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0年為四區,1953年設雙井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
1997年,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東北莊、河南村、付夾河、茜圈、東西寨、西西寨、雙東、雙西、雙南、雙北、木南、木西、木東、姬照河、李照河、張照河、後王圈、前王圈、馬鄭圈、永東、永西、野莊、東王村、更化村、前文義、劉深屯、陳圈、董圈、樊圈、北照河、賈圈、後文義32個行政村。
雙井鎮位於魏縣城南15公里處,古稱寒泉鎮。因位於衛河北岸,故又有衛陽之稱。東漢時,鎮內挖有二井相併,水一苦一甜,甜井打水可波及苦水晃動,故改寒泉鎮為雙井鎮。古井久沒於衛河故道中,今存二井位於鎮西南南門遺址處,現已乾枯。清雍正本《魏縣誌》載:“鎮之南門二井乃明嘉靖間鄉人補鑿。”
雙井通泉是明清魏縣八景之一,據康熙本《魏縣誌》載:“雙井通泉,原名‘雙井寒泉’,又名‘雙井靈源。’,後改為‘雙井通泉’。源於雙井鎮南街南端的古雙井,二井相併,僅距五尺余,其下泉水相通,汲之則一甘一鹹,不相混合,其景即為雙井通泉。”
衛河魏縣段歷史上曾是古代大運河的一部分,古稱淇水,東漢為曹操所修之白溝,隋為煬帝所修之永濟渠,宋元稱“御河”,明代因其發源於“衛輝府”(治所在今河南汲縣),終止於天津衛,取首尾兩端“衛”字,故改名衛河。雙井曾是古運河重要渡口和碼頭,自隋唐以來就是貫穿南北交通之要地。據新版《魏縣誌》載:“隋煬帝詔征河北諸郡百萬民工開鑿的永濟渠就是從河南內黃縣西北入魏縣境,在今舊魏縣村北折而向東,經戶村南,雙井北、申橋北、從南北拐出魏縣境,入大名縣東北流。”唐代,雙井鎮為御河魏縣段一貨運集散地,舟來車往,商賈雲集,貿易繁榮。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魏州刺史盧暉疏通御河,並在御河兩岸建房百餘間,儲存江淮運來的貨物,轉而運銷各郡縣。明代衛河南徙,自回隆鎮入魏境,至泊口折而向東,流經牛莊、雙井東、馮擺渡等村,入大名境。據明《正德大名府志》記載“雙井鎮枕衛河西岸,通舟輯之利。”
雙井鎮歷史上又是兵家駐防之要地,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朝庭詔命畿輔府、縣築堡維安,雙井因“據漳、衛之陽,利通舟輯,民物豐阜,甲於諸鎮。”遂修築城堡,名“雙井堡”。雙井堡由魏縣知縣馮惟訥所修,始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九月,訖於二十二年(1543年)正月,歷經一年零四個月。據民國本《大名縣誌·建置志》載:“雙井堡垣高丈有八尺,下厚如之,上厚幾尺,廣袤五百六十三丈。辟前、後、左、右為門,因門為樓,乘墉為堞,除道於垣門之內外,以便巡徼。道外為池,池外為防,復籍鄉勇千有四百,以為捍禦,圪然為漳南巨鎮。”後雙井堡毀於清中期水患,現僅存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魏縣雙井鎮(Shuangjing Zhen)位於魏縣東南部,轄3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雙井西村。魏(縣)張(二莊)公路和雙(井)邊(馬)大(辛莊)公路交會過境,省道314途徑雙井,使雙井到魏縣的時間縮短到10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