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紀念館[安徽歙縣]

陶行知紀念館[安徽歙縣]

陶行知於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黃潭源村,是當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為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歙縣、江蘇南京、上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經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

安徽歙縣

安徽陶行知紀念館坐落在安徽省歙縣徽州古城中和街,東眺問政山,南瞰長慶塔,西鄰許國石坊,北附崇一學堂(陶行知少年就讀處)。紀念館建成於1984年,由瞻仰廳、放像廳、書畫廳和5個大展廳組成。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徽派建築粉牆黛瓦、高脊飛檐式設計。紀念館設東西兩側大門,東西兩大門的館名分別由胡耀邦、胡厥文題寫。1996年,陶行知紀念館被國家教委等6個部委命名為“百個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紀念館

簡介

黃山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黃山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紀念館由新館和舊館兩部分組成,舊館為崇一學堂,為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內陳有陶行知遺物和著名遺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瞻仰廳

館藏文物 館藏文物

一進大門,宏偉典雅,風格獨特的瞻仰廳展現在你的眼前。迎面大屏風上是陶行知親筆題寫的“愛滿天下”四個大字。屏風背面是江澤民同志的題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廳堂上枋是宋慶齡親筆題寫的“萬世師表”匾 額,正面為毛澤東題寫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大字,瀟灑飄逸,剛勁有力,是一代領袖毛澤東同志對陶行知先生的譽稱。正中翠柏蒼松掩映著陶行知的半身像。前面兩根獻柱上鐫刻的是郭沫若手書的陶行知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兩邊書屏雕刻著陶行知的名言。

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廳堂中央,展現了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大形象。他氣質超凡,和光滿面;他博愛存心,立德建業;他傾情教育,手不釋卷;他為國為民,勇往直前。漢白玉的質地,象徵著他潔白無瑕的高尚人格。形如磐石的像座,標誌著他不懼不屈的堅強性格。青松翠柏,隱示著其言、其德、其業萬古長青。

放像廳

繞過廳堂拾級而上是放映廳,在這裡為觀眾播放陶行知生平事跡錄像。

展覽廳

黃山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黃山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向北穿過側門就進入展覽廳了。全館共分五個展廳。第一個展廳在樓下,二、三展廳在樓上。三個展廳分7個時期展示陶行知光輝的一生:出生於農村清寒家庭;留美歸來後站在五四運動前列;任《新教育》雜誌主編和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推進平民教育;最早注意鄉村教育;創立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小先生制”和以教育改善人民生活為核心的教育理論,成為新教育運動的旗手;積極支持新安國小組成“新安旅行團”走遍全國進行抗日教育的宣傳;積極投人反內戰反飢餓爭民主的運動。

還有一個特殊展廳,那就是第四展廳,是陶行知在崇一學堂讀書時的宿舍。當年陶行知就是在那間宿舍的牆壁上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的豪言壯語,這個展廳保持著當年的風貌。

第五展廳為書畫廳,陳設了陶行知的大量書籍、文稿和書畫作品等。

開館典禮

黃山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黃山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為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省委、省政府於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鄉他少年就讀的──崇一學堂舊址,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於1984年開館。陶行知的學生--原安徽省委書記、中國文化部顧問劉季平、原安徽省省長王郁昭剪了彩。原省委書記李世龍、張愷帆、省政府副省長魏心一和全國知名教育家杭葦、呂型偉、段力佩,陶行知親屬吳樹琴、陶曉光、陶誠等參加了開館典禮。日本專修大學教授、陶研專家齋藤秋男先生前來祝賀,說安徽省陶行知紀念館開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江蘇南京曉莊

簡介

南京曉莊陶行知紀念館 南京曉莊陶行知紀念館

在南京北郊曉莊有座不高的山,稱作勞山,行知園即坐落在勞山腳下。行知園所在地為陶行知所創辦的曉莊師範舊址。該園是為了紀念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愛國學者陶行知而修建的。園內主要景點有陶行知紀念館、陶行知墓、曉莊烈士紀念碑以及行知亭、英烈亭、成人紀念林等。

陶行知紀念館是行知園中最主要的建築,位於中央門外曉莊村吉祥庵20號。這裡是紀念性博物館,常年舉辦陶行知生平事跡展覽,屬曉莊師範學校管理。陶行知紀念館始建於1951年曉莊師範復校時,附設於曉莊師範校園內,館內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遺著和遺物。1980年3月,該館經整理後重新開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遺物、遺著200多件。1985年,紀念館展覽室擴建,陳列面積400多平方米,充實了展品內容,展出照片429幅,實物319件。為了進一步弘揚行知精神,繼承並發揚行知教育思想,1993年,紀念館從校內遷出,在勞山腳下建造了新館,新館占地面積達800平方米。屋頂為水泥澆制,仿茅草頂,顯得古樸端莊。門樓高達25米,大門上方掛有張勁夫題寫的“犁宮”和陸定一題寫的“陶行知紀館”兩塊銅匾。門廳內有一尊陶行知全身銅像,背景是毛澤東題寫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個金色大字。館內有兩個展廳,展出內容分為八個部分:青少年時期,提倡教育改造時期,鄉村教育時期,普及教育時期,國難教育到戰時教育時期,全面教育時期,民主教育時期,紀念陶行知、學習陶行知。展廳共展出了近400幅珍貴圖片,200多件陶行知的遺著、遺物、遺稿等,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陶行知偉大而光輝的一生。

陶行知墓

陶行知墓 陶行知墓

陶墓建於1946年12月,面朝東南,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高2米,上刻沈鈞儒題字——“陶行知先生之墓”。牌坊高5米,寬4米,坊額刻有陶行知手跡:“愛滿天下”;坊柱聯語為郭沫若書寫的陶行知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1982年陶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紀念陶行知,學習和發揚陶行知的愛國主義精神,1993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建行知園,對陶行知墓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與綠化,栽種數千株樹木花卉,鋪設2000餘平方米大草坪,並且在陶墓東北側建成一座新的陶行知紀念館。1994年9月12日,行知園建成開放。園大門南側的大理石壁上鐫刻著由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的“行知園”三個大字,園大門北側的大理石壁上鐫刻著陶行知手書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12個大字。1997年,行知園二期工程開工,重建了一座7米高的曉莊革命烈士紀念碑,整修了池塘,還在墓道及陶館前的廣場上鋪設了地磚。

上海

簡介

上海陶行知紀念館 上海陶行知紀念館

1986年10月18日,在陶行知先生當年創辦山海工學團的舊址上建成先生紀念館,由胡耀邦同志題寫館名。2002年遷入寶山大場南部真華路大華地區的行知公園內,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由一組具有徽州民居特點和蘇州園林特色的建築組成。展廳面積約600平方米,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生前各個不同時期的經歷,其中遺著、遺物、圖片約300多件,較為完整全面地反映了陶行知先生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光輝一生。展廳採用聲光電等多種科學技術,增添了陳列展覽的觀賞性與參與性,是進行入團(隊)宣誓儀式等集體活動的場地,也是播放專題錄像、舉行各類專題學術報告會的多功能廳。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描述

上海陶行知紀念館 上海陶行知紀念館

陶紀念館建址於行知公園的西南端,一個不太大的庭園,風景優美宜人,四周有青翠茂密的竹林環抱。開門迎面見到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漢白玉立像,雕像後的牆面上鐫刻著先生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庭園中間是一個碧波蕩漾的水池,園內建築或築於池上,或建於池畔,左首是高大宏敞的行知堂,右首是展覽廳。園內多為粉牆黛瓦的二層樓房,並有曲折的迴廊連線,既有徽州民居的古樸風貌,又有蘇州園林玲瓏嫵媚的韻致。

展覽廳里大量的圖片、遺著、實物以及聲、光、電多種現代展示手段使人目不暇接。展覽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為主線,通過不同時期的經歷,生動展現出這位人民教育家的崇高人格和光輝一生。

重慶合川

概況

陶行知紀念館[安徽歙縣] 陶行知紀念館[安徽歙縣]

陶行知紀念館坐落在重慶市合川區古聖寺內,古聖寺原名虎聲寺,建於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 寺廟時,因掘得明隆慶年間"洪鐘"、"殘碣",更名古聖寺。清鹹豐元年(1851年)再建。寺坐北向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大山門、牛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善堂等,兩邊分設配殿及廂雜房十餘間,呈復四合院布局,總占地3375平方米。寺內建築雕樑畫棟,屋頂飛檐起脊,雕工精美,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歷史

1939年7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決心從教育入手,挽救國家危亡,在此創辦育才學校。陶行知親任校長,設自然、社會、文學、繪畫、音樂、戲劇、舞蹈等7組,並聘請當時著名的專家學者,如翦伯贊、賀綠汀、郭沫若等到校任課,夏衍、田漢、陽翰笙、劉白羽、沙汀等名家先後到校講演或作專題講座。

重慶合川陶行知紀念館 重慶合川陶行知紀念館

1940年9月22日,周恩來、鄧穎超來到古聖寺看望育才學校師生並題詞。周恩來的題詞是:"一代勝一代";鄧穎超的題詞是:"未來是屬於孩子們的"。同時還捐贈學校400銀元。學校學生以淪陷區難童為主,教育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大膽實施"生活教育",民主教學、生產生活勞動、勤工儉學溶為一體,使學生在"生活教育"中出真知、長才幹,為黨培養了大量人才,為抗日救國輸送了大批骨幹力量。

1945年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此開辦農村青年幹部見習班,1946年遷至紅岩村。原寺牛王、觀音殿為育才學校教室和讀報室,兩側為辦公室;大雄殿正中為禮堂,兩側為教室;余房為師生宿舍,鄧穎超參觀育才學校時曾在西廂房內留宿。陶行知住在距古聖寺右側約200米遠的"逸少齋"里。"逸少齋"是茅草房,約150平方米,是校長辦公室兼會客室,周恩來、馮玉祥到育才學校參觀時曾留宿這裡。

現狀

如今,這裡風光秀麗,水陸交通便利,校址基本如舊,經過恢復、維修,成為陶行知先生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育才學校是西南師範大學行知學院實驗學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中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每年有數萬名青少年及遊客來此參觀、考察、學習。 古聖寺位於合川草街鎮古聖村鳳凰山的古聖寺是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草街古聖寺育才學校舊址,距合川市區30公里,瀕臨嘉陵江,是縉雲山--釣魚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的嘉陵江小三峽片區內五大景區之一,為合川市和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直轄後成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於1891年出生在歙縣黃潭源村,是當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

陶行知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早年留學美國,師從杜威。回國後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先後創辦了曉莊師範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等學校。他認為當時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的茅屋禮堂,取名叫“犁宮”,兩邊對聯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另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他身體力行,自己著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勞動、教學,這在當時,對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著名學者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多萬字)。

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隨著時代的演變而不斷進步。他原名陶文浚,後來由於贊成“行知合一”的學說,改名陶知行;在實踐中,他又覺得行應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一二·九”運動後,在黨的幫助和影響下,他積極參加抗日民主活動,認識到教育應該為民族、民主革命服務,先後創辦了育才學校和和社會大學,培養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鵬、張勁夫等都是他的學生。周恩來同志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說他是“一個毫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陶行知一生艱苦樸素,為民眾鞠躬盡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兩句話,更他一生的光輝寫照。他在55歲時,終因操勞過度,不幸去世。毛澤東同志稱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題詞稱他為“萬世師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黨內外、國內外進步人士的普遍敬仰。

參觀陶行知紀念館照片 參觀陶行知紀念館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