信義會路德堂。

風格

由艾慕爾-尤力甫設計的聖路德堂位於台東鎮棋盤式布局的大量二至三層建築群的中間,建築平面呈矩形,是一座摹仿中國宮殿式風格的建築。教堂高約20米,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近乎正方形,砌有一米高的堅固石基。尤力甫在建築的細部,做了許多基督教式的裝飾。這包括正北面外牆上的十字架浮雕。教堂室內能容數百人,高敞明亮,是市區除浙江路天主堂、江蘇路耶穌堂、觀象二路聖保羅堂外的第四大教堂。

教堂建築的底部置高台階,頂部為大屋面歇山式,牆面上設高窗。建築的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結合木、石的混合體系。由於建築選用了傳統仿古殿式形式,許多細部和格調使人感到有張冠李戴的錯覺。同時,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也顯得有些侷促,比如,主入口需經過原舊教堂後進入,不方便,也不明顯。較之此前青島已相繼完成的大量宗教建築,聖路德堂是一座另類作品。但建築師艾慕爾-尤力甫嘗試將西方宗教中國化和平民化的努力,卻也可謂用心良苦。這不僅僅繼續了業績顯著的尤力甫在本地的一些試驗,也在部分意義上符合了馬丁-路德的改革精神。實際上,尤力甫的嘗試並非孤立的樣本。此前,將教堂建築設計成中式風格的例子已有出現,如北京王府井救世軍教堂、北京中華聖公會、寧夏銀川天主教堂等。

發展

1925年美國信義會接辦柏林教會以後,成立魯東信義會。魯東信義會分總會、公會、區會、布道所四級。總會下設青島、即墨、膠州3個公會。楊光恩牧師負責的青島公會下轄青島、東鎮、李村、台東、薛家島、濠北頭、登瀛、陰島8個教會。1929年,魯東信義會以團體會員名義加入基督教中華信義會全國大會。

魯東信義會發展至1939年,所屬各教會已有華籍傳教士62人,教會及布道所70處,信徒3767人。開辦的事業有:信義會醫院、信義會醫院雒口路和即墨分院、由信義會和長老會合股的青島聖教書局、濟寧路的青島信義女子神學院、即墨信義中學、青島信義高級護士學校,國小29處。

1942年,美國信義差會傳教士袁哲思等居住青島的美國僑民,全部被日軍扣押至濰縣集中營,信義會在本地的產業,也一併被日軍占有,教務活動由德國傳教士維持。

路德堂被關閉18年後的1984年11月,開始獲準恢復聚會,同時由政府和教會出資,著手整修工程。經過一年的大修,路德堂於1985年的12月25日,舉行了獻堂典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