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山譚家

電山譚家

電山譚家位於江西省豐城市東南,屬於秀市鎮雷坊村委會。地處秀市鎮西北,距離雷坊村委會約一公里,秀市鎮集鎮5公里。國土面積0.014平方公里,海拔約30米,周圍有四座國家小II型水庫。屬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東經115.9°,北緯28.01°。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7.6~18.2℃,無霜期245天,年最高氣溫可達45°,最低氣溫約-5°,年降雨量1535~1839毫米。有水田面積約100畝;旱地面積約10畝;山林面積100畝;其中人均耕地1.8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4戶,有鄉村人口105人,其中農業人口86人,勞動力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人。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從事第二、三產業為主。

村情概況

電山譚家是一個譚氏後裔聚集的小村落,現有房屋21來棟,人口一百有餘(截至2017年)。譚家村北靠伏虎山腹部山麓,東接楊家巷,南臨東至烏龜嘴到縱深一千米的早禾坑西至曾家塘,西襟深坑水庫。整個譚家村房屋錯落有致,分為兩排,是沿山而建的典型的贛派建築。村落正前方有一口面積約兩畝的池塘,供村民日常生活洗衣之用。村正東有一口古井,泉水甘冽。村莊所有的巷道於2005年全部硬化。農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兼種植水稻。

地理氣候

位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東經115.9°,北緯28.01°,海拔約30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7.6~18.2℃,無霜期245天,年最高氣溫可達45°,最低氣溫約-5°,年降雨量1535~1839毫米。周圍最高峰是黃角峰。屬於典型的江西中部的丘陵風貌。

行政區劃

電山譚家屬於秀市鎮雷坊村委會。位於秀市鎮西北,距雷坊村委會約一公里,距秀市鎮集鎮5.5公里,距洛市鎮集鎮4公里,距離洛市鎮礦務局4公里,距離橋東鎮集鎮6公里,距離豐城市區約45公里。

基礎設施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3米寬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已硬化的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50公里。

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歷史沿革

譚家村歷史

電山譚家村肇基於明初。初由江西宜黃刺桑遷豐城二十八都良謁(現豐城市洛市鎮攸洛水庫處),明洪武初期,再徙會昌鄉三十二都電山,至今六百餘年。電山地勢,龍蟠虎踞,家燕展翅欲飛,故名燕窩裡。溯其緣由,初因天敘公之孫喜愛黃土墈(今井頭)風水,擇葬於此。買田地、購山林,由佃戶以租稅負責春秋兩祭。然後裔不忍先世墳塋窵遠,遂廬墓於此。在燕窩裡開荷塘、挖井水、建屋宇,定居電山燕窩裡。

譚家村尊譚璣祐為始祖。譚璣祐,字天敘、行萬八,江西宜黃譚坊刺桑人。譚天敘於元朝延佑七年(1320年)庚申鄉試中舉,次年弱冠登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廷試進士。初授吉豐令後升御史,致仕歸家,歿葬豐城羅山。尊譚思庸為遠祖。譚衍昌:諱思庸,晉隆安二年戊戌(398年)生,南北朝劉宋高祖武帝朝(420~422年)進士,官拜主爵都尉(是一種近侍官)。享年七十三,夫人鄧氏,同徙子:達彰、達宏;譚衍昌為江西“刺桑譚氏”譚氏一世祖。故電山譚家為“刺桑世家”後裔。

降至明中期,譚自申、自論二兄弟遷往沿溪瀝源(現秀市洲上瀝源)。爰至清朝乾隆年間,燕窩裡發生回祿之災。房屋與族譜焚燒殆盡,族人陸續搬到伏虎山腹部山麓,原地仍有人居住,散居不一。待到清末民初,天下大亂,兵革不斷,族人紛紛外逃謀生。有前往福建某處等等。以上皆據家譜所載。清朝六修家譜資料現有一份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室。

譚家村地名史

譚家村又名旁邊門,此名緣於清朝中期乾隆年間,楊氏母守節,含辛茹苦撫養子女成人,後幸子進士及第。有司以聞,奏於朝廷,賜立牌坊,褒貞潔,獎劬勞。因譚家老屋位於牌坊之西北二百米,因而得名旁邊門。現牌坊在文革時已經拆除,但牌坊石件仍存。此處楊氏村,據傳楊氏當年人丁興旺,甲於會昌鄉,屋宇櫛比相鄰一公里。如遇雨天,村西往村東,盡可踏屋檐下台階,不打濕鞋面。但滄海桑田,世事無常,此處已沒有任何楊氏後裔,只留下楊家巷、高口裡地名。

電山地理

電山有三個村莊。由東向西分別為電山口前熊家、電山譚家、電山徐家,俗稱電山三姓。電山之東三華里許是雷坊村。電山之東南四里許依次是揭家、榮港村委會車家山黃氏、榮港譚家;正南四里許是河東煤礦;西南是洛市鎮牛坊村委會遠方、社坑;電山之正西三里許是洛市鎮牛坊黃氏;電山之西北十里許是橋東鎮路邊汪坊皮氏;電山正北是雷坊大坑甘氏。

雞鳴聞三鎮,犬吠鬧三村。電山地處三鎮交界之處,平原與丘陵過渡之點。電山群山隸屬武夷山山脈余脈,羅峰支脈;為秀水與富水分水嶺。群山之東系秀水支流,蜿蜒北流至橋東上南山村附近於秀水匯合;群山之西系富水發源地,歷橋東小石下村與東向而來的秀水接龍,過豐城,注撫河,奔鄱陽湖,借長江,入東海。

電山歷史

電山口前范氏於北宋末年由豐城杜市固莊遷此。電山口前熊氏明朝由張巷東邊觀上遷此,另有部分熊氏從本邑新基里移此。電山徐氏由橋東車上徐家於明洪武初年遷此。電山之東雷坊村,是豐城第一位有記載縣令-雷煥--之孫雷鐔創基而來,現有人口約2800人,距今約1600年,是秀市鎮人口最多的自然村。雷坊村,又稱“雙龍世家”。因電山位於雷坊村之西,山脈走勢宛如長龍騰飛與東邊余脈猶如蛟龍駕雲,故云“雙龍世家”。又因電山夕照,奼紫嫣紅,餘暉金灑,獨具一格,構成雷坊村“八景”之一。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1~3年級就讀到秀市鎮雷坊雷為有希望國小,4~6年級到秀市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秀市中學。該村距離雷坊國小校1.50公里,距離中學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2人。在讀高中生3名,在讀大學生本科3人,本科學歷及其以上3人。科級幹部及以上3人。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人,女黨員1人,團員20人。

自然資源

譚家村現有水田面積約100畝、旱地面積約10畝和山林面積100畝。主要的經濟作物:水稻。植物資源:山油茶、杉樹、油松、楓樹、苦櫧、毛竹、山毛櫸、映山紅、梔子、紫薇等等。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獸類、禽類、魚類、蛇類、蛙類、介殼類、昆蟲類,門類繁多。有虎、豹、鹿、獐、麂、猴、鴉、鵲、燕、雁、竹雞、野雞、地花雞、鯉魚、鱅魚、鯽魚、青蛙、石雞、蟾蜍、蘄蛇、菜花蛇、烏梢蛇、甲魚、龜、蚌、蜂、蟬、蝶等。

發展問題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水利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田溝渠仍是土溝;

交通建設嚴重滯後。目前只有一條通往秀市鎮的水泥路。通往洛市鎮與橋東鎮的道路依然是崎嶇的山路。

產業規劃缺乏,種植單一,山林效益沒有發揮。全部是種植水稻,且沒有相關加工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