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忠廟大街

雙忠廟大街前身是永豐屯。 後來,“永豐集”的名氣遠遠大於所在地“張官屯”,於是人們就二名融合,稱之為“永豐屯”了。 “永豐屯”地名淡出後,取而代之的就是“雙忠廟大街”,俗稱“雙廟街”。

雙忠廟大街簡稱:雙廟街
◆ ▓
雙忠廟大街前身是永豐屯。位於今紅橋區南部雙忠廟大街一帶,原名張官屯,大約形成於明永樂年間(1404年~1424年)。明代實行兵屯制度,運河兩岸有72屯,其中距天津衛最近的屯,就是坐落在西大灣子一帶的張官屯。天津建衛後,城內逐漸形成五處集市——鼓樓的寶泉集、東門內的仁厚集、南門內的貨泉集、西門內的富有集、北門內的大道集。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長和 居住區的擴大,明弘治六年(1493)在城外增添了五集一市——東門外的通濟集、北門外的豐樂集、北門外西部的恆足集、張官屯的永豐集、娘娘宮前的宮前集,以及西門外的安西市。共有十集一市,每集每旬一次,十個集分日舉行。這樣就產生了一條民諺——“天津衛,天天集,今兒個不齊明兒個齊。”永豐集所在的西大灣子原為運河故道,為南北貿易和漕糧的集散地。後來,“永豐集”的名氣遠遠大於所在地“張官屯”,於是人們就二名融合,稱之為“永豐屯”了。該地呂祖堂早年曾有別名“永豐屯祠”。後因河道改變,西大灣子一帶地勢亦隨之改變,失去了臨河碼頭的優勢之後,永豐屯就成歷史地名漸漸被淡忘了。
“永豐屯”地名淡出後,取而代之的就是“雙忠廟大街”,俗稱“雙廟街”。該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紅橋區南部,呂祖堂北側,東與西灣大街相接,西至閘橋南路和如意庵大街相交處與閣外大街相接,原長520多米長,因街西端有雙忠廟而得名。1995年3月建造芥園道,拆除了雙忠廟大街東段31米、西段320米,現雙廟街只餘170米左右。清乾隆年間《天津縣誌》載:“雙忠廟,明嘉靖2年(1523年)重建,在西門外永豐屯大街”;“在城外西北,祀關岳”。雙忠廟建於明代,是一座合祀歷史上兩位忠臣楷模——關羽、岳飛的寺廟。清道光年間詩人崔旭曾寫竹枝詞詠之:“前朝石廟塑雙忠,漢宋遙遙祭祀同;遺像涼絲生氣在,千秋兩個大英雄!”關岳合祀的祠廟在江南地區很為多見,但在北方地區極為罕見。而今呂祖堂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經歷重修,在芥園道上很明顯的位置上。
雙忠廟的廟址後為紅橋區幼稚園。由“雙廟”派生出不少里巷,如雙廟前街、雙廟街一條、雙廟街二條、雙廟後溝沿、雙廟後橫街、雙廟東胡同、雙廟街三道彎胡同、雙廟後五福里、雙廟後張家胡同、雙廟後金家胡同等。原南頭窯街道辦事處(後更名為芥園街)下屬的居民委員會,就有“雙廟東居委會”和“雙廟西居委會”。
隨著星移斗轉,可列出運河河畔這片地域在地名演變上遺留的軌跡:張官屯→永豐集→永豐屯→雙廟街→芥園道。

雖然雙廟街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它給我們帶來的這一地區的多少代人的繁華,愉快,幸福的生活,而今居住在這條大街的上的人們多選擇紅橋區居住,有的還回遷到這裡的新居,我們在今天的地圖上已經找不到雙廟街這個地方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