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時忠

雷時忠,明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清兵入關之後,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改年號為清順治元年。
清代乾隆四年編寫的《明史》把崇禎帝死後即斷論為“明亡”,這是不確切的,因為崇禎帝
死後,明王室力圖復國,且仍保存西南半壁江山割據自守,建立了南明政權,其代表人物,
除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之外,還有據守江南長達15年的桂王朱由榔。
南明隆武元年(1646)即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被清兵執死,桂王朱由榔由兩廣
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擁戴為監國,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由監國即帝位於廣東肇慶,重
建明朝政權。隆武二年(1647)改號永曆,朱由榔成了永曆帝。同年正月,降清叛將李成棟率
兵攻肇慶,朱由榔即走梧州、平樂後到湘西武岡。清兵東向後,桂林稍定,永曆帝於十二月
入桂林。永曆二年(1648)二月,原李自成左營郝永忠,歸明後叛變,夜襲桂林,永曆帝朱由
榔連衣服也來不及穿即落荒而逃,後由近臣馬吉翔具被服而行,於三月初十到達南寧,以南
寧府署為行宮(原舊址在今朝陽路南段,現南寧有線電視台至對面市勘測院範圍)。
朱由榔逃到南寧時,其財權、兵權基本都操在鎮將手中,財源枯竭,告貸無門,只好靠
賣官過日子,按官爵高低論價買賣,不管是誰,只要有銀子就可以買個官來做,於是,南寧
府各地一時間湧出了一批大小官員。因而權利相爭突出,在永曆小朝廷內部,經常出現“爭
官”醜劇,最為突出的是隨駕錦衣衛趙台與地方鎮將陳邦傅之子陳曾禹爭當南寧巡撫的惡行。
永曆帝偏袒趙台,任趙為巡撫,陳曾禹憤而發兵攻趙,雙方兵戎相見,街市變成戰場,搞得
南寧城人心惶惶。同年四月,降清叛將李成棟又復歸明,向永曆帝請罪,朱由榔詔封李成棟
為廣昌候(後又晉封惠國公),並由李成棟護駕離開南寧前往廣東肇慶行殿。臨行前,為了緩
和陳曾禹與趙台之間的矛盾,永曆帝命陳邦傅居守潯州(今桂平)兼管南寧等郡。永曆帝離開
南寧後,留守南寧的趙台又暗中勾結橫州(今橫縣)土豪徐彪,聚眾數萬人占領南寧城。駐守
在潯梧的陳邦傅得知自己的地盤被占,即派其子陳曾禹領土兵數千人攻打南寧,連續40多天
未攻克,陳氏競遷怒於南寧城外居民,縱兵劫掠,燒焚民居,殺戳無算,時有巴東王朱儼玉
居於城中,出面調解,勸徐彪退出南寧。陳氏進城後,獸性大發,又屠殺一批平民,以泄其
攻城不克之恨。同年五月,徐彪又來攻城,陳曾禹戰敗,逃跑時又在城中大肆劫掠。同年十
二月陳邦傅父子領兵圍攻南寧,逐殺余彪於永淳縣界(今橫縣),陳氏父子占領南寧後,對挈
家回城的居民又一次進行殺掠,經過陳氏父子幾次摧殘,南寧城外白骨盈野。事後,巴東王
朱儼玉於永曆三年(1649)派他的近臣吳學庶、程天恩、汪泰等收殮野外無主屍骨,在西郊
(今新陽路市糧食局三倉附近)造三大墳墓命為“萬人冢”,並刻有《萬人冢碑記》(該碑刻
於1981年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位於現人民公園炮台下)。
永曆四年(1650)冬,清軍攻入廣州,永曆帝冒著大雨逃回南寧,仍然在南寧府署行殿,
接受文武官員朝賀。至此,南明國脈已到了殘喘的時候。永曆五年,陳邦傅及其子陳曾禹在
潯州投降清軍,和盤托出了永曆政權的軍事機密。清軍知情後,即沿江西上,撲攻南寧,天
生怕死的永曆帝聞警即往貴州方向逃跑。在退往途中,遇上大隊清兵,官員相失,宮眷也被
衝散,其母王太后奔至田州(今田陽)病死,後移葬南寧遠郊合江鎮宋村(今楊美鄉內),命名
“興陵”(當地人稱皇姑墳)。永曆帝第二女兒廣德公主衝散後,在一名宦官陪伴下,晝伏夜
行來到武緣縣(今武鳴縣)夏黃村。當地一位叫黃燥的舉人,以反清復明的信念,冒著滿門抄
斬的風險,趁著黑夜把公主和宦官留下,此時,他的兒媳婦(其子黃幸甫的妻子)剛巧病死,
他即把廣德公主冒充自己的兒媳婦藏匿下來,同時,秘密將剛死去的真兒媳埋葬在後園內,
並常以民族大義告誡家人和村內一些知情的鄉親嚴守秘密。這樣,廣德公主便以黃燥兒媳的
身份長期隱蔽下來。南明覆亡後,黃燥因過去曾參加過抗清活動被逮捕人獄,死於獄中。他
死後數年,由隨來避難的宦官作媒,把廣德公主嫁給黃燥的兒子黃士辛甫做妻子。廣德公主
終老壯鄉,現夏黃國小記憶體有兩塊碑文,對此事有詳記。
永曆帝朱由榔兩次行宮南寧,自永曆五年(1651)逃出南寧後,落居貴州安隆和雲南昆明
等地。永曆十三年清軍攻占昆明,永曆帝流亡緬甸。永曆十七年落人清軍之手,被絞死於昆
明,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至此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