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郊區西部棗園一帶曾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石片、石核等物,證明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祖先在境內生息繁衍。
秦,為太原郡地。西漢,始置上艾縣,為上艾縣地。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廢上艾縣,孝昌年間(525年─527年),恢復建置,改名石艾縣,為石艾縣地。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縣 ,為石艾縣、原仇縣兩縣地。大業二年(606年),原仇縣更名盂縣,為石艾縣、盂縣兩縣地。
唐武德八年(625年),受州移治塞魚(後更名賽魚),即今平潭鄉賽魚村,石艾縣、盂縣同屬受州。貞觀八年(634年),廢受州,石艾縣、盂縣改屬太原府。唐天寶元年(742),石艾縣更名廣陽縣,為廣陽縣、盂縣兩縣地。
五代因之。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以鎮州廣陽寨建平定軍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廣陽縣改名平定縣,為平定縣、盂縣兩縣地。
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軍改為平定州。興定年間(1217年─1222年),盂縣升為盂州。 為平定州、盂州兩州地。
元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縣併入平定州,歸屬依舊。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盂州為縣,為平定州、盂縣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州升為直隸州,盂縣為其屬縣。為平定州地
民國元年(1912年),平定州改為平定縣。民國二十六年10月底,日軍侵占陽泉,並控制各交通要道和城鎮附近地區。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11月, 平定(路北)縣抗日政府成立,12月,平(定)西縣、平(定)東縣抗日政府成立。民國二十七年(1928年)1月,盂縣抗日政府成立。由於日軍的分隔,本區境域以正太鐵路為界,分成路北、路南兩部分。路北的東村、西南舁、牽牛鎮一帶屬盂縣,其餘屬平定(路北)縣,兩縣同屬晉察冀邊區。路南, 小河、泊里一帶屬平(定)東縣,其餘屬平(定)西縣,兩縣同屬晉冀豫邊區。民國三十年(1931年)2月,盂縣東南部的牽牛鎮、東村等92個行政村劃歸平定(路北)縣。民國三十二年1月,壽東縣抗日政府成立,7月改稱盂壽縣 。原屬晉察冀邊區的辛興、舊街鄉正太鐵路以北地區及燕龕鄉屬壽東縣(盂壽縣)。民國三十四年8月,撤銷盂壽縣,上述地區復歸平定(路北)縣。民國三十五年6月, 平(定)東縣、平(定)西縣合併為平定(路南)縣。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5月2日,陽泉解放;4日設陽泉市。7月,本區境內始設二區政府。民國三十七年8月改設二、三、四區政府。民國三十八年1月改設二、三、四、五、六區政府。9月,陽泉市改稱陽泉工礦區,區政府改稱區公所。
1950年2月改設二、三區公所。1952年4月,陽泉市工礦區改稱陽泉市,區公所改稱區政府。1953年4月設二區政府。1956年3月,二區改稱蔭營區。1957年8月,蔭營區、站上區合併為陽泉市郊區。
1958年8月,平定縣、陽泉市郊區合併,仍稱陽泉市郊區。1961年4月,撤銷陽泉市郊區,設市直人民公社。1963年2月,恢復蔭營區。1969年1月,蔭營區改稱陽泉市郊區,至2008年底再未變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郊區位於山西省東部,太行山中段西麓。地處北緯 37°47′~38°05′,東經113°19′~113°43′。東面、南面與平定縣相連,西面與壽陽縣毗鄰,北面與盂縣交界,並且環抱陽泉市城區、礦區。區境東西長約33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全區土地總面積616.89平方公里。
氣候
郊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且冬夏季較長、春秋季偏短。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綿長寒冷。氣溫年差較大,南部較北部溫和。降水較均勻,屬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0.1℃,年均降水540.2毫米,無霜期160天左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郊區境內有無煙煤、鋁礬土、硫鐵礦、粘土、鐵礦石、白雲石、石灰石、石英砂、紫砂陶土等資源,煤礦遍及全區,煤質優良,發熱量大。截至2014年,郊區煤礦保有地質儲量2.6億噸,年產量300萬噸。鋁礬土儲量大、品位高,僅次於世界鋁礬土王國蓋亞那,探明儲量3.4億噸。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陽泉市郊區下轄4鎮4鄉,分別為蔭營鎮、河底鎮、平坦鎮、義井鎮、西南舁鄉、楊家莊鄉、李家莊鄉、舊街鄉。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郊區常住人口23.7萬人,比2011年末增加441人。其中,城鎮人口16.44萬人,鄉村人口7.26萬人。全年全區人口出生率8.02‰,死亡率6.49‰,自然增長率1.53‰,出生人口性別比106.39。
陽泉郊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縣區。有回族、滿族、白族、布依族、黎族、壯族、土家族、瑤族、藏族、苗族、羌族、朝鮮族、蒙古族、仫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
綜述
2012年,郊區地區生產總值716589萬元,比2011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699萬元,增長1.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第二產業增加值451526萬元,增長10.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3%;第三產業增加值241364萬元,增長8.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7%。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郊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1091萬元,比2011年增長34%。其中: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33303萬元,增長254.3%;第二產業投資253537萬元,增長62.2%;第三產業投資274251萬元,增長8.5%。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55366萬元,比2011年增長147.5%。
財政
2012年,郊區財政總收入120160萬元,比2011年增長19.87%。一般預算收入51034萬元,增長25.79%,其中,稅收收入41874萬元,增長24.77%,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總計完成稅收33860萬元,分別增長16.01%、33.61%、11.74%、16.62%、-22.79%和23.6%。
第一產業
種植面積:2012年,郊區農作物種植面積7328公頃,比2011年下降1.6%。其中糧食種植面積6574公頃,下降1.5%。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5710公頃,下降2.1%。
糧食及主要產品產量:2012年,郊區糧食總產量26083噸,比2011年增產18.4%。其中,玉米24665噸,增產22.3%。主要經濟作物中,蔬菜產量56645噸,下降4.6%;水果產量5103噸,增長13.6%。
畜禽及水產品產量:2012年,郊區肉類總產量4209噸,比2011年增長9.3%;牛奶產量4026噸,下降11.8%;禽蛋產量8009噸,下降30.8%;水產品產量6噸,增長20%。
林業生產:2012年,郊區完成造林面積2200公頃,下降32.1%。四旁植樹80萬株,育苗面積400公頃。
農業機械:2012年末,郊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0.3萬千瓦,比2011年末增長3.5%。機械耕地面積5179公頃,比2011年下降0.4%;機械播種面積3834公頃,比2011年下降11.5%。機械收穫面積213公頃,比2011年增長33.1%。全區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7188萬元,同比增長9.8%。
第二產業
工業:截至2012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家。2012年,郊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63223.5萬元,比2011年增長16.1%。全社會原煤產量1010.27萬噸,比2011年增長12.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747.3萬噸,增長13.6%。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3390萬元,比2011年下降5.4%。實現利稅19284萬元,下降79.3%;實現利潤-13705.6萬元;虧損企業17個,虧損企業虧損額44140.5萬元,比2011年淨增加37586.8萬元;應收賬款62132.1萬元,增長6.1%。
建築業:2012年,郊區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8787.4萬元,比2011年增長64.7%;實現利潤總額-850.8萬元;主營業務收入22342.5萬元;營業稅金及附加521.9萬元。
第三產業
消費品零售:2012年,郊區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639.2萬元,比2011年增長15%。
旅遊:2012年,全區各景區接待旅遊者6.6萬人次,下降38.7%;旅遊門票收入219.52萬元,下降24.5%。
金融:2012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3.87億元,比年初增加16.84億元,增長1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1.13億元,增長16.9%。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7.6億元,比年初增加6.52億元,增長10.7%。
保險:2012年,全區保費收入10151.58萬元,比2011年增長4.9%。其中,人壽保險業務保費收入6785.96萬元,下降5.58%;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3365.62萬元,增長30.7%。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536.21萬元,增長11.2%。其中,人壽保險業務給付2057.83萬元,下降3.87%;財產險業務賠款1478.38萬元,增長42.2%。
交通
境內交通便利,為“晉冀通衢”“三晉要衝”,距山西省會太原和河北省會石家莊均為110公里,距首都北京390公里,天津港550公里。石太電氣化鐵路橫穿東西,陽涉、陽盂鐵路貫通南北;太舊高速公路越境而過,207、307國道縱橫交錯;空中交通便捷,距太原、石家莊機場均為100公里。
2012年,郊區公路線路年末里程873.65公里,其中:縣級公路114.14公里,鄉級公路133.23公里,村級公路626.28公里。
截至2012年末,全區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898輛,比2011年末增長18.5%,其中:載貨汽車1881輛,增長19.4%;客車17輛,同比下降3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郊區普通中學招生人數3026人,在校生9427人,畢業生數4521人;職業中學招生人數574人,在校生1534人,畢業生數708人;國小招生人數1766人,在校生11385人,畢業生數2022人;學前教育入園人數1641人,在園幼兒5614人,離園人數2077人。
科技事業
2012年,郊區共申報各級各類以上科技項目49項,其中,省級20項,市級29項。全年共爭取市以上各類計畫扶持資金458萬元。全年專利申請量達243項。2012年,陽泉市授予“陽泉市優秀外聘人才”稱號的共65名,郊區占40名,占全部受表彰人數的61.5%,名列全市第一。
文化事業
2012年,郊區實現全區184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並榮獲全市農家書屋全覆蓋優秀縣區稱號。“三節”文化活動異彩紛呈,“三節”期間全區共組織舉辦文藝匯演48場,組織民間藝術表演73場,以及各類文娛活動,全區參與人數近15萬人,觀眾近40萬人。在2012年陽泉市春節文藝匯演頒獎晚會上,全區有14個節目獲得了市級表彰。其中,獲優秀節目金獎2個,銀獎4 個,銅獎8個。全區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100 %。全區公共圖書館藏書5萬餘冊。《陽泉郊區》發行量為142期。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末,郊區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249個,其中婦幼保健站1個。全區衛生機構共有床位918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床位888張。衛生技術人員858人,其中,醫生417人。全區共有11.95萬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44%。
主要景點
玉泉山關王廟
玉泉山關王廟位於陽泉市郊區蔭營鎮林里村,始建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重修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占在面積7000平方米,廟宇建築位置坐西南朝東北,北側與林里村隔河相望。廟宇分內外兩院,以正殿為主體,由獻殿、過門馬殿、南北配殿、圍插廊、戲台、山門、忠恕牌坊、落箭亭、飲馬亭等,組成了一個較為典型的宋代純木結構建築群體。1996年,玉泉山關王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確定為省德育教育基地,1999年農曆五月十三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12月通過了山西省旅遊局AA級景區的評定驗收,成為郊區第一個AA級旅遊景區。
評梅祖籍小河景區
評梅祖籍小河景區屬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素有“禮儀三部”之稱。小河村西與陽泉市區毗鄰,南距太舊高速公路平定出口8公里,交通便利。2003年,小河村被山西省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景區於2002年9月20日正式開放。主要景點有石評梅紀念館、石家花園、關帝廟、觀音庵四個。石家花園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評梅紀念館為省德育基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