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雙廟鄉地處仙居東南括蒼山下,山水神秀、景色迷人。東界臨海市、南鄰朱溪鎮、西接大戰鄉、北連下各鎮,地域面積60.9平方公里,共有9個行政村,總人口12566人。鄉政府駐地公平村,距仙居縣城23公里,縣道管鐵線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雙廟鄉有耕地面積11951畝,山林面積67992畝,森林覆蓋率達77.28%,是典型的半山區農業鄉。2017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5億元,增長7.2%;固定資產投資3.82億元,增長20.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0元,增長9%。雙廟鄉先後被各級授予“中國最美田園”、“國家級生態鄉”、“省級體育強鄉”、“省級森林鄉鎮”、“省級衛生鄉鎮”、“市級文明鄉鎮”、“全市土地執法工作模範鄉鎮”、“市級無違建創建工作先進集體”、“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達標鄉”等榮譽稱號。這裡連續承辦了5屆浙江·仙居油菜花節,正在創建台州市美麗田園綜合體。如今的雙廟,鳥語花香、滿目蔥蘢!在這一片紅色沃土裡,生態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文化繁榮,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曾經的碧瓦朱檐,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而今的百業興旺,煥發出勃勃生機!
歷史沿革
雙廟鄉明代時屬歸仁鄉,清代屬三十四都城,民國時為一瓢鄉。當時雙廟堂有二殿,一個是關公殿,另一個是本境殿,而二殿都建在岩腳,形如“二龍戲水”,人們就稱回龍廟,於道光24年改稱雙廟。1950年12月,將雙廟分成雙廟、上王合併為雙豐公社。1982年地名普查,將雙豐公社改稱為雙廟公社。1984年成立雙廟鄉,屬朱溪區。1992年,為直屬縣,仍稱雙廟鄉。
自然文化資源
(1)土地資源
雙廟鄉鄉域面積 60.92 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積 0.50 畝,灘涂的面積約占全鄉整個平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灘涂資源豐富。
(2)水資源
雙廟鄉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 1376.8 mm。水資源豐沛,全鄉有山塘水庫 17 座,其中小型水庫 2 座,總庫容量 70 萬立方米,建水電站 3 座,發電量 350 萬千瓦/小時。
(3)森林資源
雙廟鄉森林覆蓋率達 82%,屬內陸山地植被類型,大致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木林、經濟果林等5 種類型,其中針葉林面積最大,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針葉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杉木、松木、柳杉等;闊葉樹種主要有苦櫧、木荷、楠樹、香樟等;區內經濟林主要有楊梅、板栗、蜜梨、柑桔、毛竹等;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其次為薯類和豆科類經濟作物。
(4)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白頸長尾雉、雲豹、豹、黑麂等 4 種,國家級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有鴛鴦、鷹、短尾猴、穿山甲等,另外還有很多省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
(5)旅遊資源
雙廟鄉景色宜人,“四面環山、河谷盆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該地豐富的山水旅遊資源;天崗尖、貓魚岩是雙廟鄉的最高峰;紅岩山、雙和尖山高嶺峻,峰巒起伏,適合戶外探險拓展;方岩背景區低山丘陵,適合山水休閒觀光;雙廟溪溪水清澈,沿雙廟溪而下,分別是山區、河谷、平原,山水兼具,風景各異;具有濃郁的原生態自然山水風情,結合現已初具規模的高山特色種植產業及自然山水,衍生農業觀光、農耕體驗、戶外運動和山林養生等相關項目。
雙廟鄉擁有種植和養殖示範區的特色農業景觀,如以觀賞和品嘗為特色農業景觀的楊梅、桃、梨種植園,集休閒和垂釣為一體的淡水魚養殖場,集生產和觀賞功能的糧油種植基地等。
其中雙廟鄉糧油種植基地也是浙江省油菜花節舉辦的主場地,每年的省油菜花節都在這裡舉辦召開,吸引了大量省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成片的油菜花迎風飄搖,與靜默遠山和波瀾雲海構成了一副動靜皆宜的即春美景。同時,雙廟鄉自然風光優美,有青山環繞,一衣帶水的石壁灣景區;有流水潺潺,兩岸景色秀麗的西坑景區;有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翁森公園。
(6)文化資源
(1)手工技藝:雙廟鄉以農業工具和機械製作而聞名,雙廟鄉農業工具是反映雙廟鄉農業高度發展的見證,已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主要有半間床、石窗等。
(2)民俗文化:雙廟鄉民俗文化資源豐富:道、佛文化對雙廟鄉的民俗文化影響巨大,其中寶積寺、護聖寺、雙廟堂較具代表性;雙廟鄉上王村歷史建築有 20 余處,包括秀括蒼民居、上台民居、石子路民居、西園塘民居、廿間頭民居、西園塘古井、王氏宗祠、廿八間民居、下園古井、詩書門第民居、橋頭古井等;翁森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翁森,字秀卿,號一瓢,仙居雙廟下翁人,元代詩壇名宿,隱士。元至元年間,他曾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得崇教里(翁的居所)建安洲書院,以朱熹白鹿洞學規為訓,堅持以儒術教化鄉人,從學者先後達八百多人。元代廢科舉,鄉里人甚少攻讀,學風日下,本縣地處窮僻,文化尤其日衰,經翁先生的力挽,耕讀之風又“彬彬稱盛”,致使仙居教育事業廢而復興,翁森先生著有的《一瓢詩稿》、《四時讀書樂》目前還廣為流傳。翁森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雙廟鄉內還有器樂曲花燈鑼鼓、民間舞蹈打腰鼓、戲曲柳青娘等。
(3)地方特色農畜產品加工:雙廟鄉還保留大量傳統美食加工,比如年糕、麥餅燒制技藝,還有鹹酸飯、做醬油豆、麥蝦、菜頭醬等。其中雙廟鄉九大碗最有名,雙廟逢紅、白喜事,傳統用九大碗。九大碗分別是皮肉、敲肉、羊肉、豬肉、筍乾、炒肉、豬雜、木魚、青菜等,燒菜的主要技術是“精於調味,善能烹飪”,一般都是娘傳女、婆傳媳、代代相傳。
產業發展情況
農業在雙廟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裡氣候溫濕,雨量充沛,主導產業為有機稻米和有機水果。其中,有機稻米的主要種植方式為油菜茬單季稻,西馬村單季稻每畝產量位居仙居縣第二;有機水果全鄉種植面積超過 5000 畝,主要有楊梅、密梨、桃等,初步朝“一村一品”方向發展。同時,土雞和淡水魚等養殖業也蓬勃發展,以革新漁塘為代表的山塘水庫淡水魚養殖業初具規模。
從雙廟鄉農業經營主體調查中得知,該鄉有農業龍頭企業 1 家,主要經營有機農業種植、觀光體驗和休閒度假等業務;農產品交易市場 1 個,以農產品銷售為主要業務;家庭農場 2 個,主營覆盆子、水稻等種植業務;農民專業合作社 8 個,以種植水果為主;重點農業經營大戶 2 個,主要經營水稻、覆盆子的種植生產。
全鄉以第一產業為主,油菜種植面積達2800多畝,提子、櫻桃、水蜜桃、獼猴桃、覆盆子等種植面積達4000多畝。近年來,通過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引進民營企業50強——海亮集團,建成了明康匯生態農業基地和生態度假酒店,帶動全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閒旅遊和文創經濟,農旅文結合的產業模式逐漸形成。
城鎮建設
雙廟鄉咬定打造“翁森故里,花園雙廟”這一目標,按照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繪製的集鎮藍圖,以“一加強三整治”為主線,打通集鎮主脈肌理,融合江南民居元素,注入翁森文化底蘊,整體提升雙廟集鎮韻味。
塑造集鎮肌理。通過深入調研、討論和反覆論證,勾畫了“1+1+2+8”的工作路徑。 “1” 是 一條精品街。按照打造最美特色街區的目標,與浙江大學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通盤考慮海亮大道與原有街區的立面協調,深度融合海亮有機農業項目,打造了一條近800米的浙派民居特色街區,仙居東部最漂亮的精品街區已基本形成。 第二個“1” 是 一條示範路。雙廟集鎮規模小,僅有一條縣道管鐵線穿鎮區而過,結合美麗公路建設,花重金、用重拳,通過集中改造立面、打造特色節點、新建街景公園、建設公共綠地等舉措,把昔日馬路市場整治提升成為一條美麗示範路。 “2”是“天地”序化美化。“天”是開展全域空中“蜘蛛網”整治。投入400多萬元,完成了管鐵線、府東路等主要節點的線路“上改下”總計4.5公里,主次幹道共拔除桿路105根,實施入戶線全域整理。 “地”就是打造集鎮停車系統,充分利用邊角地、兩路兩側違章建築的拆後利用地,新建停車位150個,徹底改變了“停車難”、“停車亂”現象。 “8”是 指 八大節點。與省建科院多次對接,在規劃中突出八大節點的打造,提升雙廟的鄉愁韻味。 一是以“蓮”為主題,打造了占地近30畝的入口休閒公園。 二是拆除了老糧站內“低、小、散”加工點,以翁森最著名的詩“四時讀書樂”為題,新建了占地近6畝的主題公園。 三是全面實施集鎮亮化。投資200多萬元,將管鐵線、海亮大道、翁森街3條主街全部配裝路燈,方便民眾夜晚出行。 四是新建一座農貿市場,結束了雙廟建鄉以來無固定農貿市場的歷史。 五是全力推進立面改造,按照浙派民居風格打造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街區。 六是修復了敬老院廢棄的危房,打造雙廟翁森文化主題館,傳承弘揚“崇學·向善”的優秀文化。 七是依託雙廟美麗鄉村的田園風光,打造最美田園綠道。 八是實施雙廟溪小流域綜合治理,打造濱水景觀帶,形成“水繞城、城傍水”的水鄉景致。
打造潔淨環境 。 地面保潔方面 ,以主次幹道、背街小巷、房前屋後為重點,清理亂堆亂放、散養畜禽和人畜未分離現象。健全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實施服務外包,保潔人員統一著裝,主街道、背街小巷保潔時間分別在12小時和8小時以上。 水體清潔方面 ,按照“五水共治”要求,嚴格落實河長制,鄉域內水域水質潔淨,無亂倒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現象,生活污水全部截污納管,畜禽養殖場全部整治到位。同時,通過省、市級衛生鄉鎮創建,從硬體完善、台賬資料到環境整治進行全面提升,順利通過省市級衛生鄉鎮創建驗收。
整治城鎮秩序。 一是 整治道亂占、攤亂擺。成立市容管理隊,聯合各部門開展綜合執法,對各主次道路進行全天候巡查執法。通過整治使集鎮道路通行能力大大提升,困擾雙廟近三十年的馬路市場問題得以解決,海亮商業街、新農貿市場等投入運營。 二是整治車亂開 。成立交通管理站,會同交警部門全面整治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勸導司機禮讓斑馬線,夜間按規定使用遠光燈。完善交通標誌標線,建成融合“四個平台”全域監控的智慧城管和智慧交通管理系統。 三是 整治房亂建 。成功創建市級“無違建鄉鎮”,全年共拆違7.8萬平方米,整治“赤膊牆”5000多平方米、“藍色屋頂”11處。按照規劃嚴控農民建房立面形態,老舊房屋改造遵循基本統一原則,塑造協調的浙派民居風格。
提升 鄉容 鄉 貌。 一是 加強沿街立面整治 ,注重美觀大方、風格協調,全域整治老式封閉式卷閘門、鐵柵欄、防盜窗,沿街遮陽棚、空調外機和廣告牌。投資200多萬元,整治管鐵線、翁森街門樓牌,形成了與“翁森故里、花園雙廟”相協調的特色門樓,獲得民眾點讚。 二是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築一體化 ,積極向新建農房戶推廣太陽能屋頂分離式技術;對主街道的245個屋頂整體式太陽能熱水器裝置進行統一美化。 三是治理“低、小、散”塊狀行業 ,編制“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專項規劃,對“低小散”問題企業進行逐一登記、掛牌銷號。 四是完善配套設施 ,整鄉推進垃圾分類治理,科學布局垃圾轉運體系,建成垃圾轉運站3座,垃圾箱定點有序擺放,新建和改建公廁4座,全面開展集鎮破損路、低洼路修復。
科教文衛
教育:雙廟鄉中心國小位於明末元初台州著名教育家翁森的故里。現有11個教學班,369名學生,32位教職工。學校以“傳承翁森耕讀文化”為主線,確立“耕讀修身,崇學勤事”為校訓,堅持以“創設適合個性發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開展“新六藝”教育。即讀(一季讀一書)、耕(學一種農技)、畫(畫一塊石頭畫)、玩(玩一項傳統遊戲)、學(學一樣小樂器)、承(傳承一門民間技藝),實施了“一月一節”:二月月播種節、三月風箏節、四月耕讀文化節、五月傳統文化節、九月慈孝節、十月收穫節、十一月體育節、十二月才藝節 。
學校近年來走特色發展之路,素質教育取得豐碩成果,學校被評為台州市地方文化特色學校,連續三年獲縣綜合素質評估優勝獎。先後獲縣先進學校、縣先進集體稱號;2014年縣運動會團體全縣第7名,同類學校第1名;集體舞全縣第4名,同類學校第1名;大合唱全縣一等獎,同類學校第1名,;繪畫書法等單項體藝競賽有30多人次獲獎。
衛生:設有雙廟鄉衛生院。
基本結構
現有黨支部14個,黨員414名,農村黨員366名,外出黨員6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