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年)》以空間和身體為基本維度,研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對於城市的想像、建構和表達,在電影與城市的互動關係中建立觀察、分析,研究中國電影的視角。
作者簡介
陳曉雲,浙江大學廣播電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理事、浙江省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學術委員、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電視藝術論文評審、浙江省電視牡丹獎電視劇評審,出版有《作為文化的影像:中國當代電影文化闡釋》、《絢麗的時空:電影·電視》、《視覺神話:影視文化的深層結構》、《眾人狂歡:網路傳播與娛樂》、《新中國電影史話》、《電影學導論》等多部著作,發表理論評論文章百餘萬字,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2000年度)、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學術論文獎(第8、9、10屆)等20多種獎項。
圖書目錄
導論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空間建構
第一節 地理空間與文化再現
一、街道與漫遊者:一種研究視角
二、妓女形象與想像的懷舊
三、“小姐”形象與現實的呈現
四、腳踏車少年與城市的秘密
五、捷運及其街道的延伸空間
六、回家:穿越街道的路徑
第二節 媒介空間與技術建構
一、電影院及其空間所指
二、電視、音響與空間的延展
三、網路與愛情的時尚拼貼
四、手機、演播室及媒介的反思
第三節 跨國空間與全球想像
一、跨文化視野中的異國想像與身份焦慮
二、全球化想像與文化主體性
三、地域政治與跨地域想像
四、另一種想像城市/中國的方法
五、“世界”景觀與空間裝置
第二章 身體生產
第一節 身體創傷與意義符碼
一、身體創傷作為政治/社會創傷的隱喻
二、毒品、慾念與身份危機
三、創傷記憶與父權的喪失
四、懷孕/生育恐懼與男性焦慮
五、身體創痛與愛情記憶
第二節 身體迷失與身份焦慮
一、結構互指
二、分裂的假面
三、性別、機器與權力話語
第三節 身體狂歡與規訓策略
一、規訓的力量
二、服裝的修辭:規訓與反叛
三、身體的缺失與欲望的限度
四、欲望與去欲望化
五、欲望的“無窮動”
第三章 城市語境
第一節 公共空間與文化儀式
一、電影公共空間的建構
二、影院觀影作為一種文化儀式
三、作為公共話題的“電影事件”
四、媒介的力量:以封面照為例
第二節 明星重構與自體反思
一、《阮玲玉》作為一個文本
二、“阮玲玉”作為一個符號
三、電影明星的雙重建構
第三節 電影表演與文化表演
一、明星的身體呈現與視覺政治
二、城市消費文化語境中的電影明星
三、明星組合與異域想像
結語
一、延伸的思考
二、並非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影片
謝辭
後記
文摘
在有關城市電影的論述中,城市空間是一個不斷被論及的話題。從一定角度上看,城市與鄉村的主要標識符號之一,即是空間。在電影中,城市與鄉村往往透過不同的視覺表象被辨識,並通過影像被呈現出來。然而問題在於,關於城市的空間表象及其意義所指似乎並不總是那么清晰與單純,無論是在現實世界中,還是在影像世界裡。由摩天大樓、立交橋、捷運構成的現代建築,由胡同、四合院組成的“都市裡的村莊”,構成了城市空間的不同形態。城市空間不僅在意義上具有多重指涉,並且其視覺呈現也是多樣繁複的。“城市在中國文化觀念中呈現著迥然不同的形象。‘城’既可以指小鎮,如縣城或山城;亦可以指城牆,一種從小鎮到故鄉皆設有的防禦式建築。‘市’可以指市場(從小鎮的農貿市場到都會的金融市場),亦可以指都市或都會。從形象角度看,城市的象徵可以是小鎮的一片城牆,一座孤塔,一灣小溪;或是古城的一坊牌樓,一座宮殿,一片段預告園;抑或是都會的商業區、紅燈區、貧民區。從觀念角度看,小鎮可以表示一種寧靜,古城可以表示一種秩序,而都會可以表示一種喧囂或紊亂。”③而由於歷史的沿襲與現實的原因,城市與城市之間又有著不同的視覺風貌和文化品性。
後記
1987年底,當我在《藝術廣角》上發表第一篇論文的時候,怎么也不會想到,20年後,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這樣的一些文字,為自己的“學術生涯”畫上一個標點。
對於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的思考和寫作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那時候的我在遠離省城、地處金華市郊、被“高村”和“駱家塘”兩個村莊包圍著的浙江師範大學教書,那時候的我甚至並沒有真正在“城市”里生活過。當我重新翻檢當年寫下的文字,那種學術青春期的感性、激情伴隨著粗糙撲面而來。那些文字中的“城市”,其實更多來自我對於城市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