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霹靂
霹靂系列由“十車書”黃強華職司編劇、“八音才子”黃文擇統籌口白,從“霹靂金光”、“霹靂眼”、“霹靂至 尊”一路鋪陳而下,至2010年“霹靂震寰宇之兵甲龍痕”計已播出一千餘集,為霹靂國際多媒體的主幹布袋戲。
影音出租
將最新出的劇情錄製成DVD(早期是錄像帶、VCD),分送至出租店出租。維持每周五發行兩集新劇集的進度,代理商則為巨邦國際公司。
2009年9月起,霹靂布袋戲與合作5年之代理商結束代理關係,通路全面轉移至全家便利商店。
電視播映
較舊的劇情於霹靂衛星電視台(已於2005年10月01日改名為霹靂台灣台)播出,周一至周五播較舊劇集,周六周日則播較新劇集,新舊劇情之間大約差了 106 集左右。電視劇播至‘霹靂兵燹之刀戟戡魔錄第一部’(每周一至周四),‘霹靂神州Ⅲ之天罪’(每周五至周日),即將推出的出租劇集為‘霹靂震寰宇之龍戰八荒’〈2010年1月29日強勢上檔〉。
為拓展至國際,霹靂布袋戲亦曾拍攝成電影。2000年上映的《聖石傳說》便是以傲笑紅塵為男主角所架構的霹靂布袋戲電影,號稱票房打敗同期於台上映的好萊塢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2》。而2001年的作品《霹靂英雄榜之爭王記》,亦曾改編為英文版,在美國的卡通頻道(CartoonNetwork)上映。
劇情特色
·以劇集系列,區隔,作為劇情連貫,基礎
播出迄今,劇情壽命最短的該屬6集的《葉小釵外傳》劇集,而壽命最長的屬60集的《霹靂狂刀》劇集,至於目前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所推出的最新劇集名稱是為‘霹靂震寰宇之兵甲龍痕’。
·劇情延伸自金光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但已完全脫出原有架構
隨著劇情的發展,早期黃俊雄所塑造出來的角色如史艷文、藏鏡人等逐漸退出劇情,而改以《霹靂金光》、《霹靂至尊》、《霹靂異數》等劇集時期新創的人物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作為主角,僅保留了早期的丑角秦假仙作為重要人物之一。
·權謀鬥智、人性刻畫逐漸成為重點
劇情不同於雲州大儒俠時代標榜正直好人史艷文的風格,而以詭譎多變的權謀鬥智和江湖爭霸為主軸。劇情編排和謀略運用,也較金光布袋戲縝密長遠。然而重視正義與道德的普世價值觀仍能在劇中見到。
另外,劇情的重心也從外向內推展。從史艷文時期堆砌大量武戲與許多角色快速出、退場的風格,演進為更重視不同立場人物在矛盾中的心路歷程。人物的思考和抉擇也更臻複雜。
·天馬行空的時空設定、故事發展
其劇情的特色,在於除了傳統布袋戲中劍俠戲的基調,以及文戲裡詩詞文采和詼諧搞笑的特色之外,更發展出許多天馬行空的劇情,包括回到過去的“時空聖戰”、日本忍者、妖魔鬼怪、異次元世界(如滅境、集境、道境、苦境)、外星人(葉口月人)、吸血鬼(西蒙等人)、機器人(紫霹靂)、人造人(詭齡長生殿精華作品無名)、生化人(奈落之夜.宵),以及許多類似現代科技的武器、道具(如九霄鐵龍帆(飛船)、瀛幡御龍艇(潛艦)等等。
·細膩男女情感、親情友情愛情於一身的刻劃
簡介
霹靂布袋戲,是台灣在1980年代開始新發展出的一種電視布袋戲,隸屬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長黃強華及總經理黃文擇所領導製作,采長篇單元劇方式演出。由於每出劇集名稱前皆冠以“霹靂”兩字而得名。
霹靂布袋戲是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主打的作品,也是該公司最主要的形象來源。劇中人物素還真是霹靂台灣台的圖像商標,而另外一位人物傲笑紅塵則為衍生電影作品《聖石傳說》的主角,也是該電影圖像商標上的人物。
由於霹靂布袋戲吸引了廣大的觀眾,而使劇中主要人物成為不少觀眾的偶像。其周邊商品包括木偶、劇集原聲帶、電腦、線上遊戲及其他人物商品等帶來龐大的商機。
如果認真算起霹靂布袋戲的源頭,可追溯至一九八四年黃俊雄發行的第一套錄影帶(霹靂城)開始,原本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也曾經紅遍三台,締造多項空前的收視記錄。並捧紅了史艷文、黑白郎君等正反“偶”像明星,但是受到新聞局三十分鐘內只能演出五分鐘武打戲的禁令影響,使得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漸漸做不下去,後來就改成發行錄影帶,靠著中年族群史艷文迷的捧場,還勉強混得下去。早期雖然輸給港劇一點點,但在黃強華接手後情勢就慢慢改觀了,加快的節奏與金光閃閃的拍攝手法,加上貼近現實的劇情及平易近人的對白,漸引人矚目。
在台灣的偶戲當中,布袋戲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布袋戲的表演形式與內容,或可視為觀眾與劇團之間良性循環的產物;因為觀眾愛看,願意付錢支持,於是布袋戲與不斷變遷的社會以及它所面對的觀眾所究織的互動關係。
將布袋戲視為一種民間“藝術”,是相當時髦的說法。當然,出色的藝人所演出的精彩好戲,無疑的是十分值得珍視的藝術傳統;但是如果從傳統的社會脈絡來看,班數眾多、遍布全台的布袋戲,基本上,對演戲的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對看戲的人來說是一種娛樂;對酬神戲的請戲人來說,布袋戲是宗教活動或儀式的一部份;對戲院或電視台的老闆來說,布袋戲是生財工具。有了這樣的了解,或許才能比較持平的來討論布袋戲,也才能真正思考布袋戲的歷史、其所面臨的問題及反映的社會意涵(注1)。
研究布袋戲的動機源於自身熱愛觀賞布袋戲,從小就看史艷文(“雲州大儒俠”布袋戲的主角), 直到現今的素還真(“霹靂”系列布袋戲之主角),布袋戲一直是我童年深刻的記憶,緗袼?俁然鈷S於流行娛樂主流中,除了橫跨電視、錄影帶、VCD、電玩之外,還進軍大熒幕,耗資三億台幣拍攝首部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甚至登上國家劇院的舞台表演,這說明了台灣的民俗技藝-布袋戲已經成為文化藝術的一部份。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讓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戲的魅力已經再度復甦,更讓人好奇布袋戲再度風靡台灣的原因,希望借著本篇文章,能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台灣的民俗技藝-布袋戲。
黃海岱一家三代在布袋戲界中,是改革者,將布袋戲從野台帶到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電影,這個過程正是布袋戲演變史,從中可以看到黃氏一族如何發揚布袋戲,使得布袋戲再次活躍於日常生活中,更可以明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文化......等。所以本文的研究方向著重於黃家三代如何將布袋戲推陳出新,使其避免成為消失的技藝,甚至成為流行娛樂的一股風潮,而布袋戲的再流行又反映怎樣的社會文化,然而本文並不強調其他流派、布偶造型分類、舞台的地點、結構等問題,乃是因為這方面已有很多學者研究,不需筆者再贅述了。 起源布袋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於泉州。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布袋戲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帶為甚,無論仔戲偶,戲曲、戲台都自成一格,藝師輩出,將原本的江湖小藝,蛻變為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民間娛樂。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布袋戲仔福建一帶蓬勃發展,泉、漳、潮儼然成為掌中戲重地,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台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台,將掌中戲流傳到台灣,廣受民間歡迎。自此,布袋戲更加發達,演出形式更為豐富,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偶戲。
布袋戲與傀儡戲有千絲萬縷干係,上可追溯,為傳統的偶戲脈流。可以說布袋戲是地方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盛行閩南語地區。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而相較這些已經成為高雅藝術的代名詞的戲曲,布袋戲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台灣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運用新的演繹手法,使得布袋戲更生在電視連續劇的世界裡,並由此發展出包括霹靂布袋戲在內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霹靂布袋戲於1980年代被開發出來,因其每部戲都以“霹靂”二字打頭而成名,如早期《霹靂金光》《霹靂紫脈線》,至如今的《霹靂兵燹》《霹靂皇龍記》。自其上演後就一發不可收,連續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劇中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數百,宏大直逼三國,細緻堪比紅樓。劇情亦真亦幻,既環環相扣,又可獨立成章。
開創世紀
霹靂布袋戲的崛起有兩個靈魂人物,黃強華與黃文擇這對在性格與專長上互補的兄弟檔,一個心思細密、饒富文采就負責企劃與編劇統籌事宜,另一個擅長布袋戲最重要的口白絕學,以一人配上所有戲偶的旁白,這是掌中戲精神亦是家訓。黃文擇說:“這是父親(黃俊雄)希望即便是盲眼人也能靠旁白達到聽戲的效果……最高曾經配上一劇戲裡的二十幾個角色。”
從小就生長在布袋戲世家的兩兄弟,自小即耳濡目染地接受種種布袋戲的薰陶。阿公是鼎鼎有名的五洲派布袋戲創始人、與李天碌齊名的國寶級老藝師黃海岱;父親則是轟動江湖、驚動萬教的電視布袋戲教父黃俊雄。身為黃家的第三代傳人,黃強華與黃文擇並沒有太多的其他選擇,雖然年輕時也很想耍帥搞樂團,可是終究布袋戲還是選擇了他二人。然而,他們並不墨守著日趨式微的傳統布袋戲,等著時有時無的野台戲演出,相對地他們隨著時代快速的轉輪,積極地開創布袋戲的春天,就這樣創造了霹靂布袋戲。
劍俠系
黃海岱開創劍俠戲
黃海岱先生就是名滿全省的黃俊雄的父親,民國前十一年,黃海岱一出世就是戲看百家、漢樂盈耳的環境。黃海岱的幼學即在父親教演布袋戲與北管音樂的薰陶,以及十一歲起,父親送他去學堂讀漢學,建立起文、樂操演於一身的基礎。這樣的鍛練,使黃海岱在十八歲的時候已能獨當一面,父親接戲多時,“錦春園”就分成父、子兩團分別出演(注3)。
在黃海岱二十多歲時,台灣布袋戲界已是北中南名家輩出,武林爭雄的局面暗潮洶湧。此時布袋戲團多搬演以北管戲為本的“正本戲”,及由章回小說如《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改編入戲的“古冊戲”。年輕的黃海岱要殺出一條戲路來,就得銳意出新招,在文戲勝乎武戲的時代,他偏從武戲下手,將《七俠五義》、《小五義》等富有劍俠色彩的章回小說改編成“劍俠戲”,在操偶動作上加快加多比武的份量,在人物刻畫上加重俠骨豪情。此外,對木偶頭面目雕制力求新穎生動,衣冠服飾力求華美精緻之外,又首創大型的布袋戲偶人,其高度最高有超過一公尺者,幾與大孩子一樣高大,演台亦拋棄了沿用多年的古典彩樓,轉而用立體化的背景,聲光電化的機關布置,凡是能加強演出效果、增加觀眾興趣的無不盡力而為,完全擊破了傳統布袋戲的形態。
民國十七年,父親黃馬過世,享年六十六歲,黃海岱二十八歲已娶妻生長子黃俊卿兩歲了,弟程晟也已入贅完婚,兄弟二人仍合作同台演出。隔年,黃海岱將“錦春園”改名為“五洲園”,取“名揚五洲”之意(日據時代,台灣行政區設三廳-澎湖、花蓮、台東及五洲-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又聘請北管師父王滿源任頭手吹,成為前後場陣容堅強的班底,開創“五洲園”及“五洲派”劍俠布袋戲的大千世界。
民國初年,“五洲園”首次公演,獲得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好評不絕,萬眾矚目,流風所及,中南部布袋戲界群起效尤,“劍俠戲”一推出馬上造成轟動,同業間更是互有浸染,一時間布袋劍俠戲儼然成風弄潮。劍俠戲不容易一人為之,“加官屏”的簾幕之後,黃海岱與弟弟程晟搭配得極好,不但合議推演劇情,戲偶開打的動作設計靈活細微,兄弟倆聯演的默契更是別團難以望其項背的(注4)。
民國二十二年次子黃俊雄出世。黃俊卿、黃俊雄兩兄弟從小看到的卻是日本殖民政府禁制之下的演藝變貌、變招。
台灣光復後,五洲園的劍俠戲因黃海岱的獨門絕活-一口五音,可做出生、旦、淨、末、醜的聲腔口白,而更受歡迎。黃海岱又擅於編寫腳本,“五洲團”以前演出的戲目,如“精忠說岳”、“朱明大俠傳”、“清宮秘史”等劇均以強調忠、仁、孝、悌、節、義、廉、明的真諦,及聞述一福善禍淫的因果,勸人向善為主旨,確能寓教化於娛樂中收潛移默化之效。“請戲的多得要排隊”,亦可見光復後民俗曲藝復甦的情景。黃海岱所傳教的多名徒弟日後更是開枝散葉各有成就,黃俊雄即於民國三十五年入五洲園從父學布袋戲(注5)。
偶人變大,演台擴充也使布袋戲能夠進入戲館演出,這種習尚的丕變,當然也引起一些熟衷於傅統藝術、古典風尚布袋戲觀眾不滿,他們認為這種改變破壞了布袋戲古雅的韻味,純樸的美感,簡直就不像布袋戲,不足為訓。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是各人喜好的問題,見仁見智,我們不予複評,但是布袋戲能有今日進步,由在街口廟前演野台戲進入戲院公演,黃海岱可算第一功臣也,而“創新改革,發揚布袋戲”似乎是黃海岱家族三代共同的使命和特徵。 攝製團隊
編劇
早期(約《霹靂異數》以前)由本名黃文章的黃強華主導;到1993年的作品《霹靂狂刀》結束之前,則加入王瑞碧、楊月卿夫婦等人共同編寫。之後分工愈趨細膩,設立有專屬的編劇組負責撰寫劇情,由黃強華總審、指導,並維持這樣的編制至今。
其他曾參與編劇工作,或仍在職的成員包括:周志忠、鄭國政、林奎協、莊雅婷、席還真、羅陵(已退出)、歐陽瑩、三弦、蘇俊憲、蘇雅雪、楊雅玲、周郎、廖明治、王藝婷、舒文、鏡湖、雋尚、翁櫻端、陳思妤……等人。
配音
所有的角色台詞都承襲傳統布袋戲的方式,一人配音,由號稱“八音才子”的黃文擇擔綱演出;至今的兩個例外,則為2000年的電影《聖石傳說》中,邀請李宗盛、王偉忠、蕭薔、柯一正等名人為國語版配音,以及舊片,霹靂孔雀令由他人代班。
拍攝
從早期美地塢電視廣播錄製有限公司發展至如今的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在雲林虎尾擁有占地數千坪的片廠。每天四班24小時拍攝。編劇群之一的三弦曾於個人部落格表示,片廠拍攝進度比出租進度領先九個月左右。
配樂
早期智慧財產權不發達時,設有灰姑娘音樂工作室,專司選用各種罐頭音樂與現成的音樂名家作品進行配樂。高福順先生即為當時著名的配樂師。隨著智慧財產權的發達與時代進步,霹靂從1998年之後成立無非文化、2002年之後亦與動脈音樂合作,製作布袋戲配樂並發行各種原聲帶。音樂創作者包括:孫敬凡、阿輪、洪信傑、吳駿毅、張乃仁、艾瑪、章世和、黃浩倫、黃名偉、賴畯笙、彭帆、張翰群、浩旭、黃建秦……等人。
國際影響
霹靂於2000年製作的電影《聖石傳說》,由三木真一郎、子安武人、關智一等聲優配音,被引進到日本並公映。
金光布袋戲
創造金光布袋戲
在競演較技的群雄逐鹿中,各家祭出奇人怪俠的故事、唱白聲情誇張的本領,大多數演師都在自己身上加藝加技,黃俊雄則注意到承載所有演技、觀眾視覺的主體-偶,偶的造型及偶的尺寸。他開始為他的表演“前身”添妝增色,為偶加大尺寸,布袋戲的新面貌正露出了曙光。
民國四十二年黃海岱“五洲園本團”演出的《清宮三百年秘史》已經加入各式布景,武術劍招更是奇幻,“金光布袋戲”(注6)型態已略具雛形。同樣一齣戲黃俊雄演來視覺效果更加驚人,贏得觀眾的讚賞。從此他開始研發聲光變化,不斷嘗試。此時,黃俊雄已然噪響出名。
民國四十年代,民俗曲藝的黃金年代,此時布袋戲界名家輩出,年輕的黃俊雄在表演藝術上與其他後起之秀互有影響、相互較勁,在爭奇鬥豔的奇幻劇情中各自“研發”出金光閃閃的絕招秘技,為“金光布袋戲”注入更豐富的創意與扣人心弦的“連續劇式”發展情節。
電影到電視
布袋戲由電影到電視
民國五十年黃俊雄卻新組“世界大木偶歌舞特藝團”以雙眼可開合、手掌能動的新奇三尺大木偶配上電動布景,演出不以劇情起伏取勝而以歌舞擬真、動作細膩的表演風格巡迴全省,觀眾反應熱烈,卻因開銷龐大盈收不多。此後又以大木偶來籌拍布袋戲電影《大飛龍》、《大相殺》,賣座情形並不理想(注7)。
布袋戲成為電視寵兒,開始於民國五十九年。黃俊雄以其招牌名戲“史艷文”在台灣電視公司編演“雲州大儒俠”,連演五百三十八集,轟動一時,戲中主角史艷文、怪老子、二齒成為全台婦孺皆知的人物。“啊!史艷文今天怎么會瘦得這么多,太可憐了!”而觀眾竟能體察入微,且關懷起木偶人的健衰否泰,木偶人史艷文一時竟取代楊麗花在閩南語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傳出“史艷文打倒楊麗花”的笑談,而史艷文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布袋戲的興盛可見一斑(注8)。在此後三年之間,黃俊雄續演“六合三俠傳”、“雲州四傑傳”、“西遊記”、“三國志”、“大唐五虎傳”諸篇,使黃俊雄成為電視布袋戲的霸主(注9)。
黃俊雄發展出來的電視布袋戲持續在中午時段上演四年,報章輿論給予極大壓力,認為劇情荒誕影響青少年行為,甚至影響午休時間導致“妨害農工正常作息”,而在六十三年六月全面禁演。但是史艷文的印象已深植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
退出螢光幕的黃俊雄仍巡迴全省歌廳、劇院演出。民國六十九年更在家鄉虎尾開起飯店並設定專為布袋戲錄影的攝影棚。黃俊雄幾個兒子也都在麾下工作,長子黃強華更轉入幕後專研導播、劇本創作的工作,黃文耀、黃文擇則在表演上各練專精。
民國七十一年電視布袋戲準予復播,黃俊雄五十歲時再度推出電視布袋戲節目,此時更是大量運用剪輯及科技視覺效果,自資籌設攝影棚讓布袋戲錄影更能發揮電視媒體的長處,而黃家第三代亦全力投入這波電視布袋戲熱潮中。因為黃氏家族的投入,累積了許多電視布袋戲的“台灣經驗”,因此不僅在當時三家電視台輪播外,在錄影帶市場亦占有一席之地。民國七十八年電視布袋戲因廣告業務等種種原因退出三台螢光幕,黃強華與黃文擇繼續在錄影帶市場發展(注10),尋求另一個表演舞台。
開創霹靂鏇風
3、黃強華、黃文擇兄弟-開創“霹靂”鏇風
黃文擇是黃俊雄之子初次演出“苦海女神龍”時,吃過不少苦頭,據說他一開始時,一集五十分鐘的布袋戲口白,甚至有錄了將近一個星期的記錄。後來黃文擇被逼著訓練過半年後(日後果真口白老練,可以一口配許多不同的聲音),推出了一連串“霹靂系列”的布袋戲節目,包括“七彩霹靂門”(民73)、“霹靂震靈霄”(民73)、“霹靂神兵”(民73)、“霹靂金榜”(民74)、“霹靂真象”(民74)、“霹靂萬象”(民75)、“霹靂天綱”(民75)、“霹靂俠蹤”(民75)等八出,陸陸續續跨越了三年之久,雖然被新聞局評為“內容無稽”,封殺了“霹靂真象”而緊急換上“三國演義”。但是他創造新的英雄“黑白郎君”、“荒野金刀獨眼龍”、“刀鎖金太極”與“網中人”,其收視率往往突破百分之三十以上,足可證明他抓住了這個時代的想像力,並且為現今風靡的霹靂系列布袋戲奠定了基礎(注11)。
黃強華是黃文擇之兄,不擅演也不擅口白配音,他卻以精於鋪陳光怪陸離、詭譎曲折的編劇長才與具企業經營理念兩項特質見長,他利用己之特長為“霹靂”系列電視布袋戲開創劇情詭譎多變,配合社會變遷,融合現代觀念的新風格,打破布袋戲必得兼具演、音雙全,方能出頭的慣例,他不能演、不能念,卻成為躋身布袋戲風雲榜的怪傑(注12)。
民國八十四年經過家族多次會商後,黃強華與黃文擇設立霹靂衛星電視台,兄弟倆發展出來的霹靂系列布袋戲節目竟創造了一定的收視群,霹靂系列中的主要角色像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海殤君……等,更有“影迷”組織影友會定期聚會,並有定期的刊物(霹靂會月刊)供同好發表文章討論劇情,霹靂衛視台甚至必須因應影迷要求印製偶像的T恤、月曆、筆記本、馬克杯……等以滿足影迷需求(注13)。黃強華、黃文擇開創的“霹靂”系列電視布袋戲,這幾年儼然已是公認的布袋戲新霸主,戲迷尤以大專學生為主力,且善於與異業結盟、開拓新觀眾,像結合中華職棒聯盟發展棒球布袋戲,與東立漫畫出版社擬推出布袋戲漫畫,扛金光布袋戲招牌進軍皇冠藝術節,研發以布袋戲人物為主角的電視遊戲軟體等等,甚至與當前政治人物相互印襯、彼此哄托,“霹靂”布袋戲聲勢之高,已壓過這幾年已暫時消失螢光幕的黃俊雄(注14)。
布袋戲在民藝表演中,可謂最跟得上科技脈動,而黃氏家族一脈相傳的創造力,一如日新月新的科技發展,從“金光”上電視、上電影,繼而“霹靂”多彩,能夠數十年獨領幾代風光,誠是布袋戲中的異數。遙想黃馬當年拜師學布袋戲,傳教兒子黃海岱、程晟苦讀漢學詩書、學習北管亂彈戲時,一定不曾想到黃家子孫會將布袋戲事業繼承下來,並且全面的改造,為布袋戲演出型態開創“金光”開創“霹靂”,一代一代吸引了為數可觀的觀眾,為布袋戲締造霹靂發光的新圖騰。
再流行現況
到了橫跨電視、錄影帶、VCD、電玩之外,還進軍大熒幕,耗資三億台幣拍攝首部霹靂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於西元二○○○年一月廿二日上映),甚至登上國家劇院的舞台表演,讓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戲的魅力已經再度復甦,印證了布袋戲再度風靡台灣。
傳奇人物
素還真
霹靂化身最多的首席男主角,溫文儒雅、器宇軒昂、超凡脫俗、武學莫測高深、足智多謀、博學多能、謙虛有禮,處世圓融冷靜、慈悲親和、關懷眾生;以武林和平、天下大同為已任,‘謀為天下謀、利為天下利’無我、無為!為武林風塵默默承受一切,多次以絕頂智慧化解災厄,置之死地而後生,為天下蒼生應現各種精彩玄奇的身份!幽默風趣的隨機教化,難捨能舍、忍辱負重、不計毀謗、無怨無悔,默默付出,不遺餘力、不求回報,真乃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的凡聖一體,反璞歸真‘素還真’。其他稱號:清香白蓮。身分:日月星三才子之日才子、紫龍天、天虎八將之一、造世七俠之一、五方主星之中麒麟。詩號: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根據地:翠環山、黃山、百棺機密門、九死一生洞、琉璃仙境、六十四個求生站、雲塵盦。
一頁書
與素還真並列為霹靂的兩大支柱,亦名‘梵天’。高深的禪修大般若與武學修為,法相莊嚴、胸懷無私、正氣凜然,出道以來屢次幫助素還真或攜手共同彌平武林狼煙、扭轉乾坤化解危機。身為佛門高僧,行事作風果決明快、妒惡如仇,鏟奸除惡絕不手軟,故有‘邪心魔佛’之稱!為正道的精神指標及領導者之一,如一頁天書渡化迷航眾生,與眾不同的百世經綸,半闔眼眸看盡世俗庸人,微揚嘴角笑盡天下英雄。稱號:百世經綸、邪心魔佛梵天、創世者。身分:梵天、創世者。詩號: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根據地:雲渡山、連天峰迴元洞
葉小釵
耿直專一、守信重諾的俠客,雖為侍童出身,但不屈不撓的個性,豐富的人生閱歷,讓其成為中原武林不可或缺的一員,享有“刀狂劍痴”之盛名,披肩的白髮和臉上的英雄疤,搭配沉默無言的特色,營造出該角色獨特的風範。其他稱號:刀狂劍痴。身分:佛教傳人、造世七俠之一。詩號:征衣紅塵化雲煙,江湖落拓不知年,劍痴刀 狂世紛雲,今將衣缽卸雙肩;踏盡千山無人識,當初枉受盛名牽,東風吹醒英雄夢,笑對青山萬重天。愛落紅塵心已死,持刀抱劍了一生。根據地:天南山、半駝廢小屋、琉璃仙境、天機湖、水月兩忘軒
秦假仙
名人榜上天下第一辯、霹靂戲中的活寶。急公好義、腦筋靈活、辯才無礙,鬼點子永遠用不完,一手包辦武林中大小瑣事,是正道最重要的情報販子。個性自私小氣、欺善怕惡,出門總帶著一群跟班小弟,但卻有著超乎常人的好運,加上過人的機智以及不擇手段的行事風格,每每於關鍵時刻小兵立大功,對武林和平的貢獻,有著不可磨滅、取代的地位,乃人不可貌相的最佳典範。身分:名人榜上天下第一辯、造世七俠之一、巧慧之星、三口組老大。詩號:眾生云云難貌相,海水滔滔難斗量,平凡不識平凡客,世情百態掌握中。根據地:千邪洞、懸空棋盤、猜忌園、二重林。
次文化
台灣次文化
歷年來,台灣曾有數起因藝人(例如大S、小S)對霹靂布袋戲發表過於隨性的意見,而遭到大量戲迷發聲抗議的事件。霹靂在台灣已成為重要的次文化之一。劇中人物素還真、一頁書等偶爾也會被政治人物引用,作為比喻。霹靂曾陸續奪得數項重要榮譽,例如:2005年霹靂布袋戲作品《霹靂九皇座》入圍台灣“電視金鐘獎”,並為導演王嘉祥奪得“戲劇類導演獎”。2006年,霹靂布袋戲擊敗玉山、台北101大樓等強勁對手,在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台灣意象”票選比賽中奪冠.
文化之重
霹靂之所以為眾人追捧並常年不衰,主要是其飽含了傳統文化內涵這一獨一無二特性。
其一語音。八音才子黃文擇長於布袋戲世家,他為霹靂布袋戲配音,秉承了傳統偶戲一人配飾眾角音的特性,男女老幼,善惡忠奸,各種特性人物都可擬聲。一千多集劇情數百人物個性,都出自其口。更具特色的是霹靂布袋戲是閩南語發音,如今標準國語僅有四聲,而閩南語可達十五聲,且保留古音平仄,加之劇中多有詩文辭賦,用古韻讀來,古色古香,恍若重回故時。但語音雖好,卻似門檻,阻礙了閩南方言區之外的人群。但更似任督二脈,一旦打通,便可暢快淋漓,遨遊於一個全新的認識世界中,會感受到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體驗。
霹靂布袋戲能夠擺脫中國文場域中歷史地理因素,建構起屬於它自我的故事。以“苦集滅道”四境為地域環境,時間上則因人物的幾近永生狀態而無法歸結到任何一個歷史朝代。而這些因素又不能把它劃分到現今流行的奇幻一類,在時間起點上霹靂布袋戲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便站立著。想像合理性上更不是奇幻類可比擬,四境背後有著佛家思想的依據,《般若波羅蜜心經》既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句。
它又是完全依附在中國文化上,例如劇中主要人物都有各自的出場詩,以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所吟之詩為例:“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人物出場吟詩無疑繼承了傳統戲劇的特色,而詩中所詠的內容,“神、聖、儒、道”等都是中國文化中最大最廣的一些概念範疇。因此主人公素還真不同於一般武俠題材中的俠客,他有儒道釋的底蘊,儒者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道家的謙和懷柔,佛家的慈悲。當這些集於一身後,有時看霹靂布袋戲,似乎在看另一部《三國演義》,又感覺像演繹諸子百家的學說。
除了這些,霹靂布袋戲在細節處理上也處處顯露了它的文化氣質。“琉璃仙境”、“耶摩天”“耆老林”是其中一些地點場景,“水波動蓮華”“廬山不動一劍痕”“君子風”是一些武功招式,“汗青編”“天外方界”“天荒不老城”是組織派門,再配合古琴、笛子、琵琶等樂器的渲染,一個中國式的傳統新世界浮現眼前。
霹靂布袋戲的成功,可以說是完美地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傳統戲劇樣式與現代故事的結合(新武俠小說本身是現代的),傳統文化由電腦特效表現、傳統器樂和西方樂器(現代音樂也是霹靂配樂的重頭戲)的組合,再加上現代商業模式的運作,這一份現代傳統文化大餐使人慾罷不能。
但其實,霹靂布袋戲能夠打動那么多國人的心,能夠引得人們對它如痴如醉。歸根究底還是它的傳統性在發生作用。在傳統缺失的當下,國人遠離了賴以生存的文化準則,但在潛意識裡對國故還是親近的,這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當親眼看到吟詩作對的場景,看到儒雅風流的模樣,在內心都有難以言表的激動,而事實上我們在此之前幾乎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或許只是在夢和記憶里,那定是曾經閱讀的文本和接受的中文教育時留下的影子。在對霹靂布袋戲,驀然回首的剎那,終於找了那個在燈火闌珊處思念已久的人。
這便是霹靂布袋戲,假如你未曾知曉它,這是一個契機,了解它的存在,即使把它當作一個消遣,因為文化本身沒有那么沉重。假如你已然對它熟悉,那么可以看得更多更深,因為文化確實有重量,霹靂布袋戲的分量也不輕。
類似現實
以往的布袋戲(仍是指傳統及早期的電視布袋戲,以下通稱“古典布袋戲”。)角色都分得很清楚。由於中國傳統戲劇精神極富於社會教化的意義,對於善惡忠奸之辨一向十分重視而且強調,這種精神發揚的結果,便是喜歡朝“類型”方面發展,無論是角色的安排,衣服的規定,長相、說話等,莫不希望在木偶一出場時,即讓觀眾能一眼看出。所以,看傳統布袋戲很明顯可看得出來,正派主角就必定是面龐開闊、天庭飽滿,眉清目秀、神色安詳;而反派角色、壞蛋不是獐頭鼠目、尖嘴粗眉,就是眉骨突出,顴骨高聳,整張臉變化多端、醜惡而複雜。但是如今的布袋戲(指霹靂布袋戲)可不是這個樣子,生旦淨末醜等分類已經模糊了,我們常可看到這種情況是一名氣宇軒昂、眉清目秀的角色,看到最後竟然才漸漸發現他其實是個反派,如大家熟知的魔域的‘花香’、儒教的‘聖賢諸’;或神情慈祥之老者,其實卻是心中壞點子多多的奸邪人物(如:道境高人孤愁先生);現今,面噁心善的角色也是時有出現(如:命七天等)。而這種劇情表現的方式,往往採用讓觀眾驚訝的表現方式,這種表現方式在給觀眾錯愕感的同時,常也為劇情增添了趣味及懸疑的可看性。
由於現今的布袋戲已擺脫傳統“印象式”的表現手法,而以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十分類似的“寫實式”、“社會化”表現。這種形式使得角色分類由原本的基本分類越分越多,終至今日模糊的情況。我們更可以發現現今的布袋戲將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點、弱點的真實情況,也納入了其角色分演的緊密思維之中。因此,布袋戲角色在每個木偶的作為上或多或少產生了可批評點,一個角色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對某一個角色,有人可能會直接切入觀察,有人可能會橫向剖析角色,將一個角色擔綱的世俗命定,化成如現實一般的情、緣、恩、愁,這和我們現實生活人際關係可以說是非常的類似,故“霹靂布袋戲”能引人入勝也往往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