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草本,高度不詳。莖上部圓錐花序狀分枝,莖枝無毛。中部莖葉大頭羽狀全裂,頂裂片菱形,長13厘米,寬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側裂片2對,同對側裂片等大,長橢圓形,長2—7厘米,寬1—2.5厘米,上方側裂片較大,下方側裂片較小,頂端鈍;基部與葉軸寬融合;全部葉裂片邊緣有不明顯細鋸齒,齒頂有小尖頭,兩面無毛。頭狀花序多數,沿莖枝排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圓柱狀,長1.2厘米,直徑3毫米;總苞片3層,中外層小,線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4—6毫米,寬不足1毫米或1毫米,內層長橢圓形,長1.2厘米,寬2毫米,全部總苞片紫紅色,無毛,頂端鈍。舌狀小花4枚,紫色。瘦果長倒披針形,紫紅色,壓扁,長5毫米,寬1毫米,頂端截形,無喙,每面有6條高起的縱肋。冠毛2層,白色,長7毫米,微糙。花果期10月。
基本內容
中文名:雲南紫菊
種拉丁名:NotoserisyunnanensisShih
形態特徵:草本,高度不詳。莖上部圓錐花序狀分枝,莖枝無毛。中部莖葉大頭羽狀全裂,頂裂片菱形,長13厘米,寬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側裂片2對,同對側裂片等大,長橢圓形,長2—7厘米,寬1—2.5厘米,上方側裂片較大,下方側裂片較小,頂端鈍;基部與葉軸寬融合;全部葉裂片邊緣有不明顯細鋸齒,齒頂有小尖頭,兩面無毛。頭狀花序多數,沿莖枝排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圓柱狀,長1.2厘米,直徑3毫米;總苞片3層,中外層小,線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4—6毫米,寬不足1毫米或1毫米,內層長橢圓形,長1.2厘米,寬2毫米,全部總苞片紫紅色,無毛,頂端鈍。舌狀小花4枚,紫色。瘦果長倒披針形,紫紅色,壓扁,長5毫米,寬1毫米,頂端截形,無喙,每面有6條高起的縱肋。冠毛2層,白色,長7毫米,微糙。花果期10月。
地理分布:分布雲南(硯山)。
生境:生於密林下,海拔12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硯山。
屬中文名:紫菊屬
屬拉丁名:Notoseris本屬特徵:直立多年生草本。葉互生,不分裂或分裂,有葉柄或無葉柄,頭狀花序同型,組成圓錐花序。總苞鍾狀,有小苞片,花序托平,無托毛,總苞片3—5層,覆瓦狀排列,紫色,中外層較短,內層較長,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鈍或圓形。小花3—5枚,紫色,舌狀,頂端截形,有不明顯的5微齒;花冠管喉部被白色疏柔毛;花葯基部箭頭形漸尖;花柱分枝細。瘦果倒披針形,背腹壓扁,紫色,最寬處在瘦果上部,自最寬處向下沿兩側邊緣紡錘狀弧曲,頂端截形,無喙,每面有6—9條高起的小縱肋。冠毛剛毛2層,白色,少褐色,易脆折。花期9一10月,果期10—11月。多種屬。本屬花粉形態:N.Psilolepis花粉近球形或近扁球形,極面觀為近圓形。大小為(34.8—)39.2(—44.4)×(43.5—)46.8(—52.2)微米。3孔溝,溝界限常不明顯;內孔橫長,橢圓形。外壁厚度為6.1—7微米(具脊部分),外層明顯厚於內層,小柱明顯(LM),具刺脊。外壁具15個腔隙正3具孔腔隙(porallacunae),6鄰孔腔隙(paraporallacunae),6無孔腔隙(abporallacunae)],均被刺脊所隔開;具孔腔隙和無孔腔隙以裂隙相通。刺長度為4.4—6.1微米,基部寬度為3.5—6.1微米。在刺下部和外壁上具密的穿孔。圖54.2.本屬生境:生於草坡、林緣、林下。海拔1300—2500米。本屬分布:貴州:普安、安順、梵淨山。湖北:利川、建始。湖南:新寧、武崗。江西:井岡山、武功山。四川:南川、天全、城口、寶興、屏山、漢元、峨眉山、相嶺山。雲南:景東、硯山、祿勸、麗江、漾濞、富民。廣東:連縣、乳源、樂昌。廣西:臨桂、陽朔。台灣:花蓮、台北。地圖54.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本科概述:該科為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約有1000屬,25000-3000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產溫帶地區。我國約有200餘屬,2000多種。產於全國各地.其中17屬為我國特有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