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詖

險詖

險詖,漢語辭彙。 拼音:xiǎn bì 解釋:1.亦作險陂。2.陰險邪僻。 史書中多用形容人品卑劣,陰險狡詐之流。多見於《宋史》,也許是就是因為有宋一代,險詖之徒多如牛毛之故。

詞目

險詖

拼音

xiǎn bì

引證解釋

陰險邪僻

《詩·周南·卷耳序》:“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孔穎達 疏:“險詖者,情實不正、譽惡為善之辭也。”

《荀子·成相》:“讒人罔極,險陂傾側此之疑。” 楊倞 註:“陂與詖同。”

《漢書·劉向傳》:今以陛下明知,誠深思天地之心,跡察兩觀之誅,覽‘否’、‘泰’之卦,觀雨雪之詩,歷周、唐之所進以為法,原秦、魯之所消以為戒,考祥應之福,省災異之禍,以揆當世之變,放遠佞邪之黨,壞散險詖之聚,杜閉群枉之門,廣開眾正之路,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

宋 蘇軾 《送楊奉禮》詩:“時情任險陂,家法故雍容。”

《宋史·李崇矩傳》:有鄭伸者,客崇矩門下僅十年,性險詖無行,崇矩待之漸薄。

《宋史·李浩傳》:儒術可行,而有險詖之徒;下情當盡,而有壅蔽之患;期以氣節,而偷惰者得以苟容;責以實效,而誕慢者得以自售。

清 錢謙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鳳妻武氏加封恭人制》:“惟其體備二《南》之德,無險詖私謁之心,故能詠歌四始之風,有溫柔敦厚之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