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保林

青山保林

“青山保林”通常與“三紅一創,青山保林”並稱,指的是對新中國十七年小說的堅持政治藝術統一的高度概括,也是十七年紅色經典小說的高度集中。

綜述

“青山保林”通常與“三紅一創,青山保林”並稱,指的是對新中國十七年小說的堅持政治藝術統一的高度概括,也是十七年紅色經典小說的高度集中。

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關於文學在社會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起什麼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視文藝的發展方向。毛澤東文藝思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1949 年後逐漸成為指導全國文學藝術工作的唯一正確的文藝思想。這時期的文藝路線是:文學為政治服務,文學為工農兵服務。文學別無選擇的充當了生活教科書的任務。

一方面出於對中國革命勝利的喜悅,更重要一方面出於要符合當時的文藝路線,把政治與藝術統一。此時的長篇小說的類型是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統一的“兩結合”型文學。另一方面從革命現實出發,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現實中展現的是美好勝利的明天。所以此時一切批判、暴露社會黑暗,存在消極思想的文學一律沒有生存的空間。此時的文學體現的就是歌頌革命勝利,歌頌社會主義建設,將這種美好的革命理想反應在作品中,讓人們對美好的勝利的明天充滿信心。

新中國十七年小說

新中國十七年小說,用來指稱從1949年到1966年。有一個概括是“三紅一創,青山保林”,“三紅一創”即《紅岩》、《紅日》、《紅旗譜》、《創業史》;“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藏書家謝其章先生又自編了“三花一鐵,新敵艷野”,“三花一鐵”即《苦菜花》、《迎春花》、《朝陽花》、《鐵道游擊隊》;“新敵艷野”即《新兒女英雄傳》、《敵後武工隊》、《艷陽天》、《野火春風斗古城》。

長篇小說

十七年的長篇小說從題材的攝取,形象的塑造,情節的安排,細節的細節,直至創作的全過程,用革命理想來指導對現實發展的描寫,以此來激勵人們前進。在十七年的長篇小說中,作品成就高,稱作文學界用八個字來概括了這八個優秀經典長篇“三紅一創,青山保林”。 “三紅一創”即《紅日》(1957)、《紅岩》(1961)、《紅旗譜》(1957)、《創業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鄉巨變》(1958)、《保衛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關於十七年的長篇小說

柳青的《創業史》寫互助合作“帶頭人”梁生寶領導的互助組的鞏固和發展。比如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寫湖南省清溪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 對當代農村生活的反映,對農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間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大眾化風格是十七年長篇小說的重大成就。 對鄉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學作品很多。但是一個幾千年來以農民和農業生活為主體的國家,描繪農民生活,塑造農民形象的作品卻基本找不到。梁啓超曾經說過:“英雄、男女、鬼神”這三類題材,“可以賅盡中國小說矣”。但是在十七年時期,長篇小說塑造了豐富的農民形象,涵蓋不同的鄉村人物類型,在不同的外表和身份背景下,寓含著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當中塑造得最好的,是那些所謂的"中間人物",如《山鄉巨變》中的"亭麵糊"、陳先晉,《創業史》中的梁三老漢、郭振山,《他們與鄉村文化的深厚關係得到了深入的揭示。邵荃麟說“梁三老漢寫得好,概括了中國幾千年來人體農民的精神負擔。”。《山鄉巨變》《創業史》、《三里灣》等都能看到充滿著濃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風情畫。 “史詩性”,是“當代”長篇小說的追求。史詩性的理解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在描述中對重大歷史事實加入虛構,其中創造英雄“典型”,營英雄主義基調,反映偉大時代。長篇《保衛延安》、《紅日》、《紅旗譜》、《紅岩》、《林海雪源》等都顯示了作家的這種創作追求。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取材陝北延安戰事,毛澤東、彭德懷主動放棄延安到延安的收復這一重大歷史事實,在小說中塑造了周大勇、李誠、王老虎等無所畏懼的英雄形象。《紅岩》中的革命者許雲峰、江姐、成崗、華子良等。《紅日》也有一位基層幹部石東根,高級指揮員形象沈振新。《林海雪原》少劍波,一個完美的英雄,英俊、機智冷靜且富有戰鬥經驗和高超的指揮才能的將領,感覺他是中共當時思想觀念的化身, 是全知全能的神的化身。通過對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現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以及在加上典型的革命歷史環境,以及達到教育青年感激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對革命的前景要充滿信心,要向書中的英雄人物一樣生活、鬥爭,認識和對待敵人,努力向英雄人物學習,當中也顯示了濃重的階級鬥爭和公私衝突。 十七年的長篇小說創作成就突出,其社會影響非常廣泛,讀者數量非常龐大。許多時候長篇不僅僅被當作文學著作,而且被當作政治教科書和生活教科書。十七年的許多長篇曾經哺育過整整一代人的心靈。在當今世態多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在評價十七年文學時,不勉會對批評其中的在政治思想的要求下,文學創作的高度的一致性,謳歌政治,是為主流意識形態服務,題材單一,英雄人物“高大全”類型的相近等的不足。但是作家生活於時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時代氣息的感染。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忽視十七年長篇小說的貢獻。十七年長篇小說塑造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人物形象,創造了一批在人民民眾中有影響的人物。特別是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農村現實生活,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學作品很多。但是一個幾千年來以農民和農業生活為主體的國家,描繪農民生活,塑造農民形象的小說卻基本找不到,但是在十七年時期,長篇小說塑造了豐富的農民形象,涵蓋不同的鄉村人物類型,刻畫了中國農民不同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譜寫了一首歷史、時代應給予農民的讚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