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鑄[陳鑄]

陳鑄[陳鑄]

陳鑄,1976年出生於福建福州 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12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工作室,師從中國材料表現專業權威-張元教授。現為福建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秘書長、福建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福建省青年聯合會委員、專業畫家。

基本信息

代表作品

陳鑄油畫作品 陳鑄油畫作品

2012 《歲月.傳承》 中韓藝術交流展——韓國首爾/廈門集美

2012 《那一場雪》 第二屆福建省青年美術家提名展台灣精品展 ——台灣台北

2012 《氣韻.墨境》 第二屆福建省青年美術家提名展 ——福建廈門

2011 《意象.三坊七巷》 福建省海峽兩岸名家邀請展——廈門大堂藝術空間

2011 《流年.光陰》NO2 “並行.突圍”福建省首屆藝術家群落展——集美大學城藝術區

2011 《流年.光陰》NO5 福建省首屆青年美術家提名展——福建福州

2011 《古韻沉香》 福建省直機關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作品展——福建福州

1999 《閩南三月》 中國青年美展優秀獎——中國北京

1995 《響午小憩》 福建省首屆書畫節金獎——福建福州

陳鑄油畫印象

媒體報導油畫畫家陳鑄 媒體報導油畫畫家陳鑄

都說文如其人,其實,畫亦如其人。

初見陳鑄筆下的“歲月·傳承”系列作品,醒目的色彩、繁雜然而排列得井井有條的物什、細碎卻飽含溫情的生活細節,讓人一望而知:作品定然出自一位內心晴朗且不乏生活情趣的畫家之手。

而畫面上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不同形制的青花瓷器、線書、鑲藍布邊的蒲扇、紫砂壺、小香爐……它們肆無忌憚地占據了整個畫面、每個角落。奇怪的是,此番堆砌非但不會令人生厭,反而散發出一股獨特的古韻迷香,讓人不禁駐足觀望。觀者的視覺愉快定然是實在而強烈的,否則如何解釋緊隨而來的衝動——湊得更近一些,以使目光能夠一一把玩畫面上的大小物件。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衝動,我想,並非僅僅緣於畫面上優雅的中國元素的集結所帶來的奇特的視覺效果,而是觀者從作品中,真切感受到了畫家真誠描繪所傳遞出來的愉快體驗。

這些靜物並非只是靜態的擺設。畫面上每一件細微的事物,都散發著醇厚的、鮮活的人情味,畫家在賦予它們線條、色彩的同時,也賦予它們生命的靈動。以至於,你似乎在一片寂靜中聽到花開的聲音,聽到碧綠的葉、鮮嫩的果、沏好的茶、打開的書,發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你甚至依稀聽聞主人漸近的輕快的腳步聲。畫面上的每個細節,都充滿了敘述性,甚至生髮出可以解讀的故事,觀者不知不覺地被帶入畫家一手杜撰出來的時空。

所有的這些中國元素,是畫家處心積慮羅致入畫的嗎?陳鑄說,其實在創作的過程中,這些形象是自然而然地流於筆端、呈現在畫面上的,完全不必預謀。它們早已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俯拾即是。從這個角度看,“歲月·傳承”系列,藉由明麗而富有層次的色彩,輕快而自由的筆觸,以及不厭其煩的細節描述,畫家暗示的其實是自己的雅趣,是享受生活的輕鬆愉快,並由此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的感染力在於,畫內畫外——畫家、隱形的畫中人、觀者,一同高興地分享著畫家的中國文化私人教養,以及中國式閒情逸緻。

除了這組作品,“歲月·傳承”系列的其他作品,亦以凸顯濃郁的中國味道的靜物畫為主。畫的主題很小,但畫家通過對構圖的細緻分析,對畫中物體的微妙平衡,局部強調油畫肌理,同時融入中國畫及水彩、水粉的技巧,準確細膩地表達出了中國獨有的書香氣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陳鑄的藝術追求:中西融合,東西匯流。

“歲月·傳承”的魅力,不在它的線條美、色彩美或者濃烈的中國符號之美,而在於畫面上的瑣物會合起來,賦予觀眾的一種純粹精神的印象,一種濃烈的中國式意境。觀者似乎被一種不可思議的情緒抓住了,而忽略了它所包含的新奇的構圖與中西畫融會貫通的個性表現。其實,這種不可言喻、難以傳達的情緒,便是畫家的熱情、繪畫表現方式及其所傳達的性情和背後的文化積澱,共同作用的產物。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畫家與眾不同的格調,並逐漸成為“陳鑄製造”的繪畫符號。

“印象”是陳鑄的另一個油畫系列,畫家對歲月·——這一代表著“福州式優雅”的建築群的迷戀躍然畫上。

當下的坊巷,記憶中的坊巷,史書里的坊巷,抑或真實存在與畫家想像派生出來的坊巷,都成為“印象·三坊七巷”描述的對象。“印象”,既是畫家在觀察三坊七巷時所取得的第一視覺影像,也是他之於坊巷的種種不可言狀的情愫的自然流露。

在這組構圖明白單純的作品中,陳鑄最關心的是色彩的“總體印象”。作品色彩和諧,富於韻律,似乎抽離一種色彩,整個和諧便將瞬間解體。畫家敏銳的色感可見一斑。

陳鑄企圖抓住瀰漫在坊巷間的空氣特質——寧靜、清澈又有幾分神秘。他做到了。純色的並列,略顯破碎的筆觸,畫家顯然承繼了印象派的流風餘韻,他已經不是在畫三坊七巷,而是畫某個時辰、某個瞬間坊巷給他的印象。無論是《安民巷》、《塔巷》,還是《郎官巷》,那種捕獲一景、一地於一瞥之中的感覺,在畫面上十分強烈。觀者看到的不僅只景物本身,更是一段在一剎那中被凝固起來的時間。

而那種轉瞬即逝的感覺,又何嘗不是畫家對今日坊巷面目全非、優雅不再的痛惜,以及對古老坊巷的追憶和留戀?

而在《印象·安泰橋》這副作品中,畫家畫鋒一轉,在構圖作畫、空間表現、畫面處理方面,融入中國畫潑墨的技法。水分流動的自然效果,讓筆觸表現出一種氣韻生動的寫意趣味。它的魅力在於其所涵蘊的詩意上。畫家所欲喚引我們的,是在晨光熹微、街巷轉醒的境地中,青瓦白牆間流轉著的一種不可捉摸的情緒。其實景物本身不過如此,只是畫家的想像力,才把它變成了一個心靈意境的組成部分。

西方繪畫的強烈色彩,中西合璧的個性表現,濃郁的中國式書香氣韻,在一眾畫作中,觀者不難一眼辨出陳鑄的畫作。經年沉澱,年輕的畫家已經逐漸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陳鑄式”,不僅成為畫家的個人符號,特立於今日的中國油畫藝術領域,亦不失為一張別致的、演繹中華古韻的中國名片。

閩縣陳鑄

[清]字陶軒,(今福州)人,居螺洲。山水[、花鳥、人物無不精能,尤擅白描,學李公麟。怡山長慶寺有關羽像,幅不盈尺,而鬢眉冠帶,工細絕倫,相傳]出其手筆。《福建畫人傳》

台州陳鑄

陳鑄,字伯冶。台州臨海人。

陳舉善之子。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歷官大理寺主簿、司農寺丞。嘉泰四年(1204年),知汀州。開禧元年十月十一日,以歲旱圖獻瑞禾,詔降一官。提舉福建路常平茶事,真除工部郎中,終官朝散大夫。

四川陳鑄

[清]字鐵蓀,四川瀘縣人。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舉人。充會典館謄錄,議敘知縣補用。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後歸里。居常好學,富著述,尤工詩,書畫俱入能品。著樂素齋詩文集。《益州書畫錄》

江蘇濱海陳鑄烈士

陳鑄[陳鑄] 陳鑄[陳鑄]

陳鑄(1923一1944),江蘇建湖具岡東鄉陳灶鍋人,10歲進上岡國小讀書,後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遂成孤兒,依靠親友接濟,讀完上岡中學。

學習及入伍經歷

陳鑄,一九二三年出生,是建湖縣岡東鄉陳灶鍋人。他十歲進上岡國小讀書,後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遂成了孤兒。依靠親友的接濟,陳鑄在上岡中學堅持讀書。在中學,他在學校地下黨組織的幫助教育下,積極參加黨的地下活動。為了復仇,為了家鄉的解放,他和陳碧天等幾個青年毅然出走,去尋找抗日的隊伍。在阜寧縣停翅港找到了新四軍後,便參加了革命。同年九月,黨組織送他到鹽阜地區聯立第一中學深造,在那裡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九四二年春,陳鑄參加了由鹽阜聯中、新安旅行團、華東青年訓練班三個單位組成的鹽阜區青年工作隊,委以阜東縣七區(獐溝,即現在的濱海縣獐溝、陳鑄、正紅三鄉)青教會副主任職務,分配在皋灘鄉(現皋灘村、陳鑄村、濱阜村、蟠水村和上舊村一帶)搞民運工作。

在中學,陳鑄在學校地下黨組織的幫助教育下,積極參加黨的地下活動。民國30年(1941)7月,日本侵略軍占領上岡一帶,到處燒殺搶掠。陳鑄目睹家鄉的淪陷,日軍的暴行,為了復仇,為了家鄉的解放,他和本村幾個青年毅然出走,去尋找抗日隊伍。在阜寧縣停翅港找到新四軍後便參加革命。同年9月,黨組織送他到鹽阜地區第一聯立中學深造,在那裡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春,陳鑄參加由一聯中、新安旅行團、華東青年訓練班3個單位組成的鹽阜區青年工作隊,接著委以阜東縣獐溝區青救會副主任職務,分配在皋灘鄉搞民運工作。

一到皋灘鄉,陳鑄就在貧苦農民家住下來,睡的是地鋪,和貧苦農民一起吃兩頓。天冷了還穿著單衣。他走村串戶,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奮起抗日救亡。由於工作細緻認真,加上平易近人,皋灘民眾稱他為信得過的人。

陳鑄和地方幹部一起,帶領積極分子把減租減息搞得熱火朝天。鄉里成立了農救會、青救會,組成模範班,很快建成一支擁有12支槍、20多門土大炮、50多把大刀的武裝隊伍。

抗日事跡

民國32年(1943),日軍對鹽阜區進行大規模“掃蕩”.射陽河裡,日軍汽艇經常出沒。陳鑄多次帶領模範班去伏擊敵人,一天下午,為阻止日軍擾害獐溝一帶,帶著200多人,鋸倒樹木打樁,挖泥打壩,幾個小時就把舊河和九灶港兩條河道塞得死死的,使日軍汽艇無法通行。

民國33年(1944)3月16日,日偽軍60多人到皋灘鄉一帶“掃蕩”,遭獐溝區地方武裝伏擊後,從上舊河逃竄到九灶港兩岸,這時區鄉地方武裝刀多人兵分兩路奮起追擊。一路由模範班指導員皋學仁帶領,一路由陳鑄帶領從正面堵擊。激戰中,陳鑄的左腿不幸中彈,他拖著負傷的腿走了300多米,終因流血過多而倒下了。同志們把他扶上擔架護送到八巨闊港醫院,雖經過治療,腿不斷在腫大,醫院決定截除下肢,陳鑄聞知後,叫喊著說:“不能鋸我的腿,沒有腿,我還乾什麼革命!”由於執意不肯截肢,病情越來越惡化,後轉至淮陰王營野戰醫院治療。在動手術時,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差,設備簡陋,陳鑄犧牲在手術台上,時年21歲。

油畫畫家陳鑄 油畫畫家陳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