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松

陸春松

陸春松,男,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物理委員會委員。曾獲得包括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突出貢獻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的優秀學生論文獎在內的多項獎項。在對霧理化特徵和雲中夾卷過程研究中,陸春鬆通過深入分析霧水化學的特徵、霧的宏微物理結構及生消機制,為建立霧的預警預報系統提供了參考;開發了一個新的積雲中夾卷率的計算方法,為提高夾卷率的計算精度、改進積雲參數化方案打下基礎;揭示了積雲和層積雲中占主導的夾卷混合機制,並提出了參數化方案,提高了氣候模式對雲物理及其輻射效應的模擬能力。2015年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

陸春松,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副教授,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物理委員會委員。2012年6月博士畢業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3年8月至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訪問,研究區域氣候模式RegCM4中的積雲參數化方案。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曾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訪問,研究內容涉及低雲中的夾卷混合過程、夾卷率和霧的生消機制等。主持科研項目1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市廳級項目1項、氣象行業專項子課題1項,同時參與科研項目9項。共發表/錄用論文33篇,其中SCI論文18篇(第一作者11篇,第二作者2篇),權威論文5篇,EI論文3篇。論文被《AtmosChemPhys》、《ClimDyn》、《AtmosEnviron》、《PureApplGeophys》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引用200多次。共參加國內外會議29次,其中17次作口頭報告(7次為大會報告),獲得各類獎項14項,包括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 、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的優秀學生論文獎(OutstandingStudentPaperAward)等。受邀擔任《GeophysResLett》、《JGeophysRes》、《JAtmosSci》、《JAtmosOceanTech》和《AtmosEnviron》的審稿人。

一、主要研究方向

1.雲霧物理過程
2.雲霧中的夾卷混合過程
3.低雲-氣候之間的反饋
4.霧的生消機制
5.霧水化學

二、教育工作經歷

(1)教育背景
2008.9–2012.6,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聯合培養),大氣物理學院大氣物理系,博士,導師:牛生傑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劉延剛研究員(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
2005.9–2008.6,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套用氣象學院大氣物理系,碩士,導師:牛生傑教授。
2001.9–2005.6,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物理系,本科。
(2)工作經歷
2012.7–至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大氣物理系,講師。
2012.9–至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骨幹。
2013.8–2013.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TheoreticalPhysics),訪問學者。
2009.9–2012.8,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NationalLab),環境科學系,研究學者。

三、近年來主要承擔的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41305120)“基於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的積雲夾卷混合過程研究”,2014.1-2016.12。
(2)主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BK20130988)“南京地區積雲中夾卷混合過程的大渦模擬研究”,2013.7-2016.6。
(3)主持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133228120002)“層積雲中的夾卷混合過程及其對雲微物理和光學特性的影響”,2014.1-2016.12。
(4)主持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面上項目(13KJB170014),“夾卷混合過程對南京地區暖積雲中降水形成的影響”,2013.8-2015.12。
(5)主持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GYHY201406007)“全球高解析度模式的對流及其與雲微物理相互作用的參數化方案研發”的子課題,2014.1-2016.12。
(6)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41311140280)“三級分檔霧水化學與霧微結構相關性研究”學術交流,2013.8-2013.10。
(7)主持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開放課題,“氣候模式中層積雲湍流混合蒸發機制的參數化”,2014.1-2015.12。
(8)主持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2013LASW-B06)“積雲混合蒸發機制參數化方案的開發”,2013.10-2015.10。
(9)主持中國氣象局氣溶膠與雲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KDW1201),“積雲中夾卷率與夾卷混合機制之間的關係”,2013.1-2014.12。
(10)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研啟動項目(2012X041),“淺薄積雲中夾卷率對雲微物理結構的影響”,2013.1-2014.12。
(11)主持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KLME1305)“適用於氣候模式的層積雲混合蒸發過程參數化方案的開發”,2014.1-2015.12。
(12)主持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畫(CX09B_226Z),“南京冬季霧理化特性綜合觀測研究”,2009.9-2011.5。
(13)參與江蘇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北極閣基金(BJG201304)“基於WRF及分檔雲模式研究南京夏季強對流降水”,2014.1-2015.12。
(14)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1030962)“我國南方地形雲和氣溶膠相互作用的觀測和理論研究”,2011.1-2014.12。
(15)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275151)“三級分檔霧水化學與霧微結構相關性研究”,2013.1-2016.12。
(16)參與中國氣象局氣溶膠與雲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長三角地區氣溶膠光學特性的觀測與模式研究”,2014.1-2015.12。
(17)參與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GYHY200706026)“長江三角洲霧害監測預警及災情評估研究”,2007.6-2013.9。
(18)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775012)“南京市區郊區霧理化特性及酸化機理的觀測和數值研究”,2008.1-2010.12。
(19)參與江蘇省教育廳高校自然科學重大基礎研究項目(06KJA17021)“霧害形成的物理化學過程及其污染機理的綜合研究”,2007.8-2009.12。

四、代表性學術科研成果

(1)LuC(陸春松)*,NiuS(牛生傑),LiuY(劉延剛),VogelmannA,Empiricalrelationshipbetweenentrainmentrateandmicrophysicsincumulusclouds,GeophysResLett,2013,40,2333-2338(SCI,影響因子3.982).
(2)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NiuS(牛生傑),KruegerS,WagnerT,Exploringparameterizationforturbulententrainment-mixingprocessesinclouds,JGeophysRes,2013,118,185-194(SCI,影響因子3.174).
(3)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NiuS(牛生傑),Entrainmentmixingparameterizationinshallowcumuliandeffectsofsecondarymixingevents,ChineseSciBull,2014(Accepted,SCI,影響因子1.319).
(4)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NiuS(牛生傑),ZhaoL(趙麗娟),YuH(於華英),ChengM(程穆寧),Examinationofmicrophysicalrelationshipsandcorrespondingmicrophysicalprocessesinwarmfogs,ActaMeteorSinica,2013,27,832-848(SCIE,影響因子0.799).
(5)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NiuS(牛生傑),Amethodfordistinguishingandlinkingturbulententrainmentmixingandcollision-coalescenceinstratocumulusclouds,ChineseSciBull,2013,58,545-551(SCI,影響因子1.319).
(6)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YumS,NiuS(牛生傑),EndoS,Anewapproachforestimatingentrainmentrateincumulusclouds,GeophysResLett,2012,39,L04802(SCI,影響因子3.982).
(7)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NiuS(牛生傑),VogelmannA,Lateralentrainmentrateinshallowcumuli:Dependenceondryairsourcesandprobabilitydensityfunctions,GeophysResLett,2012,39,L20812(SCI,影響因子3.982).
(8)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NiuS(牛生傑),VogelmannA,Observedimpactsofverticalvelocityoncloudmicrophysicsandimplicationsforaerosolindirecteffects,GeophysResLett,2012,39,L21808(SCI,影響因子3.982).
(9)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NiuS(牛生傑),Examinationofturbulententrainment-mixingmechanismsusingacombinedapproach,JGeophysRes,2011,116,D20207(SCI,影響因子3.174).
(10)LuC(陸春松)*,NiuS(牛生傑),TangL(湯莉莉),LüJ(呂晶晶),ZhaoL(趙麗娟),ZhuB(朱彬),ChemicalcompositionoffogwaterinNanjingareaofChinaanditsrelatedfogmicrophysics,AtmosRes,2010,97(1-2),47-69(SCI,影響因子2.2).
(11)NiuS(牛生傑)*,LuC(陸春松),LiuY(劉延剛),ZhaoL(趙麗娟),LüJ(呂晶晶),YangJ(楊軍),Analysisofthemicrophysicalstructureofheavyfogusingadropletspectrometer:Acasestudy,AdvAtmosSci,2010,27(6),1259-1275(SCI,影響因子1.338).
(12)NiuS(牛生傑)*,LuC(陸春松),YuH(於華英),ZhaoL(趙麗娟),LüJ(呂晶晶),FogresearchinChina:Anoverview,AdvAtmosSci,2010,27(3),639-661(SCI,影響因子1.338).
(13)LiuY(劉延剛)*,DaumP,LuC(陸春松),Commenton“ClouddropletspectralwidthrelationshiptoCCNspectraandverticalvelocity”byHudsonetal,JGeophysRes,2014(Accepted).
(14)陸春松*,劉延剛,牛生傑,淡積雲中夾卷混合機制的參數化及二次混合的影響,科學通報,2014(錄用).
(15)陸春松*,劉延剛,牛生傑,一個區分和聯繫層積雲中夾卷混合過程與碰並過程的方法,科學通報,2012,57(32),3118.
(16)陸春松*,牛生傑,楊軍,劉新,趙麗娟,南京冬季一次霧過程宏微觀結構的突變特徵及成因分析,大氣科學,2010,34(4),681-690.
(17)陸春松*,牛生傑,岳平,岳治國,項磊,南京冬季霧多發期邊界層結構觀測分析,大氣科學學報,2011,34(1),58-65.
(18)陸春松,牛生傑*,楊軍,王巍巍,南京冬季平流霧的生消機制及邊界層結構觀測分析.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8,31,520-529.
(19)LuC(陸春松)*,NiuS(牛生傑).StudyonmicrophysicalcharacteristicsofwinterfoginNanjingarea,China,Proceedingsof2008InternationalWorkshoponEducationTechnologyandTraining&2008InternationalWorkshop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Shanghai,China,2008,273-276(EI).
(20)LuC(陸春松)*,NiuS(牛生傑).FogandprecipitationchemistryinNanjing,China,Proceeding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PublicHealth,SpecialTrackwithinthe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informaticsandBiomedicalEngineering.Beijing,China,2009,CD-ROM(EI).
(21)NiuS(牛生傑)*,ZhaoL(趙麗娟),LuC(陸春松),YangJ(楊軍),WangJ(王靜),WangW(王巍巍),ObservationalevidencefortheMonin-Obukhovsimilarityunderallstabilityconditions,AdvAtmosSci,2012,29(2),285-294(SCI,影響因子1.338).

五、獲獎情況

(1)陸春松,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北京大學,2013。
(2)陸春松,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江蘇省教育廳,2013。
(3)陸春松,劉延剛,牛生傑,南京市第十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南京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評審委員會,2013。
(4)陸春松,參會獎學金(TravelGrant),第六屆霧、霧水收集和露水國際會議(The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og,FogCollectionandDew)組委會,2013。
(5)陸春松,優秀學生論文獎(OutstandingStudentPaperAward),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GeophysicalUnion),2012。
(6)陸春松,突出貢獻獎(ExceptionalServiceAward),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NationalLab),2012。
(7)陸春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
(8)陸春松,牛生傑,湯莉莉,呂晶晶,趙麗娟,朱彬,《AtmosphericResearch》雜誌高引用率論文獎,《AtmosphericResearch》編輯部,2012。
(9)陸春松,學生海報獎(StudentPosterAward),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U.S.DepartmentofEnergy,OfficeofScience),2011。
(10)陸春松,參會獎學金(TravelGrant),戈登研究會議(GordonResearchConferences)及戈登研究報告會(GordonResearchSeminars)組委會,2011。
(11)陸春松,參會獎學金(TravelFellowship),2011國際化學年平流層臭氧及氣候變化研討會(2011IYCSymposiumonStratosphericOzoneandClimateChange)組委會,2011。
(12)陸春松,“維艾思獎學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
(13)陸春松,“章基嘉獎學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14)2015年7月,2015年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HoltonJuniorScientistAward)評選結果揭曉,陸春松憑藉在雲霧宏微觀物理方面的突出成績成為本年度唯一的獲獎者,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獲得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