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鄉

雨露鄉

雨露鄉隸屬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地處南華縣東南部,位於長江水系和紅河水系的分水嶺上,距縣城14公里。東沿楚雄與東華鎮分界,南與楚雄市大過口鄉接壤,北邊鄰南華縣龍川鎮。

基本信息

雨露鄉-基本概況

雨露鄉一角雨露鄉轄雨露、鎮模河、大村、鉛廠、灑披武、羅文、後甸7個村民委員會,123個村民小組,95個自然村。國土面積2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900米,年平均氣溫14.8℃,年降水時85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水稻、玉米、油菜、大小麥等農作物,可發展大楊梅、核桃、板栗、蘋果、桃子、梨等經濟林果。有耕地面積17624畝,人均耕地1.25畝,林地面積286440畝。

雨露鄉-教育狀況

雨露鄉鉛廠國小 雨露鄉鉛廠國小

雨露鄉建有6所完小8所國小,53個教學班,有教師87人,在校學生1359人;有中學1所,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教職工41人,在校生8個班525人,現有幼稚園模式辦幼兒大班、中班收兒童114人。

雨露鄉-經濟概貌

雨露鄉金家村農民進行玉米地膜立體間套種 雨露鄉金家村農民進行玉米地膜立體間套種

雨露鄉水稻連片種植2006年,雨露鄉農村經濟總收入5368.3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40.04萬元,占總收入的45.45%;畜牧業收入1650.77萬元,占總收入的30.7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983頭,肉牛 3201頭,肉羊3201頭,家禽100032隻);漁業收入6.24萬元,占總收入的0.1%;林業收入139.12萬元,占總收入的2.59%;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269.47萬元,占總收入的5%;工資性收入526.64萬元,占總收入的9.81%;農民人均純收入217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502.3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79人(占勞動力的12.5%),在省內務工841人,到省外務工238人。

雨露鄉-特色產業

查看雨露鄉烤菸 查看雨露鄉烤菸

雨露鄉現在的支柱產業為種植業,計畫大力發展畜牧、野生菌和經濟林果產業。另外,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地方土特產“野生菌、冬早蠶豆、雨露楊梅”,今後將大力發展,實現規模種植、經營和管理,不斷拓寬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名、特、優”品牌形象,拉動其他土特產的開發,形成雨露鄉的土特產產業。

雨露鄉-基礎設施

雨露鄉電力設施截止2006年底,雨露鄉有2568戶通自來水,有184戶飲用井水,有78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23.37%)有3338戶通電,有49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5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52%、14.81%和79.05%);安有固定電話和擁有行動電話136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749戶(分別占總數的40.8%和22.32%)。鄉村公路有4條主幹道:南華至後甸、雨露為彈石路;雨露至鉛廠、鎮模河、大村、灑披武、羅文均為土路,有92個自然村修通接村委會道路。政府駐地建有客運汽車站1個,建有定期趕集集貿市場1個。全鄉有汽車24輛,有拖拉機499輛,機車237輛,家庭轎車3輛。至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226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59戶,建有小水窖237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農戶1533戶。有磚混結構住房10戶,有磚木結構住房24戶,有土木結構住房3325戶。

雨露鄉-人口情況

雨露鄉現有農戶3355戶,鄉村人口13969人,其中男性7389人,女性7028人,其中農業人口13969人,勞動力8628人。鄉內世居漢、白、彝、苗等民族,其中漢族2826人,占總人口的19.60%,白族5285人,占總人口的36.66%,彝族6278人,占總人口的43.55%;苗族25人,占總人口的0.19%。

雨露鄉-資源環境

雨露鄉水庫雨露鄉境內山多平地少,狹谷盆地占總面積的4%。地形中高南北低,以五台梁子為分水嶺,嶺南流入馬龍河後匯入紅河,嶺北流入龍川江後匯入金沙江。南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北面丘陵連綿,波瀾起伏。海拔至高點龍頂寺2300米,最低點馬龍河出境口1560米。境內以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兼有大陸性和海洋性氣候特點,“氣候長年約同,不寒不暑似春融”正是對雨露氣候形象而概括的描寫。年平均降雨量830.7毫米,日照時數2430小時左右,平均氣溫14.7℃有紅壤土、紫色土和水稻土三個土類。植物種類達4000多種,主要以山茶科、殼斗科為主,森林覆蓋率75.8。礦藏資源以砷、銅、鉛、鋅為主,其中砷礦品位高,儲量豐富。

雨露鄉-民俗風情

雨露鄉民風純樸,各民族團結和諧。一年一度的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八是白族人民傳統的花燈節日,四方各族人民齊集盛會,觀看白族大刀舞、話劇、舞劇、秧歌快板、相聲等慶賀新春,宣傳黨的政策,歌頌時代風采,崇尚科學,反對迷信,遠離邪教,懲惡揚善,向外界展示白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家園的美麗畫卷;農曆二月初八、二月十九、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節”和八月十五,彝族民眾都要相聚一起歡歌,共同跳起彝家的“三跺腳”,共慶豐收的喜悅。同時也是彝族的阿老表、阿表妹談情說愛,牽手情定一生的節日。濃郁的民族民間風情和古樸獨特的白、彝、漢、苗族民間文化,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在民間傳統文化中溶入時代的印跡,使該鄉的民族民間文化不斷得到傳承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