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致地星

有卷叢毛狀的菌絲體,混生泥砂(圖17-2)。 中等大小,直徑為(0.4-)0.7~2.5(-3.5)cm。 cm,漸尖,向內彎曲或向外反卷(圖17-3~-5)。

幼小擔子果直到開裂前都生 於地下,近球形、卵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為0.5~2.0(-3.0)cm,高可達2.5~3.5 cm,淡草黃色,被有植物殘體殼,間 有卷叢毛狀的菌絲體,混生泥砂(圖17-2)。剖面上肉質層薄、硬,暗煙色,纖維層肉色,內包被暗肉色,基部正中有一棍棒形 的囊軸。組成殘體殼的絨毛在顯微鏡下為無色、厚壁的較細菌絲(直徑0.3 μm左右)無鎖狀聯合。 成熟子實體 小型,少數 中等大小,直徑為(0.4-)0.7~2.5(-3.5)cm。裂瓣水平展開者,直徑可達6 cm左右,外包被盤直徑0.8~1.2 cm。 外 包被 深囊狀、拱形,開裂至中部或小於一半處,形成(4-)5~8(-10)瓣裂片,裂瓣非吸濕性,寬或狹窄,最寬處可達1.2 cm,漸尖,向內彎曲或向外反卷(圖17-3~-5)。肉質層 薄,菸灰色、沙土色、污棕黃色至污褐色,於裂瓣上呈橫紋狀或不規 則狀開裂收縮,少數在裂瓣基部斷裂;肉質層可長久完整留存,但一些老標本上已大部分脫落僅稀疏地殘留於暴露的纖維層上。 纖維層 柔軟、韌革質,粉白色、草黃色到淺棕色。菌絲體層 明顯具植物殘體殼,殼結構較鬆散,可見稀疏的白色菌絲體,多 數標本的菌絲體層長久完整留存,少數標本的部分脫落或於裂瓣的先端與纖維層分離,露出光滑、污白色的纖維層。 內包被體 球形、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為(0.3-)0.6~1.5 cm,頂部闊圓錐形,無柄和囊托。內包被 沙土色、淺褐色至污褐色,表 面平滑,被有灰褐色茸毛。部分被白粉層,為菌絲和晶狀體。子實口緣 闊圓錐形,細密褶皺狀,顏色同於或深於內包被,其基 部無明顯子實口緣環或有(圖17-1)。 擔孢子 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為4.0~6.0 μm,表面具微疣突,在掃描電鏡下,突起 短小、較密,頂端鈍圓,少數相連(圖版Ⅺ3)。孢絲不分枝,直徑2.0~6.0μm,棕色,壁厚,表面平滑或有殘片,顆粒狀突 起較密。雅致地星顯著的特徵是成熟子實體較小,外包被呈深囊狀、拱形,且菌絲體層明顯具植物殘體殼,內包被體無柄,子實口緣細密褶皺狀,基部無明顯口緣環或有,擔孢子表面具微疣突。Sunhede(1989)曾描述該種“肉質層有時會形成像尖頂地星Geastrumtriplex一樣的杯狀菌領,但易很快脫落……子實口緣具明顯扁平的界限(即口緣環)或不明顯”。研究標本未見杯狀菌領,無口緣環。他還提到該種菌絲體層有時會在地下留有一個菌絲體杯,研究標本未能見到。這個生於林中地上的種,其擔孢子的大小,Sunhede(1989)描述為(4.5-)5.0~6.0(-7.0)μm,而鄧叔群(1963)的描述偏小,僅為3.5~4.0μm,劉波(1984)記述為3.5~4.0(-6.4)μm。據對研究標本的顯微計測該種擔孢子的大小為4.0~4.5(-6.0)μm。摩根地星G.morganii也有囊狀的外包被,內包被體無柄,子實口緣褶皺狀,無明顯口緣環。但其子實體大,擔孢子表面紋飾為柱狀粗疣突。Persoon(1809)描述的GeastrumbadiumPers.,Fries(1829)的GeasterumbilicatumFr.,Vittadini(1842)的GeastrumelegansVittad.,都分別被作為新種加以描述,但Imai(1936)、Palmer(1956)、Michael和Henning(1960)經研究,認為它們是同物異名。Dissing和Lange(1961)、戴芳瀾(1979)、劉波(1984)都認為G.elegans是G.badium的異名,而Demonlin和Marriott(1981)、Sunhede(1989)又把G.badium、G.umbilicatum作為G.elegans的異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