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保 護 區 級 別:國家級
批 準 文 件:國辦發[2001]45號
管 理 機 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地 址:雷山縣城關
保護區概況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8º5�~108º24�,北緯26º15�~26º32�。
保護區北起台江縣的南刀寨,南至雷山縣的開屯、高岳山,西抵雷山烏堯、烏東、貓鼻嶺一線,東達台江縣烏迷寨、劍河縣大坪山、榕江縣小丹江一線,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形狀不規則,總面積47300公頃,其中雷山縣占總面積的75%,台江、劍河和榕江分別占8.9%、8.5%和7.6%。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於1982年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7300公頃(核心區面積17334公頃,占36.65%),其中:有林地面積為35098公頃,灌木林地面積4167公頃,活立木蓄積24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3%。是以保護台灣杉(禿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自然資源(包括水源涵養、旅遊),具有綜合經營效益的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較好地保存了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面貌,是個難得的科研教學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現下設7個科室、5個管理站、1個實驗場、4個林業派出所、3個檢查站。全局人員編制156人,其中保護區92人,實驗場64人。現在職職工97人,其中保護區74人,實驗場23人。文化結構:大專以上文化33人,占34%,中專41人,占42.3%。中級職稱9人,占職工人數的9.3%;初級職稱25人,占職工人數的25.8%。現建有職工宿舍和辦公樓10326平方米,專家接待室830平方米,動物馴養場一個1000平方米。基本具備了一支功能較為齊全,實力較為雄厚的管理科研隊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辦公設備不斷現代化,基本滿足辦公、科研等工作的需要;完成了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並出版了《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等,這些都為保護區開展科研等工作創造了條件。
自然環境
(一)地質地貌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準地台東部江南台隆主體部分的雪峰迭台拱,地層由下江群淺變質的海相碎屑岩組成。岩性主要為灰色板岩、粉砂質板岩、夾變余砂岩和變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狀鈣質板岩和團塊狀大理岩;中上部有大量復理石韻律發育良好的凝灰岩。這類岩石的塑性極強,抗壓強度及彈性模數較小,易於風化,難以產生裂隙,在地貌上形成緩坡、丘陵。在水理性質上,不僅是良好的隔水層,且其靠近地表的分化裂隙帶十分淺薄,易於封閉,富水性極弱。然而經過區域變質作用之後,風化裂隙帶發育良好,淺層地下水極為豐富,利於綠色植物生長發育。
雷公山複式背斜組成區域構造的主體,軸向呈北北東向,由若干次級背斜及向斜組成,自東向西有迪氣背斜、雷公坪向斜及新寨背斜等。雷公山地形高聳,山勢脈絡清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山脊自東北向西南呈“S”形狀延伸,主峰海拔2178.8米,主脊帶山峰一般大於1800米,兩側山嶺海拔一般小於1500米。位於雷公山東側的小丹江谷地海拔650米,是本區最低的地帶。該區河流強烈切割,地形高差一般大於1000米。
(二)水文氣候
雷公山區水文地質結構獨特,水文地質條件複雜,水資源的貯存富集條件特殊,大氣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循環交替環境比較和諧。雷公山變質岩區域岩石表層構造風化裂隙含水均勻而豐富,地下水埋藏淺,徑流排泄緩慢,下部不透水帶阻水作用強烈,且造成地下水排泄基準面高,水資源極為豐富。
雷公山地區屬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最冷月(1月)平均溫山頂-0.8℃,山麓4-6℃,最熱月(7月)山頂17.6℃,山麓23-25.5℃,年平均溫度山頂9.2℃,山麓14.7-16.3℃。日均溫≥10℃的持續日數,山麓為200-239天,山頂僅為158天;≥10℃積溫,山麓在4200-5000℃之間,山頂僅為2443℃。雷公山地區氣候的垂直差異明顯和坡向差異顯著。年平均氣溫直減率為0.46℃/100米。冬季,東、北坡氣溫較西、南坡低;夏季,西、北坡氣溫較東、南坡高。
雷公山地區雨量較多,年降雨量大致在1300-1600毫米之間。並以春、夏季降水較多,而秋、冬季降水較少。夏半年(4月-8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上,其中,降水集中的5、6、7三個月各月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上。由於雷公山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類型多樣,為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土壤植被
雷公山山地土壤垂直帶明顯,自山麓至山頂分布有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和山地灌叢草甸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質地良好,土體濕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5%以上,土壤肥力水平高,適宜於各種林木的生長。
雷公山地帶性植被,屬我國中亞熱帶東部偏濕性常綠闊葉林,主要組成樹種是以栲屬、木蓮屬、木荷屬為主。隨著地勢升高,氣候、土壤、植被發生了變化,形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1350米以下是常綠闊葉林,以栲、石櫟、木蓮、木荷為優勢;1350-2100米是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種類有水青岡、亮葉水青岡、多脈青岡;2100米以上是高山灌叢,杜鵑花屬和箭竹占優勢。
(四)景觀資源
雷公山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完好,自然景觀壯麗,氣候涼爽濕潤,風景秀麗萬千。既有高山峽谷、瀑布飛泉、雲海日出、鳥語花香、參天禿杉、原始森林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有苗族的民俗風情和古戰場遺蹟等人文景觀。山上植被垂直多變,響水岩山地水庫以及雷公山頂的�望台和高聳入雲的微波差轉鐵塔等更是壯觀。是人們返樸歸真、融入自然的好去處。此外,這裡還有全國最大的千家苗寨――西江,是苗族風俗、文化的集中地。與貴州中西部喀斯特風光形成鮮明對照,極具生態旅遊開發潛力。
保護價值
(一)主要保護對象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紀冰川侵襲,成為許多古老孑遺生物的避難所,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據現有記錄,各類生物近2000種,是貴州省植被保存較好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中亞熱帶森林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珍稀動植物資源保存較多的一個重要地區。有林地面積36071公頃,活立木總蓄積2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3%。劃分植被類型20多個,主要森林群落類型11個。其中,主要保護的類型有禿杉林,各類常綠闊葉林,中山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水青岡林,山頂苔蘚矮林,山頂杜鵑、箭竹灌叢,山頂盆地苔蘚沼澤。在生態、遺傳、經濟方面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1、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植物已經鑑定的共有1390種,分屬273科679屬。其中,種子植物825種,蕨類249種,苔蘚112種,真菌203種。保護區共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異形玉葉金花、白辛樹、禿杉、馬尾樹、水青樹、金佛山蘭、鵝掌楸、福建柏、十齒花、香果樹、半風荷、柔毛油杉、翠柏、木瓜紅等列入國家一、二級瀕危、珍稀重點保護植物20種。特別是重點保護對象―禿杉,起源古老,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種,為世界上稀有的珍貴樹種,乃是我國特有的珍稀保護樹種。我國僅在雲南的怒江、瀾滄江流域,湖北的利川和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有自然分布。這三個禿杉分布區域,因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不同,禿杉林的組成結構、分布規律、演替動態及其整個生態系統相互關係都是不同的。況且,雷公山的禿杉林群落面積較大,保存較完整,原生性較強,現尚保存完好的禿杉天然林有35片,面積約15公頃,最大一片面積約2公頃,是中亞熱帶唯一的天然禿杉林的研究基地。
2、雷公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相當豐富。已經鑑定的共有518種,分屬39目132科。其中:鳥類121種,獸類54種,兩棲類36種,爬行類56種,魚類29種,昆蟲類202種。另有蚊相29種,分屬4個屬。特別是爬行動物物種非常豐富,占貴州爬行動物總種數的52.8%,比貴州的梵淨山、福建的武夷山及廣西的瑤山還多,在國內外是很少見的。保護區內共有豹、白頸長尾雉、大鯢、鴛鴦、獼猴、穿山甲、黑熊等23種一、二級保護動物。另外,還是兩棲類尾斑瘰螈、棘指角蟾和雷山髭蟾3個新種和爬行類貴州小頭蛇1個新種的模式產地。尾斑瘰螈為貴州特有種,僅雷公山和梵淨山有分布,雷山髭 蟾為雷公山特有種,僅發現於雷公山。
(二)保護價值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中亞熱帶森林植被資源比較豐富的重要地區之一。這些森林有些雖然受到一些人為的干擾和破壞,但它的群落種類組成、數量特徵、空間結構、群落動態以及它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中的功能等方面基本處於自然狀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面貌,是個難得的科研教學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是我國中亞熱帶一個極為珍貴的物種基因庫。並具有珍稀種、孑遺種與特有種三者兼備的優勢。特別是孑遺植物―禿杉和禿杉林。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由於該區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地貌及地質構造條件特殊,特別是由於森林植被的大面積覆蓋,不但對黔東南地區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環境改善及生態平衡的維持起著支柱的作用,而且是清水江、都柳江兩江流域水量的補充和調節的源泉,也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資源的重要維持者。
保護區內可以合理利用的自然資源,尤為突出的還有水和水資源,水質優良,無污染,水力資源豐富。氣候的垂直分異,可用來配置各類經濟植物的種植。此外,本區有中草藥625種,有些可以擴大栽培。加之山勢雄偉、瀑布多級、山花遍野、森林蒼翠,苗族風情濃郁和存在歷史遺蹟,具有旅遊價值。
管理狀況
(一)功能區劃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按其功能區劃為三個分區:
核心區:核心區位於保護區的中部。首先它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研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演替規律和植被恢復途徑的良好場所,同時也是中亞熱帶唯一的天然禿杉林和保護、科學研究和繁殖培育基地;其次它是珍稀瀕危生物物種基因庫,有19種植物和26種動物屬國家級保護對象,特別是禿杉屬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種,爬行類動物資源豐富全國著稱;第三它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極為明顯的分水嶺,也是源於此地的清水江、都柳江的主要補給源。在地域上連片、無人為干擾,原生狀態保存完好。其範圍是:由雀鳥村至新寨、乾茶西、熊遷坡、九眼塘、木樟坳頂、雀鳥坳頂、雷公山、野得坡、冷竹山、白當、橋水溪口、大毛坡、七里沖。面積17334.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6.6%。
緩衝區:緩衝區是核心區與實驗區的過渡地帶,對核心區起保護和緩衝作用,擴大和延伸被保護物種的生長和活動區域。其主要特徵是:主要保護對象分布較多,自然生態系統較完整,以原生生態系統為主,也有少量次生生態系統存在。其範圍是:由白蝦至別正非、陡寨、石灰河、長水平、野躲牛、三灣、屋角、雙溪、涼風洞、新寨。面積9504.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0.1%。
實驗區:實驗區是保護區內人為活動相對頻繁的地區,自然生態系統不完整,次生生態系統已占較大比例。其主要功能是對核心區起到更大的緩衝作用和與周邊地區的聯繫紐帶作用。面積20461.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3.3%。
(二)管理措施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州林業主管部門的指導、關心下,我局確立了“保護、科研、富民”的指導思想,採取“堵一扇門、開一條路、搭一座橋”的管護措施,使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主要措施有:
1、抓宣傳教育 提高社區民眾覺悟
保護區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關心與支持。針對保護區內民眾文化落後,法制觀念淡薄等實情,我局一方面大張旗鼓地宣傳《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幫助民眾提高法制意識。另一方面採取多種形式宣傳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當前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問題等,爭得了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對保護區工作的了解、關心與支持。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對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極為重視,不但積極籌措資金,加強對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且還頒布了《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這為推動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抓資源管理 有效保護資源
(1)明確重點。結合我保護區的實情,在全面管護的基礎上,我局突出加強對水源涵養林區、核心區和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的保護與管理,有效地促進了資源的保護和珍稀物種的發展。
(2)責任明確。我局採取“劃片包乾、簽訂契約、責任到人、按期驗收、獎懲兌現”的方法,層層簽訂責任狀,把山頭地塊的管護任務落實到人,根據契約指標驗收兌現工資,大大地增強了管護、執法人員的工作責任感。
(3)依法治林。1986年以來,查處林業案件814起,其中:林區社會治安案件257起,裁決250起,占97.2%;林業行政案件共402起;林業刑事案件155起,破138起,占89%,。通過對違法案件的查處,不僅打擊犯罪分子,而且也教育了民眾,有效地遏制偷砍盜伐、亂砍濫伐林木的不法行為。使區內林業案件的發案率明顯降低。
(4)加強珍稀樹種的培育及造林綠化工作。我局在區內累計造林3萬餘畝,其中:社會造林1.9萬餘畝,杉木用材林基地0.359萬畝,經濟林基地近1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建成禿杉人工林基地近1000畝,禿杉種子園200餘畝。
(5)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近年來,我局採取建立健全各級森林防火組織,加強森林防火宣傳力度,強化火源管理及用火制度等措施,使區內火警明顯減少,沒有發生大的火災。對植被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上,增強檢疫隊伍,並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發現病蟲害及時治理,使區內近年來未發現病蟲害對森林植被的危害。
3、社區共管 科技扶貧
社區共管是保護區實現資源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雷公山保護區積極探索,著力促進社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社區共管目標,取得良好成效。
(1)扶持社區發展經濟林種植。利用社區荒山、閒置農地發展厚朴、杜仲、黃柏等木本藥材及梨子等種植5000餘畝,茶葉200餘畝,實行林下套種魔芋等作物,現茶葉畝產值2000元,每年為社區增加20萬元收入,較好實現了森林資源及社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改變社區農民過去坐山吃山、伐木燒炭等依存於森林的現象。
(2)發展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在社區推廣優良水稻品種,推廣綠肥種植,實行稻田土壤改良等措施,使社區糧食產量提高近30%。同時利用社區低產農田發展魚腥草、泥炭蘚等的種植,較好地增加農民收入。
(3)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發展技能。舉辦經濟林種植與管理、低產田土壤改良、魔芋及魚腥草栽培管理等實用技術培訓280餘人次,為切實掌握實用技術的學員頒發綠色產業技術證書等,使農民掌握實用技術,為社區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4)成立社區農業技術協會,開展會員市場能力培訓,培養社區農村經紀人15人,組織社區魚腥草等農副產品直通市場,為農民發展農副產品降低市場風險,增加效益回報,促進了社區發展。
(5)推廣節能措施,降低社區薪柴消耗。在社區示範推廣節柴灶140戶,通過檢測,節柴灶較老虎灶節柴近40%,是減少社區薪柴消耗,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要措施。
(6) 合理利用再生資源。近年來,我局有計畫地組織區內民眾在實驗區合理採收八月筍、冷竹筍、獼猴桃、楊梅等再生資源,年均可增加收入16萬元以上。
4、抓課題研究 推動科技發展
我局極為重視珍稀物種及社區共管模式等方面的課題研究與推廣工作。我局銀星竹鼠人工飼養繁殖試驗和紅腹錦雞推廣套用性人工飼養繁殖試驗,分別獲得貴州省林業廳1995年科技進步二、三等獎;貴州省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總體規劃獲貴州省農業區劃委員會199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國家農業部1996年科技進步三等獎等;1994年參與了林業部重點科研課題《禿杉遺傳改良的研究》,1997年獨立承擔林業部GEF小型科研基金支助的《烏東村社區共管實例研究》等一批較有影響的課題。
為開展雷公山氣候研究,我局分別在小丹江、方祥、雷公山頂、白岩四處不同海拔高度地建設氣象監測點,即將投入使用。
目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生物本底調查》、《苗族生態文化研究》、《雷公藤快速繁殖技術項目》等課題正在進行。這些科研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地推動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位於貴州省雷山縣城關南門壩,距州政府凱里僅42公里,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