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無正

《小雅·雨無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君王近侍寫的諷刺周幽王昏暴、朝廷大臣自私誤國的政治抒情詩。全詩七章,前二章每章十句,中二章每章八句,後三章每章六句,通篇採用了直接敘述的方式來表達複雜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少打比喻,不繞彎子,語言質樸,感情真實,頗有一種哀而怨、質而雅的藝術之美。

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
浩浩昊天,不駿(1)其德。降喪饑饉(2),斬伐四國。旻天疾威(3),弗慮弗圖。舍彼有罪,既伏其辜(4)。若此無罪,淪胥以鋪(5)。
周宗既滅,靡所止戾(6)。正大夫(7)離居,莫知我勩(8)。三事(9)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諸侯,莫肯朝夕。庶(10)曰式臧,覆出為惡。
如何昊天,辟言(11)不信?如彼行邁,則靡所臻(12)。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於天?
戎成不退(13),飢成不遂(14)。曾我暬(15)御,憯(16)憯日瘁(17)。凡百君子,莫肯用訊(18)。聽言則答,譖言則退(19)。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20),維躬是瘁!哿(21)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維曰於仕(22),孔棘(23)且殆(24)。雲不可使,得罪於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謂爾遷於王都,曰予未有家室。鼠思泣血,無言不疾(25)。昔爾出居,誰從(26)作爾室?
作品注釋
這也是一首抨擊西周時政的詩歌。刺周幽王昏暴,小人誤國。政令如雨之多而皆苛虐,非所以為政之道,故曰雨無正。詩中說,當今天子昏憒暴虐,群小當道,國遭饑饉,王朝面臨覆滅的命運。詩人處於如此險惡的亂世,雖有救國救民之志,卻無撥亂濟世之力,因而憂心如焚,將滿腔悲憤發而為歌。
(1)駿:長也。
(2)饑饉:谷不熟曰飢,菜不熟曰饉。
(3)疾威:疾,病人;威,罪人。這裡指暴虐。
(4)既伏其辜:欲舍有罪之人,而匿其罪狀。
(5)淪胥以鋪:使無罪者見牽,率相引而遍得罪。
(6)戾:定。
(7)正大夫:大正,六卿之長。
(8)勩(音義):勞。
(9)三事:官名。指太師、太傅、太保。
(10)庶:庶幾,也許可以。
(11)辟言:法度之言。
(12)臻(音真):至。
(13)戎成不退:指用兵不息。
(14)遂:安。一說進;一說順遂。
(15)暬(音泄)御:侍御。左右親近之臣。
(16)憯(音慘):憂貌。
(17)瘁:病。
(18)訊:諫。
(19)聽言則答,譖言則退:以言之順逆而取捨。
(20)出(音脆):病。
(21)哿(音閣或可):表稱許之詞。可;嘉。
(22)於仕:出仕,做官。
(23)棘:急。
(24)殆:危。
(25)疾:怨恨
(26)從:跟隨
【賞析】
這首詩寫作的時代,說法不一,有的說作於西周滅亡之前;有的說作於周厲王被放逐後;也有人認為是西周滅亡之後的作品。從詩的內容看,似是西周滅亡前夕之詞。首章斥責周幽王苛虐昏暗;次章說朝廷內部人心離析;第三章寫周王政亂和大臣們各為自身打算;第四章自述為外患內災而憂勞成疾,責怨同僚們不肯進言;第五章說忠言直諫的人受害,巧言佞色者得勢;第六章感傷亂世仕宦;第七章對同僚們不肯輔助周幽王感到痛心之至。這些都是面對時弊,逆料局勢無可挽回而發出的呼聲,對西周末年黑暗政治有所暴露。詩的作者大約是侍御近臣,同《十月之交》一樣表現了孤臣孽子之心。
關於《雨無正》這個詩題的由來與含義,舊說頗多牽強,不可信。李超孫說:“‘雨無正’當從《韓詩》作‘雨無極’。……(韓詩)篇首多二句‘雨無其極,傷我稼穡’。疑此為毛公脫簡。”(《詩氏族考》)錄於此備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