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攻吐谷渾之戰

隋與吐谷渾之戰是一場發生在608年—609年間,隋朝攻滅吐谷渾的戰爭。隋軍集中優勢兵力,採用窮追不捨、四面合圍的戰法,數次大敗吐谷渾,將其主力消滅殆盡,消除了吐谷渾對隋朝西北部的威脅。

南北朝時代,吐谷渾本是 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盤踞在河西青海一帶,與柔然突厥等草原驕子相比,自然名聲低調了許多。然而與傳統遊牧民族不同的是,吐谷渾已經進入了半農耕半遊牧經濟方式的階段,這樣的民族比單純的遊牧民族威脅自然大的多,而且它的位置正卡在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帶,對富庶的河西地區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自南北朝以來,吐谷渾時降時叛,中原王朝強盛則歸附,中原王朝內亂則趁火打劫,就象一把鋼釘,扎在中原王朝的肋骨上。因此,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在發動南北統一之前,首先騰出手來解決吐谷渾問題。公元581年,隋以上將軍元諧為元帥,統步騎數馬出青海樂都,西擊吐谷渾,在豐利山之戰中大敗吐谷渾主力軍隊,斬俘數萬。此戰基本解除了吐谷渾對隋朝邊境的威脅,此戰後,隋軍下江南,平陳國,基本完成了國家的南北統一,說平吐谷渾之戰是隋朝統一中國戰爭的前奏,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這對於隋朝與吐谷渾的戰爭來說,僅僅是一個開始。隋朝統一南北後,對吐谷渾的打擊並沒有停止,從隋文帝到隋煬帝,兩代君王持續對吐谷渾發起攻擊,一定要將這個頑強的部族徹底打垮,漫長的戰爭消耗了隋朝的國力,成為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因素。然而代隋而立的唐朝也繼承了隋朝對吐谷渾同樣的政策,在經過數次征討以後,終於由唐將李靖於貞觀年間將吐谷渾徹底擊敗,從此,這個曾經雄踞河西的部族漸漸走向了滅亡,終被吐蕃所滅,完成了一個歷史概念。
西擊吐谷渾之戰,實際上牽動著歷代強盛中原王朝的一個大戰略---西進戰略,如漢朝開西域一樣,歷代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把開闢絲綢之路恢復對西域的主權作為國家和平與發展的大謀略。而吐谷渾正是橫亘在隋唐王朝通向絲綢之路的大釘子,擊敗吐谷渾使隋唐王朝鞏固了自己在河西地區的主權,以此為基礎將華夏文明傳向了西域大地,更使橫穿歐亞的絲綢之路從此暢行無阻,拉開了中華民族又一盛事的序幕,征吐谷渾之戰是華夏文明再次衝出關山阻隔,通向歐亞大陸的第一塊跳板。其意義即使與唐平突厥之戰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