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這是一部婉約的敘情詩。同年代的電影相比,《離別秋波》沒有<同窗之愛>的學院派頭,沒有<費城故事>的據理力爭,它只有一個哀而不傷,感人卻不矯揉造作的劇本,一班有血有肉,真情至性的平凡人。二十四小時的一天,邁克要為同居六年的伴侶羅伯特舉行派對,表面是歡送他前往非洲就任,實則是為兩人的關係畫上句號。另一邊,邁克的前男友尼克患上愛滋,將不久於人世。邁克對他仍念念不忘……
這並不是一部我們想像的悲劇電影,因為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闡述,而是當事人的真情實感,因此帶給人們的是理解和感動,結局倍感寬慰。 冥冥中,導演似敘述自己的人生感悟,拍罷此片四年後便辭世,享年三十八歲,死於愛滋。
值得一提的是演員斯蒂夫·巴斯米,是好萊塢演戲最多的黃金配角,他總共參演了百餘部電影,許多還是主角,成為昆丁等前衛導演們的最愛。因為長得不帥,塑造了許多“醜怪”角色,例如<空中監獄>的變態殺人犯。巴塞米擁有著一張特殊的臉,在中年以後反而令他大紅大紫,許多導演都很鍾愛拍攝他臉部的特寫,仿佛只要對著鏡頭,他的臉部就有一種分裂的英俊感,深藍色的眼睛顯得有點靦腆和寂寞。
《臨別秋波》可以說是他第一次挑大樑拍片,演技自然純熟,尚未表現出他後來的那種個性的邊緣分裂特色,但他的表演已經深受肯定,那種憂鬱孤獨的氣質和清奇的長相,微妙內斂的表情變化,好似有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讓人拍案稱讚。比起片子裡的其他幾位極其俊美的帥哥,巴斯米的形象反而更能深入人心,抓住眼球。巴斯米正是以自己的個人魅力成就了全片的核心,讓觀眾從他會說話的眼睛中感受此片導演的心靈領地。
愛滋病的電影歷程
1981年6月5日,在對美國連續出現的致死疾病病例研究的基礎上,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向世界宣布發現一種新型傳染病。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愛滋病從此走進了人類歷史。
驚魂稍定之後,藝術工作者就將愛滋病納入了影視劇的題材庫之中。1985年,電視電影《早霜》播出,這是美國第一部有關愛滋病的影視作品,講述一個青年律師向家人公布自己的性取向以及健康狀況的故事。該片播出當晚就排在全美收視率第一位,後來還獲得了艾美獎最佳編劇獎。此後二十多年,愛滋病就成為常常出現在電視、電影中的一個魅影。但愛滋病題材電影並非一成不變,它也在不斷進化,不斷改變自己對待愛滋病的態度和觀照世界的方式,漸漸從恐懼走向寬容和關愛,從黑暗和絕望,一步步走進明亮那方。
最初的恐慌與絕望
早期發現的愛滋病病例,大多集中在同性戀人群中,所以,1985年發端的愛滋病題材電影第一次浪潮中的大部分作品,同時也是同性戀電影。
1990年的《長期夥伴》,真實地描繪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愛滋病在同性戀人群中蔓延時的生活場景。影片的主人公們,不斷接到朋友和同伴患病、死亡的訊息,在感受恐懼的同時,還忍受離別的到來。他們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和行為方式,開始尋求穩定的伴侶關係。影片著重描繪劇中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及人際交往,雖然刻畫的是死亡和恐懼,卻顯得非常溫暖平和。
相對於美國人的過分樂觀和溫和,歐洲的愛滋病題材電影則鋒利許多,比如1992年的法國電影《野獸之夜》和1993年由英國導演德里克·賈曼拍攝的《藍》 。前者取材自著名影人西律爾·科拉爾的自傳,並由他自導自演,描繪他患病前後自毀式的生活,他的縱慾無度,他帶著絕望的尋歡 。後者則是德里克·賈曼因愛滋病失明後拍攝的,畫面自始至終只有一片藍色,配以各種音效和賈曼的訴說,目的在於“讓人知道愛滋病人的死亡是什麼樣的”。
這段時間的愛滋病題材電影,著重描繪當事人的經歷、內心感受,還沒有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去認識,編導自況的成分比較多。《長期夥伴》的導演諾曼·瑞內因愛滋病在1996年去世,《野獸之夜》的編導西律爾·科拉爾則在該片獲得愷撒獎的前三天,因愛滋病併發症去世。
直面,並且審視
20世紀真是飛躍的世紀,相較於用了幾個世紀才被人們所認識的肺結核等傳染病,愛滋病為人們所認識,並成為政治、社會、倫理的議題所用的時間就少多了。
1988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奧斯陸舉行會議,倡導消除被感染者和未受感染者之間的障礙。同年5月13日,世界衛生大會又通過了題為“避免針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歧視”的決議。隨後,許多國家和國際會議通過了大量的憲章和宣言,普遍承認了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權。此後,
大量直面愛滋病的電影開始出現。
1993年的電影《世紀的哭泣》由理察·基爾等十位好萊塢一線明星參演,用真人真事再現了愛滋病爆發的過程。當片尾那些美麗逝者的音容一一出現的時候,觀者無不動容。
而真正成為愛滋病題材電影裡程碑的,則是1993年聖誕檔期推出的《費城》。影片主人公是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律師安德魯,他在一家規模很大的律師事務所供職。安德魯是同性戀者,被驗出HIV呈陽性,但他對同事隱瞞了這一點。其實這在他的同事當中早已不是秘密。在他休假去看病之後,他所辦案件的卷宗神秘地失蹤了,他本人則因為“不能勝任工作”而遭到解僱。事實上,這些是他的老闆和同事合起伙來謀劃的,於是安德魯決定將此事訴諸法律,但是沒人肯接他的案子。在他幾乎絕望時,他遇到了律師米勒。儘管米勒對整個事情都沒有好感,但為了利用這個案子提高知名度,還是接下了這樁官司。在法庭上,陪審團的成員不止一次當眾羞辱安德魯,但最終,在兩人的努力下,安德魯贏了這場官司,獲得了賠償。
其實,米勒在這部影片中擔當的不僅是律師的角色,他也替代我們每一個觀眾對安德魯進行觀察。米勒起初心存偏見,但隨著和安德魯交往的深入,漸漸發現安德魯熱愛生活,內心豐富,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當安德魯唱起歌劇片段傾訴衷腸的時候,安德魯作為愛滋病患者那種非人的、被妖魔化的形象消失了,不論米勒還是觀眾都意識到,其實安德魯也是普通人,他的遭遇也就得到了寬容和理解。
這些電影的出現,折射出的是人們對愛滋病認識的進步和愛滋病人人權保護活動的發展。
它只是生活里微小的部分
愛滋病治療和愛滋病題材電影的轉折點,在1996年到來,這一年,美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了“雞尾酒療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複製,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於是,愛滋病顯得不那么可怖了,它的“新世紀黑死病”的色彩變淡了,反映在電影裡,則是電影中愛滋病
人的身份和性取向逐漸變得多樣,也很少用愛滋病作為統攝全片的唯一主題了,多數時候,
這種疾病只是其中一條線索,或者一個配角的命運所在。這傳達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人們已經接受了愛滋病存在並且將長期存在的事實,已經把它當做嵌入所有人生活的一個客觀因素了。
這段時間的重要作品有很多,女性愛滋病患者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在銀幕上。1998年,由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霓裳情挑》真實再現了超級名模吉雅深陷毒品旋渦並患上愛滋病的悲劇人生。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的電影《時時刻刻》。影片的主角是三個女人,第一個是著名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她正在完成自己的小說《達洛維夫人》,並被精神病所困擾,渴望著死亡;第二個是生活在20世紀50年代的家庭主婦,沒有波瀾的生活使她瀕臨崩潰,自殺的念頭時時湧上心頭;
第三個女人生活在20世紀90年代,正要為自己身患愛滋病的朋友操辦一場派對,而她自己也正面臨生活終極意義的追問。影片中人身處三個時代、三個地方,唯一的交集是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但她們面對的問題卻是同樣的,無論有沒有致命的疾病在身,都得面對生和死的掙扎—疾
病,只是我們生活中微小的部分。
從恐懼走向寬容
中國內地的愛滋病題材影視作品,同樣經歷了從恐懼走向寬容、理性的過程。
1988年的電影《愛滋病患者》,以一種令人驚懼的方式表現出了愛滋病患者的遭遇。患病的老外死亡,留下與他有過性接觸的三位女性的名字。隨後,由公安和外事辦組成的特別調查小組將三位女性一一找到,其中一位最後在恐懼中自焚了。這部電影曾經作為愛滋病教育片以包場的形式
在全國放映,它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豆瓣網上,有人稱其為“童年陰影電影”。
稍後出現的愛滋病題材影視劇,卻都能以溫婉的方式表達關注和關愛,比如《兩個人的教室》《假如有明天》《青春的懺悔》《生命的顏色》《愛上HIV女孩》《你是天使》等等,顯示出我們對愛滋病認識上的進步。
由旅美華人楊紫燁執導的紀錄片《潁州的孩子》,則在溫婉之外,為中國的愛滋病題材電影賦予了冷峻的色彩。影片講述的是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愛滋孤兒的生活,他們的父母因為賣血感染愛滋病離世,這使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蒙上了陰影。他們中有的出生時就攜帶愛滋病病毒,有的
則要面對周圍人的仇視和孤立,也有人要設法隱瞞自己患病的事實,讓自己和親人能夠不被打擾地生活下去。該片獲得了很多國際電影獎項,包括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獎。
也許有一天,愛滋病會成為過去,新的問題或許又將出現,但我們都將在最初的恐懼之後,向著明亮的那方,走進有光的所在。
相關資料:
2009年世界愛滋病日的主題為“普遍可及和人權”。將12月1日設為愛滋病日,旨在引起公眾對愛滋病在全球傳播的關注並增強人們的預防意識。
十大愛滋影片
25年前,愛滋病首次被發現,並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擴散。人們對愛滋病的認識走過了從誤解到倡導非歧視的過程,而愛滋病也在眾多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以下就是列舉十部產生一定影響的影片:
1985: <早霜> (An Early Frost)
這是美國第一部有關愛滋病的電視電影,艾頓.奎恩(Aidan Quinn)在影片中扮演一名事業有成的年輕律師,他回家告訴父母說,自己是名同性戀,並得了愛滋病。該影片在當晚排在全美收視率第一位,後來獲得了艾美獎最佳編劇獎。
1986:《離別秋波》(Parting Glances)
1990: <長期伴侶> (Long Time Companions)
影片描述了多對同性伴侶從愛滋病浮現到爆發的1989年的經歷,很多影評者認為,這是有關同性戀愛滋病患者的最具體表現的影
片。
1993: <樂隊繼續演奏> (And the Band Played On)
這部電視電影描述了醫學工作者在里根執政時期從事愛滋病研究的經歷,一些著名藝人如理查.基爾和菲爾.科林斯等都在影片中客串同性戀人物。
1993: <費城> (Philadelphia)
湯姆.漢克斯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同性戀律師,因患愛滋病而遭到公司解僱,他聘請了懷有恐同情緒的律師(丹澤.華盛頓扮演)來為自己打官司。這是一部藝術和票房上獲得雙豐收的作品,漢克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票房也高達八千萬美元。
1995: <兼職男孩> (Boys on the Side)
這是少數的僅有幾部包含女愛滋病患者人物的影片,而烏比.郭伯格(whoopi Goldberg)扮演一名女同性戀偵探。
1997: <黃昏時> (In the Gloaming)
由《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多福.里弗導演。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一位同性戀愛滋病患者回到疏遠已久的家中。垂危的生命拉近了兩代人的親情。
2002: <時時刻刻> (The Hours)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愛滋病已經不是驚奇話題,愛滋病也自然地成為一些影片內容的組成部分。在這部有關生之窒息的影片中,艾德·哈里斯扮演一名愛滋病患者,他面對淡無意義的生命,不願讓自己成為別人良心的責任,最後選擇了墜樓身亡。哈里斯以這個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3: <天使在美國> (Angels in America)
根據同性戀劇作家托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普利茲獲獎劇作改編,雲集了艾爾·帕西諾、梅里爾·斯特里普和艾瑪·湯普森等大腕明星,深刻反映了同性戀、愛滋病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里根時代的政治現實。此影片獲得了金球獎和電視艾美獎。
2004: <昨天> (Yesterday)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講述了一位愛滋病婦女堅強地與疾病做鬥爭,因為她想看到女兒上學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