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水產志

1947年,青島漁港交易蕭條,秩序混亂。 到1952年,青島轄區民眾漁業生產力,已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漁撈產量已達7000多噸。 60年代中期,青島市水產捕撈公司漁輪增至60多艘,

《青島市志·水產志》編纂工作始於1986年,1995年公開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共分為7篇、20章。首篇為:漁業環境與資源,依次為:海洋捕撈漁業、漁港、水產養殖、水產貿易、水產加工業、漁政。該志的年代斷限,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87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青島近海, 水域廣闊,宜於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育。青島漁業歷史悠久。5000年前, 青島一帶居民就喜食魚類,且有一定的捕魚技能。至晚清時,青島村已成為漁船集中的港口,村內居民多以捕魚為生。 德國侵占青島後,市區居民改從他業者漸多。青島沿海土地瘠薄,大部分居民以漁業為主,形成沙子口、陰島(今紅島)、董家口等漁業區,船網漁具有所改良,漁業發展較快。漁船登記、徵稅收捐等關、卡逐步建立。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以後,為謀求漁業之壟斷地位, 侵入青島近海和膠州灣的漁輪達100艘,大肆掠捕黃花魚等資源,進而在青島開設水產組合,使青島漁業經濟大部分為日本人控制。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山東漁業警察廳在青島、金口設分署,負責辦理護漁、管理漁業資源和設定航標等事項。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五六年間,青島漁業商界成立股份公司、魚市場,在漁港交易中與日商水產組合抗爭,魚行、魚商在水產品交易中的地位日顯重要。私人資本購買發動機漁輪,以求改良漁業技術,青島港私營漁輪增至80艘,居山東之首。民間帆船漁業增大船網工具,水產品年產量上升至六七千噸。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時期,青島漁業經濟完全陷於日本侵略勢力範圍。日本漁輪常年橫行於青島近海的南北漁場, 年掠奪量超過20000噸,還有大量海帶等海產品從日本輸入青島傾銷。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青島時期,青島市政當局不僅沒有發展漁業的實際措施,而且還對民船海上生產實行封鎖禁運。數年間,漁業生產力未有明顯恢復。1947年,青島漁港交易蕭條,秩序混亂。 新中國成立後,青島水產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市人民政府實行漁業貸款扶持,優待漁業用鹽,儘快恢復漁業生產,保障漁民生活。到1952年,青島轄區民眾漁業生產力,已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漁撈產量已達7000多噸。 第一個五年計畫之後,漁民開始試用機動船。漁民捕撈作業海域由東部轉向南部,擴大到呂泗漁場,世代沿襲的傳統作業方式逐步改變。20世紀60年代初,經過調整、穩定漁業體制,民眾漁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60年代中期,青島市水產捕撈公司漁輪增至60多艘, 年捕撈水產品達10000噸,市屬國營水產捕撈企業已有初步基礎,與省屬漁業公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島市水產局機關受到衝擊,職能部門大部分正常工作被迫中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的水產業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1979年,青島市所轄漁區範圍雖然與1959年相同, 社隊漁業勞動人數也均為2.7萬人左右,但漁業機動船卻增至1471隻,並主要使用機動船作業,帆船作業已處於從屬地位。青島海洋漁業公司漁輪生產以閩東、對馬海峽為主要漁場,並向釣魚島漁場發展。它導致1986年青島捕撈產量已高達77000噸。 同時,青島海藻化工生產也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膠、 醇、碘生產能力分別為2400噸、1000噸和50噸,比70年代初增加70%。80年代前5年海藻化工產品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占全國同行業之首。 這一時期,青島水產業“重捕輕養”的觀念開始改變。水產養殖業趨向發展。海帶養殖達2000公頃, 產量2萬噸。對蝦養殖業發展更快,到1987年,青島對蝦養殖出現高峰階段,沿海港灣養殖水面達7800公頃,產量7200噸,已成為青島漁業經濟的大項和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1979年至1985年,青島市出口對蝦7460噸,創匯達1.15億美元,在青島對外貿易額中屬大項。 改革開放後,捕撈、養殖、加工開始向漁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水產品總產量超過歷史最好時期的增長速度。青島水產業不僅發展前景廣闊,而且正在經營規模、生產效益和增長速度方面,與全市國民經濟發展所處的沿海經濟優勢相適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