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東北,官廳、寨科兩鄉交界處,絕大部分在寨科鄉境內,北以堡子梁為界,南至官廳鄉的老虎嘴和石頭溝,東鄰莊窪梁,西至河沙子,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3200公頃,實有草場面積233.公頃,林地76公頃,農田530公頃,有固原——羅窪的公路和便道。雲霧山屬於半乾旱草原地區,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長芒草為主得草原植被。為了保護長芒草及其草原生態環境,於1982年4月建立自然保護區。
生態狀況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於日本、美國、德國等生態學、土壤學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科學家開展了合作研究,目前已成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寧夏大學草業科學研究與研究生培養、農業部狐狸野性化馴養和國家林業局退化生態系統定位監測基地及全球氣候變化定位監測點,經過30餘年的封禁和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研究,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已成為我國西部草原植被恢復與草原自然修復的一個成功典範,為國家退耕還林草與地方封山禁牧工程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寧夏固原雲霧山建立了最早的典型草原自然保護區,封禁保護面積由0.23萬hm已擴大到1 萬hm。通過30餘年封禁定位試驗,根據草地退化程度採取封禁、改良、補播等草地建設技術途徑,使退化草地植被種類成分、牧草生長發育和草地生境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草地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草群種類成分發生了顯著變化。封禁初期,草原植物僅為53種,其中灌木和半灌木占8%,草本占92%,多數以旱生植物組成,物種密度平均為5種/m。隨封禁期延長物種密度逐漸增加,封禁的第15年(1996年),物種密度達到了峰值,平均為33種/m,是未封禁的3.1倍,草地群落物種種數達到186種,是未封禁的3.5倍,其中灌木和半灌木占12%,草本占88%,多數以中生和中旱生植物組成,並出現大量森林草原地帶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種。草地覆蓋度由35%提高到95%,生物量由750提高到7560kg/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