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號改型有三種
PL-11: 基型,採用HQ-61C彈體加義大利導引頭
![殲十上的PL-11](/img/0/d71/nBnauM3X4cDN2QDO1YTMwQ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2E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PL-11A:改型帶有更大射程與更重的彈頭,改進的導引頭只在飛行最後過程中要載機雷達進行導引。
PL-11B:也被稱之為PL-11-AMR. 也就是PL-11A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改型。裝有607所研製的AMR-1主動導引頭。
技術規格
![國產PL-11空空飛彈](/img/c/f8d/nBnauM3XxgDOyQjM1cTMwQ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3E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彈頭: HE破片
推進力: 固體燃料
最大速度: Mach 4
發展歷程
霹靂-11飛彈與阿斯派德飛彈
簡單的說,霹靂-11實際上就是義大利"阿斯派德"ASPIDE飛彈的中國生產發展型號。而89年利用義大利部
![阿斯派德地對空飛彈](/img/4/1b6/nBnauM3X2QTO4EzM1cTMwQ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3E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件組裝的首批阿斯派德空空飛彈就叫"阿斯派德"/A彈。 霹靂-11和"阿斯派德"有細微外觀差異,區別在於彈翼的切尖不盡相同。 70年代末,為了部隊90年代初裝備更新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研製具備國際三代戰鬥機特點的殲八-2型戰鬥機,其性能重點要求具備全天候超視距攔射能力,併兼顧對地攻擊。作為最重要的配套武器項目中距攔射飛彈的研製亦開始。由於當時國內技術基礎薄弱,中央軍委決定採取"紅旗升空"的方針即借鑑美國麻雀飛彈三軍通用的優點在上海機電二局研製的紅旗61的基礎上通過改進為殲八-2提供中距攔射飛彈。
紅旗64和霹靂11
![解放軍紅旗64地空飛彈](/img/c/df1/nBnauM3XwgjM0gzM1cTMwQ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3E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80年代中期,我國從義大利進口了少量"蝮蛇"防空飛彈,其性能不僅遠高於即將投產的紅旗61號飛彈,甚至優於正在發展的紅旗63號(這也是紅旗63下馬的一個原因)。正是看中了"蝮蛇"優異的性能,中央決定由上海航天局在其基礎上研製更新一代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飛彈,暫定名為紅旗64號。新型號的發展採取
一彈多型,三軍通用的模式,地空、艦空、空空三種飛彈同時研製。(另外主要考慮到當時塞萊利亞已經著手發展"蝮蛇"MK2主動雷達導引型,其發展潛力較大)
85年中央調整了防空飛彈的研製任務,上海航天局將主要精力放在紅旗61號武器系統的定型和紅旗64號的預研上,而中高空防空飛彈的研製任務完全交給二院完成。經過2年的預研,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到88年三種型號的研製工作全面開展。與此同時,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紅旗64號的研製方案,並命名為紅旗6號飛彈武器系統,為便於區別,原紅旗6號仍稱紅旗63號。
經過上海航天局多年的努力,紅旗64號外貿定型,並於1994年以LY-60的名稱對外公開,而後在與國外同類飛彈的競爭中中標,獲得了巴基斯坦海軍21型護衛艦防空飛彈換型的契約,開創了我國艦空飛彈出口的先河。
但是自用型由於各種方面的原因進展並不順利,幾次定型試驗均告失敗,嚴重影響了它的服役前景。本著"引進,消化,吸收,提高"的方針,根據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兩條腿走路"的指示,在進口了"蝮蛇"防空飛彈基礎上,上海機電二局利用有限的資料對紅旗61進行多項重大改進(紅旗61丙/HQ-61C 採用的單脈衝倒置接收機便源自阿彈)。1989年利用國外部件組裝的首批阿斯派德空空飛彈試射成功,但同年底意方通知中方雙方的技術合作暫中止。
中央軍委決定利用殲八-2機載雷達變更之機,與外方合作將紅旗61丙(HQ61C)改進成機載中距攔射空空飛彈,並命名為霹靂11中距攔射空空飛彈武器系統。1992年由殲八-2使用新的機載雷達火控系統首次打靶成功,隨後投產裝備部隊,解決部隊作戰訓練的急需。2001年霹靂11經過多年研製終於以5發4中的成績完成了定型,標誌著這種歷經坎坷的飛彈完成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