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人口志

《青島市志·人口志》1999年始修,2001年正式出版。志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分為5篇、18章。首篇為:人口規模,依次為:人口構成、人口素質、人口管理、計畫生育。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

簡介

青島建置初期, 有20餘個村莊,總人口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漁業、家庭手工業以及商貿業。

德國侵占時期,所謂租借地內的村莊被強行拆遷歸併,土地被當局以建置初期的價格強行收買。此後,城市建築、交通運輸業興起和發展,外來人口加入建築業和工商業,青島人口迅速增加。1901年為14000餘人,其中外僑600人,德國軍隊1500人。1913年市區人口發展到53312人。 其間,主要由於男性勞動力的湧入,男、女性別比差異很大。1902年為1295.37∶100,男女比例最小的1913年為467.92∶100。

詳細內容

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日本人大批移民青島,市區人口增加,1918年達78804人,較1913年增加47.63%。自那時起,隨著工商各業的發展,婦女就學、就業人口增加,性別比逐步縮小。 北洋政府統治和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迅速上升。1936年,市區人口達57萬餘人。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於戰爭,人口大批外遷,當年統計全市人口381364人,比1936年減少19萬人。 日本第二次侵占時期,人口變化曲線起伏。既有1937年撤離的日本人復湧入,又有大批勞工被強行掠往東北和日本本土,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等國僑民撤離,工廠企業大批倒閉或停產,工人大批失業,百姓流離失所。1943年市區人口降至441473人,較最高年1941年626234人,減少16萬餘人。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隨著日本僑民等的撤離,抗戰期間流離的百姓紛紛返回,同時部分被中國人民解放的城市、農村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地主、還鄉團等攜家帶口亦湧入青島, 使青島人口劇增。僅1946年即達753369人,1948年則突破100萬大關,男女性別比降低至118.93∶100。 1949年後,人口的機械變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其一為1949年至1957年的戶口自由遷移時期,這個時期允許城鄉之間、城鎮之間居民自由遷移,由農村和其他城鎮遷入青島的人口明顯增加。其二為1958年至1978年的控制戶口遷移時期,對遷入人口作了規定和控制, 這個時期人口總量上雖然增加,但遷出人口多於遷入人口。其三為1979年後的戶口半開放時期, 落實政策返城,知識青年返城,解決夫妻分居,解決科技人員、海防邊防軍官家屬等的“農轉非”,以及外商投資戶口和藍印戶口等,改變了城鄉之間、地域之間戶口封閉和半封閉狀況。1979年至1990年,共遷入330551人。 人口的自然變動,則分為五個階段。其一為1949年至1957年,對人口出生未加控制, 一度甚至鼓勵生育, 是青島市人口出生的第一次高峰。 1954年出生率最高達51.62‰,自然增長率高達44.80‰。其二為1958年至1962年,由於“大躍進”和國民經濟發生困難, 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年均自然增長僅2萬餘人。其三為1963年至1970年,為青島市人口自然增長的第二個高峰。由於1966年後計畫生育工作的開展,人口的生育和自然增長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四為1971年至1985年,儘管出現第三個生育高峰,但由於提倡計畫生育、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都明顯降低。其五為198 6年至1990年, 進入人口正常發展時期,無論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均步入平穩狀態,人口控制趨向成熟。 隨著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逐步改善,人口素質明顯提高。表現為人口預期壽命提高。青島解放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低于山東省平均水平。 全市人口20世紀50年代人均壽命約為60歲,1990年提高到70.79歲,比全國人均壽命68.5歲高,接近國際長壽國人均壽命72歲以上水平。 市區人口人均壽命提高更為顯著, 達到74.96歲,遠高於全國人均水平,達到國際長壽國家人均壽命水平。人口文化素質也明顯提高。1990年,全市每千人口中擁有大學生18.6人,擁有大專生12人,擁有中專和高中生102.5人,擁有國中生292.8人,擁有小學生354.4人;文盲人數僅占全市人口的1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