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陶塤藝術
編號: 5—2—10
名錄類別: 民間音樂
申報地區: 保定市
名錄簡介
陶塤是一種古代樂器,源於新石器時期。它是由陶土燒制而成的。據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枚陶塤是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這枚塤通體只有一個吹奏孔,沒有指孔,距今大約7000多年。到商代時期,陶塤發展至六個孔。自商到清末的3000多年間,一直沿用這種通體六孔陶塤,雖然這期間,也出現了七孔、八孔陶塤,但不做雅樂之用,並非主流。商朝以前,陶塤在祭祀中是唯一用以表現旋律的樂器。周代將樂器按質地分為“八音”,陶塤獨占“八音”之“土”。
陶塤的吹奏,是以氣為主,輔以唇、舌、指等技巧,兼以口風變化而實現。其演奏風格怡然自得,變化莫測。塤聲中注入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塤唱篪和”的哲學理念。正是由於陶塤在藝術領域中的獨特魅力和深刻的人文思想以及其重要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才有了陶塤藝術數千年的傳承。
陶塤獨特的材質及其獨特的發聲方法,造就了陶塤非同尋常的藝術感染力。其發音是由動靜兩個氣團,在陶塤的吹口處相互作用而產生。時而低廻、蒼勁、時而幽深的塤聲給人一種沉穩、堅毅、穿越歷史的感覺。古人認為,陶塤獨特的音調可以溝通天地神明。故遠古時期將其做為神聖的法器。
晚清時期的《棠湖塤譜》是歷史上唯一的一部寫關於塤的學術性、綜合性的專著。此書詳細介紹了陶塤的形制結構、演奏技法和製作方法等,並收錄了7首塤曲曲譜。此作者是河北吳潯源,他是音樂家、史學家、金石篆刻家及考古學家。他在保定襄修《畿輔通志》時,就博覽《大清會典》等陶塤古籍文獻,並結合考證古塤實物,完成了《棠湖塤譜》的創作。這對後世陶塤的發展與延傳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陶塤藝術源於遠古,其隋代《清苑縣誌》、雍正《畿輔通志·保定郡學樂器記》均有關於塤的使用記載,明代《弘治保定郡志》也記錄保定常有古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