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村[雲南省永勝縣六德鄉雙河村]

該行政村隸屬永勝縣六德僳僳族彝族鄉,地處六德鄉鄉政府北邊,距六德鄉政府政府所在地16.00 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45公里。東鄰玉水村委會,南鄰雲山村委會,西鄰黎民村委會,北鄰寧浪。轄花椒樹、皮牛、得作河等13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479 戶,有鄉村人口1957 人,其中農業人口 1948 人,勞動力 1297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130 人。

全村國土面積 1.63 平方公里,海拔 2,100.00 米,年平均氣溫 16.20 ℃,年降水量 788.40 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261.15 畝,人均耕地 1.2 畝,林地 186.0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714.13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226.00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農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61.15畝(其中:田995.67 畝,地 1,265.48 畝),人均耕地 1.16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186.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6.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10 畝,主要種植 梨 等經濟林果;沒有別的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沒有路燈。全村有 356 戶通自來水,有 58 戶飲用井水,有137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8.60 %)。有47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253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52.82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49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72 戶(分別占總數的 31.11 %和15.03%)。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 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6.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6.00 公里。全村機車 3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119.13 畝,有效灌溉率為49.4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956.91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49 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58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1 戶;全村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9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 460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19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735.13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22.50 萬元,占總收入的29.14 %;畜牧業收入100.34 萬元,占總收入的23.14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465 頭,肉牛 21 頭,肉羊 146 頭);漁業收入 0.410 萬元,占總收入的 0.11 %;林業收入 5.66 萬元,占總收入的 13.12 %;第二、三產業收入 58.17 萬元,占總收入的 15.07 %;工資性收入 36.51 萬元,占總收入的9.46%。農民人均純收入 1,226.00 元,農民收入以 農業,畜牧業,務工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35.21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54人(占勞動力的 4.16 %),在省內務工 54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水稻、玉米 (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 ,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01.84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2.2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479 戶,共鄉村人口 1957 人,其中男性 962 人,女性 995 人。其中農業人口 1948 人,勞動力 1297 人。該村以漢族、僳僳族族.彝族為主,其中漢族220人, 彝族1347人, 僳僳族390 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2 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45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有鄉村醫生 3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6 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 9 戶,占農戶總數的1.88 %。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2 所,校舍建築面積 405.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7 人,在校學生110人,距離六德中學16.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18人,其中小學生708人,中學生310 人。

村務公開

該村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2,206.30 畝,無土地流轉。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一事一議籌勞 482.00個,(勞均0.37個)。有固定資產 3.50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7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情況、通告、通知等 。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13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6 人,少數民族黨員 51 人,其中男黨員 52人、女黨員 4人。

村委會由 主任、黨支部副書記等組成,下設 13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他留人的民居

民居特色--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和見證。以"青春棚"、炕床、底樓式四合院為其主要特徵的他留民居,無論是古住宅還是現代民房,無不活生生地映現著傳承著他留文化的內涵。

據考證,在明嘉靖至萬曆年間,他留人便有了自己的民居風格。原密布於古城內,可謂是鱗次櫛比,院落起伏,只可惜毀於清末兵燹。現僅剩十餘處零散古宅,其中建於同治年間的蘭氏祖屋是其代表,由於保護完好,風貌猶存,清晰可見當年的生活情景。

"蒼山佩古泉,底樓飛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徵。他留先民生活的陽茂紅山(他留山)一帶,森林茂密,土層深厚,地下水資源豐富,處處湧泉如流。古城外的廟林古泉,至今銀龍般奔騰不息,古城內數十口尚存的古井也是證明,先民們緊依蒼山綠林,傍泉築宅,與自然融為一體。這個傳統延續至今,他留人建房必先卜地擇泉。

外觀看古民居,青瓦白牆捎帶斗拱飛檐,由四貼柱三間開樓房,方方合圍,呈布局謹嚴的四合院,完全為漢氏土木結構建築,與漢族民居無異。結構上卻顯得低矮小巧別致,特別是樓很低,人不能直立行走。相傳是朝廷有規定,他留民居高不得超過一丈四尺九。這樣,就呈現出一派底樓寬室、撲地相連的景象。藝術上雕樑畫棟富於彩繪朱刻,特別是堂屋門窗、裝飾可與大理白族門窗相媲美。"轉羅"建築,浮雕清湛,繪畫優美。圖案多為龍鳳獅虎、日月星雲、花鳥魚蟲等,栩栩如生。

他留古宅,正房稍高,中間為堂屋,左面一間是炕房。炕房大半被一張"軸嘎"即炕床占據。炕床高約80厘米,用粗實的圓木搭成,床面先鋪一層篾笆,再鋪上草蓆和羊毛氈。床中砌一火塘,老人小孩和"大老爺們"圍著火塘,盤腿打坐,高高在上,邊攪油茶邊烤他留粑粑,邊談笑邊吃喝。兒媳和姑娘們身著傳統的麻布短裙,在炕床旁忙出忙進,燒飯弄菜,侍候家人和客人。炕床下堆放一些雜物。炕床外放置廚櫃、木桶諸般炊具。炕床牆上挖有一小土洞,這是他留人祭祀土著遠祖的神龕,用三個木碗、三枝幹梨樹枝、兩張野鐵殼供奉著祖先,竟日香菸繚繞。

炕床還是長者的寢息之所,夜間鋪開被褥,老人們守著通宵不息的火塘,怡養天年。他留人的炕床與北方居民的炕床截然不同,在南方各民族中可謂是絕無僅有,因此顯得獨特。

偏房中遠離父母房而又靠近大門的一間是"夜各陽"。"夜各陽"他留語意為"草棚",現在一般稱作"青春棚"或是"姑娘棚"。它是他留人為成年女子接待男友談情說愛而特設的一間小房屋,一作寢室,二是愛屋。家中有幾位大姑娘就有幾間青春棚。青春棚可以世代相傳,姑奶奶當年用過的,孫女繼續用。它是全家裝飾最華美的房屋,建房時就會在外牆特意留下一個小洞,專供小伙子們來捅,便於小伙子與屋內的奶娘聯絡"暗號",以知虛實進退。

"夜各陽"八尺見方,單扇門一道木格小窗。小窗是供小伙子們"偵察"情況用的。屋內陳設簡單,一張矮床一口木櫃。矮床上疊放著家中最講究的被褥,木櫃塞滿床布卷。房屋用雉雞毛和時鮮山花布置得花團錦簇,五彩繽紛。屋角掛滿斑斕的傳統短裙和多姿的麻布短衣。芳香撲鼻,瀰漫著少女醉人的青春氣息。床邊挖一小火塘,天色漸暗,她守著忽明忽暗的火光,悠閒地劈著麻,坐在床邊等候著小伙子們的光臨。她要與他們在火塘邊談情,她要與他們睡在床上說愛,她要在他們中尋找她的情郎。

夜幕降臨,小伙子打著火把一一出動,青春棚里頓時熱鬧起來,出的出,進的進,斷斷續續。光顧者越多,姑娘就覺得越自豪,越是出人頭地,美其名曰"飄香"。夜深人靜,姑娘會留下一位小伙子在青春棚中過夜。他倆同床共枕,甜甜蜜蜜對答吟唱"抒嘟"(自編的互相考驗,表達愛慕、求愛的小曲)纏纏綿綿、如膠如漆。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熾熱慾火,似要將青春棚點燃。

經歷一段時間的"抒嘟"選擇,男女雙方一旦戀愛關係確定,昔日熱鬧非凡的青春棚暫時沉寂下來,預示著一次特殊使命的完成。這位男青年風雨無阻每晚必到,一對年輕的戀人就此開始了全新的試婚生活,多數情侶都將告別青春棚,組成新的社會細胞--家庭。歲月流逝,屋是人非,每間青春棚都溢滿了無數神秘的羅曼史。

無情的戰火焚毀了他留古城,打斷了文明發展的進程。現代的他留民居無論在技術上還是藝術上依然今不如昔。由於逃散的原因,現代的他留民居難以恢復成片相連、蔚為壯觀的院落群,掩映於綠野青山間分解成了單家獨戶的四合院。物換星移,滄桑巨變,不幸中萬幸的是他留人依舊保持著淳樸的民風、古老的傳統,煢煢獨立於世。在充滿希望的新世紀裡,青春棚、炕床、底樓式四合院必將成為他留民族文化建設中的新的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