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商店鎮小桑學校

陽信縣商店鎮小桑學校,原名小桑中學,2013年11月,小桑國小合併至小桑中學,改名小桑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 學校位於陽信縣最南邊,商店鎮小桑經貿園區駐地,與惠民縣交界。 學校現在教職工70餘人,學生約1000人。

簡介

陽信縣商店鎮小桑學校,原名小桑中學,2013年11月,小桑國小合併至小桑中學,改名小桑學校。小桑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由原小桑中學和小桑國小合併而成。地處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小桑經貿園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人傑地靈。學校現有2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152人,教職工68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是一所整合優勢資源、頗具發展潛力的學校。

位置

學校位於陽信縣最南邊,商店鎮小桑經貿園區駐地,與惠民縣交界。

發展

辦學條件和變遷

1985年,學校有教學班6個,在校生310人,入學率38%。1987年3月,原小桑鄉政府投資60餘萬元,順利通過省政府的農村校舍改造驗收。1988年,學校施行“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工資績效制”三制改革;鄉政府投資30萬元對中學校舍等教學設施進行擴建。1990年,鄉政府投資20萬元,新建教師宿舍10間,實驗室、儀器室11間,辦公室10間,大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1992年,八里中學併入小桑中學。1994年,鄉政府投資12萬元,征地15畝擴建操場並新建廁所8間。1995年,鄉政府投資72萬元為中學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等功能用房配備所需器材和圖書順利通過省政府“兩基”驗收。1996年,國中開始實施四年制,中學達16年教學班。1997年,鄉黨委政府投資6多萬元加固學校院牆600米。2001年,小桑鄉併入商店鎮,小桑中學更名為商店鎮第二中學。2002年,學校被縣團委評為“青年文明號”。2003年,國中實施三年制。2004年,投資38萬元新建校舍52間。2005年,征地30畝,新建體育場地一處;是年12月,學校被市教育局評為“市規範化學校”。2009年,完成了實驗室儀器更新工程。2012年到2013年投資470餘萬元的教學大樓投入使用;投資10萬餘元,新建取暖鍋爐設施一套;投資12萬完善了各類功能用房、窗簾、校園廣播系統、電子顯示屏和學校文化設施等;投資27萬餘元新建高標準廁所兩幢;投資48萬餘元完成了校園部分硬化、綠化和排水系統;投資75萬餘元的師生餐廳投入使用;投資4萬元全部更新教師辦公桌椅;三輛校車平安運行,300餘個家庭受益。2013年11月在鎮政府和中心校領導的努力下原小桑中心國小順利和小桑中學合併,更名為:陽信縣商店鎮小桑學校。

學校特色

多年來學校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育人民滿意學生、做人民滿意教師、辦人民滿意學校"目標,以人才強校為根本,以規範管理為抓手,以發展創新為動力,以特色發展創品牌,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了科學健康和諧發展。學校平安和諧局面進一步鞏固。未發生一起校園安全責任事故。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教學教研

1985年,成立教務處,教務處負責制定教研計畫和聽評課活動。

1986年,組織教師集中進行教材教法學習,為教師教材教法過關考試打下了良好基礎。1991年,學科教研組成立,完善教科研製度。1992年至1996年,學校教師大練基本功,教師素質明顯提高。1997年,教研處成立,教研工作步入正軌。2000年,開展“雙優”(優質課、優秀教案)評選活動,課堂教學更加規範,教案更有實效性。2001年,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利用公開課、互相聽評課等方式取長補短,中層領導每學期聽課30節以上,教師聽課20節以上。2002年,狠抓教學質量,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全校派出100多人(次)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各種研討會;利用電教手段觀看專家、教授講課和專題講座,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2003年到2006年,教研處以新課程改革為研究重點,教研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2004年,在全縣初三全科競賽中語文獲第三名,英語獲第二名,化學獲第五名。2005年10月,初二獲全縣全科競賽總分第四名。2006年,獲縣田徑運動會團體第五名、陽光體育運動師生越野賽團體第二名。2008年,獲縣班主任綜合素質大賽團體第二名。2009年,獲市少兒門球特色學校稱號。2009年4月,獲縣廣播操比賽二等獎。2007至2010年間,縣課題結題3項,共有200餘篇論文在省市縣獲獎。2011年至2014年學校先後被命名或獲得全國"創新實驗學校""、濱州市"規範化學校"、"少兒門球特色學校"、"優秀交通安全示範學校"、陽信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德育示範學校"、"平安和諧校園"、" 國中教師遠程教育先進學校"、"國中女子排球冠軍"、" 教師基本功比賽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

教師隊伍

1985年,全校共有教師46人(含民辦教師8人),學歷達標率4.6%。9月份教育體制改革,學校實行“雙向選聘”制,辦學單位聘校長,校長聘教師,競爭機制引入教育內部,調動了辦學單位和校長教師的積極性。1993年,為強化教育內部管理, 全面落實“校長負責制”,實行校長、教師雙向選聘制、績效工資制,建立起“多勞多得、優教高酬”的分配製度。1995年,學校進一步完善評估機制,評估成績落後者進行分流,優勝劣汰。1998年,教師分批在縣職業中專進行了電腦培訓。1998年以來,學校把教師綜合素質提高與教師的學歷達標相結合,鼓勵教師參加自考、函授、電大等在職學習,提升學歷層次。至2001年底,通過轉、考、辭等途徑逐步解決了民辦教師問題,同時越來越多的大中專畢業生、本科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2010年,學校有15個教學班,在校生723名,教職工59人,專任教師49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高級教師6人,縣三名工程培養教師2名, 教學能手5人,學科帶頭人2人,縣教壇新星3人、縣課堂教學改革先進個人6人。截止2014年學校中國小25個教學班,在校生1170人,教職工80人,專任教師69人,學歷達標100%,其中高級教師10人,教學能手6人,學科帶頭人3人,國家課題立項1人。

附:中學歷任校長

趙新 1984.9——1987.7

王增友1987.7——1996.7

王玉鵬1996.7——1998.7

牛泉 1998.7——2002.2

張金澤 2002.2——2007.7

齊愛軍 2007.7—— 2013.7

郭樹軍 2013.7——2014.7

楊建軍 201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