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聞鍾

雪鐘聲難遠①,猶能醒靜客。 僧寺鐘聲是詩人們所喜愛描寫的,本書所選,也屢能見到。 吳嘉紀的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作品原文

雪夜聞鍾
雪鐘聲難遠①,猶能醒靜客。
哽咽如泉到②,衰林盡為白。
開戶覓餘音③,滿目太古色。
立久耳目寒,身忽為枯石。

注釋譯文

①雪鍾:此處指雪夜裡的鐘聲。
②哽咽:願意為不能痛快的出聲哭。此處用於形容鐘聲。
③開戶:開門。

作品鑑賞

僧寺鐘聲是詩人們所喜愛描寫的,本書所選,也屢能見到。但在一般詩人筆下,鐘聲往往清揚、悠遠,帶有高致遠韻,而吳嘉紀所寫,卻是那樣滯澀,那樣沉重。這是一個雪夜,紛飛的雪花似乎要將世界整個遮住,以致於寺鐘好像在掙扎著發出低悶之聲。詩人平日一定常有聞鍾之事,所以此時感到一種不同的體驗。無寐而出門,林外一聲響至,如幽咽寒泉,低緩滯重,飄過樹林,那一片縞素,益顯衰敗。循餘音而望,到處混沌,白茫茫的大地,如太古之靜寂、空無。耳之所聞,目之所見皆如此,久久沉浸其中,終於感到寒意,於是“身忽為枯石”。身為枯石,也可說是一種入定,他想了些什麼,又悟到了什麼?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像。境由心生,作為一個亡國遺民,他又怎么還能有幽閒的心致?所以,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詩人描寫寒鍾所採用的以聲見色,以色寫聲的方法。屈原《九歌・湘夫人》寫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前人曾以之入畫。風不易畫,乃以水形之,所以吳子良《林下偶談》卷一評為“模寫無窮之趣,如在目前”。此詩寫鐘聲,鐘聲無形,乃以泉、林諸物形之,正是借鑑了這種表現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審美效果。

作者簡介

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泰州人。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明亡後,一度參加過抗清活動,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於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於世,得周亮工王士�賞識,著有《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
吳嘉紀的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一定的聲譽。安豐古稱東淘,是著名的淮南十大鹽場之一,居民大多是燒鹽灶戶。吳嘉紀年輕時以燒鹽為生,雖家境貧寒,卻喜讀書做詩,好學不倦。由於他長期生活在貧民中間,他的詩能真實地反映當時勞苦大眾的生活困境和思想感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