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俠

陶海霞,女,1976年6月出生,江蘇泗絹集團有限公司後紡車間擋車女工。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陶海俠積極配合企業生產技術部門進行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革新工作。在集團1999年研製300支特高支絹絲新產品過程中,針對這一新產品接頭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的特點,她在接每一根頭時都能認真仔細地接,防止白頭落下造成疵點;平時還勤擦皮輥,防止皮輥毛羽落下造成疵點。對生產試驗中發現的有關技術問題,陶海俠都及時地記錄下來,並提出改進意見。企業300支特高支絹絲的研製成功,填補了一項國內絹紡行業的科技空白,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高支別的絹絲,為企業經濟發展增添了後勁。陶海俠先後獲得“三八紅旗手”、“廠勞模”、“淮陰市操作能手”等榮譽稱號,2000年被授予“全國紡織工業系統勞動模範”,2005年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特寫

陶海霞沒有在成績面前停步不前,姐妹們的讚譽更激勵她奮力拚搏,勇爭一流。她下決心要更上一層樓,把接頭的技術練得更快、更準。按常規,55秒接好10個線頭,即達到絹紡精紡操作規程要求,她不滿足於此,要快,54秒、53秒,還要快,52秒……,直到50秒即接好10個線頭,創造了精紡接頭的最快記錄。1990年9月,原淮陰市舉辦紡織行業操作表演賽,陶海俠被廠里推薦現場操作表演。當時參加操作表演的都是從全市各企業操作能手中篩選出來的佼佼者,她們大多在精紡工段上幹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而陶海俠當時的工齡還不到三年,年紀最輕,心裡很是忐忑不安。但當她站在精紡機前時,以往的沉著、自信又重新回到她的身上,她從容地做好操作前的準備工作,進入實際操作表演時,抽、扣、捻、挪,動作之快令人眼花繚亂。巡迴時做到“三快一定”、“三看不三漏”,當人們還未看清機上細紗是否有斷頭時,陶海俠已經敏捷地接好頭、插好管,步履輕盈地飄到機台另一端。陶海霞精湛的操作表演贏得了專家、同行的一致讚譽與好評,被與會人員一致推薦為“操作能手”,取得了操作第一名,榮獲“市操作能手”的稱號,為泗陽絹紡廠爭了光。

陶海霞把自己的擋車技術傳授給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人,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好徒弟。在帶教徒弟工作中,她既傳授操作技術,又進行思想教育。有的女工剛學精紡時覺得很苦很累,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計想脫離精紡。她知道後,耐心地跟她們談心,和她們講理想、講信念、講述自己剛進廠的經歷,並手把手地傳授技術,一遍一遍,不厭其煩。有的徒弟產生怕苦畏難情緒,她熱心引導,並以自己學徒時苦練扒綿技術手指都脫了一層皮的例子啟發她們。現在陶海俠帶出的14名徒弟均成為車間生產技術骨幹,她們每年產量都超產0?7個百分點,每人一年多生產一等品絹絲近100公斤,按不變價計算,超產達1萬多元。

陶海霞嚴格遵守廠規廠紀,出滿勤、乾滿點。1998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正下著傾盆大雨,她發高燒達39度,愛人對她說:“你就在家休息吧,我去給你請個病假。”可當她想到車間最近因雨水不斷,生病職工較多,車子開不齊將影響210支絹絲的按期交貨時,便毅然穿上雨衣,冒雨趕到廠里上班,第二天下了夜班後才到醫院掛吊針,夜裡又堅持上班。由於長期上運轉班,又常常帶病堅持工作,陶海霞患上了低血糖病,但她仍像往常一樣按時上下班,並保質保量地完成生產任務。陶海俠還堅持早上班、遲下班,義務完成班組任務、幫助同志完成工作任務、義務教練學員時間達3000多小時,相當於多幹了一年的額外工作。10多年來,陶海霞通過運用尋頭快、接頭穩、引紗短、插管準的操作技術,勤跑巡迴、勤觀察,使所生產的絹絲一等品率始終保持在99?9%以上,成為全廠質量標兵。同時,她還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努力減少產品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她在生產中回綿消耗率每年都在1%以下,不但是全廠最低消耗,在全國絹紡行業中也居先進,每年可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逾萬元,加之超產和次品近乎為零的高質量,每年為企業創額外經濟效益近5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