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全鎮總戶數6100戶,人口27992人,耕地14萬畝,其中農業人口18033人。
自然資源
青山鎮資源富集,煤鐵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煤炭儲量9000餘萬噸。現有沈煤青山礦,永興煤礦,宏源煤礦,虎山恆太煤礦,秋皮河煤礦5個煤礦。中岩老光山鐵礦項目正在勘探中,風力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風電事業。鎮域有林地面積4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4.6%,樹種繁多,山產資源豐富。青山鎮交通便利,牡佳鐵路和林勃公路貫穿全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條件。
氣候條件
在農業氣候區劃中,青山鎮屬於山區冷涼濕潤霜凍氣候區。高於或低於 10 ℃年活動積溫 2,000 — 2,400 ℃, 80% 積溫保證率 1,800 ℃— 2,100 ℃;年日照在 2,500 — 2,550 小時;年降水量 530 — 570 毫米;無霜期 100 — 120 天,初霜期平均在 9 月上旬至中旬出現,作物生長期 105 — 125 天。雖然常受低溫早霜等災害影響,但一般年份一年一熟作物均可成熟。基本達到十年中三災、二豐、五平年的程度。主要栽培作物有大豆、南瓜、玉米、馬鈴薯等。
歷史沿革
清代,亞河地區轄於依蘭府, 1911 年(清宣統三年)前已有額和沁(今亞東村)、窮棒子溝(今虎山)、二龍山等村屯。
民國時期, 1918 年勃利縣建立,亞河地區轄於勃利縣西鎮,今鎮政府一帶分為雅柯琴上屯(今亞東村)、雅柯琴下屯(今亞河村)。
淪陷時期, 1933 年亞河地區劃為勃利縣第十四甲,轄亞河沁、二龍山、青山、河口等四個村屯。 1937 年保甲制度廢除,改行村制。 1938 年亞河地區的虎山屯轄於勃利縣城區;青山村轄青山、楸皮溝兩屯;西亞河沁轄於古城鎮村。 1939 年 6 月林口建縣,亞河地區劃歸林口縣管轄。
解放戰爭時期, 1946 年 5 月五林建縣後,亞河地區隸屬於五林縣第二自治區。 1947 年五林縣、林口縣分設後劃歸林口縣。同年建立民主政權亞河區政府,為林口縣第六區。此時六區有亞西村(今亞河村)、亞東村、興隆溝村(今合樂村)、朝鮮屯(今永合村)、新發村(今青發村)、新合村(今利民村)、青山村、太平村(今青平村)、大二龍村、河口村、合四村(今新合村)、虎山村、二龍山屯、佛嶺等村屯。 1949 年改稱亞河地區。
建國後, 1956 年 4 月撤區劃鎮,分為青山鎮、虎山鎮、亞河鎮等三個鎮。 9 月虎山、亞河兩鎮撤銷併入青山鎮,治所青山河(今聯合)。 1958 年實行人民公社制,建立亞河人民公社,治所亞河,各村稱管理區。 1967 年 6 月建立亞河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 年改為亞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2 年亞河公社轄 18 個生產大隊, 50 個生產小隊,分居 23 個自然村屯。 1984 年廢除人民公社制,實行鎮、鄉、村體制,亞河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亞河鄉人民政府。2003年,經黑龍江省民政廳批准(黑民辦函〔2003〕75號檔案)亞河鄉人民政府遷址到青山村青山煤礦,同時更名為青山鄉。2010年,經黑龍江省民政廳批准(黑民區〔2010〕80號檔案),青山鄉撤鎮建鎮,更名為青山鎮。
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實際,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堅持科學發展,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產業開發為支撐,以項目工作為依託,以交通建設為基礎,以城鎮建設為載體,主攻工業經濟,培育特色經濟,發展民營經濟,負重拼搏,紮實苦幹,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鎮政府位於青山村(青山煤礦所在地),中心大街為一條1500米長的白色水泥路面,有集中供熱住宅樓2棟,有國中、國小各一所,鎮衛生院、青山煤礦醫院、電管站、信用社、火車站、糧庫等單位。鎮域內有豐富的煤炭、林木及農副產品,各地經銷商雲集,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店鋪林立,餐飲、休閒、娛樂場所一應俱全,從事三產服務業人員近3千人。城鎮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青山鎮圍繞“項目強鎮、產業富民”的工作思路,積極發揮我鎮的煤炭資源豐富和交通便利的優勢,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發展和培育“立鎮型”的工業企業。依靠縣委縣政府扶強扶壯沈煤集團青山礦,青山鎮積極研究吃透煤產品吃配關係,發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拉長煤化工產業鏈條,引企業入駐煤化工園區,打造煤化工產業集群。引進園區內的煤炭生產企業有沈煤集團、永興煤礦、虎山恆泰煤礦、以及正在建設的秋皮河煤礦,沈煤集團青山煤礦年上繳利稅6000多萬元,安排就業人員2500餘人,煤炭的下游產品企業有點石洗煤廠、億鑫新型牆體材料廠、正在建設的東航新型牆體材料有限公司。工業企業快速發展,拉動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2011年全口徑財政收入達1,170萬元,同比增長58.13%;一般預算收入達731萬元,同比增長58.6%。固定資產投資達2.1352億元,同比增長43.8%;
立足全鎮資源,千方百計做大做好綠色食品品牌,白瓜籽、馬鈴薯、向日葵、山野菜、食用菌等產業得以迅猛發展。目前全鎮已形成以糧食、特色農產品、山野菜、食用菌等主導產業,尤其是白瓜籽,種植已達6萬畝,年產量5000噸。畜牧業已形成綿羊、改良黃牛為主導,生豬、肉蛋雞養殖為輔的畜牧產業,全鎮已形成規模的畜牧養殖場19個,從事養殖專業戶100戶。2011年青山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由2010年的4.49億元增至5.2億元,同比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近萬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文明村創建為切入點,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績,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電話普及率達到95%,有線電視村村通,普及率達到100%,綜合教學樓達到規範化建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達到標準化管理。新農合參合率達到了98%以上,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達到了集約化,庭院花園化,道路水泥化。實現了村村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五通”。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柴垛、清邊溝、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圈“四清五改”為重點的整治農村環境工作基本完成,農村磚瓦率達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