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原名陳江文。出生於福建漳州的一個工人家庭。讀中學時,接受進步思想。1935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漳州薌潮劇社,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和交通站工作,時年僅13歲。翌年,參加閩西紅軍。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國共聯合抗日,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與新四軍。1938年1月,閩西南紅軍亦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成立宣傳隊,陳虹任宣傳隊隊員、文化教員;同年3月1日,隨軍北上抗日。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四團連隊政治指導員,時年16歲。此間,參加過在安徽張家山對日偽的阻擊戰。1939年10月,皖南新四軍軍部召開第一次青年代表大會,陳虹當選為代表,並與陳丕顯等13人一起被推為大會主席團成員。1939年11月,蘇南新四軍第一、二支隊合併成立蘇南新四軍指揮部,陳虹任第二支隊青年幹事兼青委會書記。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皖南事變”,突然襲擊新四軍,陳虹隨軍苦戰突圍,在繁昌縣打游擊,後渡江與江北無為縣游擊隊會師,任師政治部組織幹事。同年10月,任蘇北新四軍政治部青年科科長兼軍青年委員會書記。1943年1月,任營政治教導員、一師組織科科長。3月,任蘇中一師教導旅三團政治處主任,嗣又任蘇浙軍區第四縱隊十二支隊政治處主任。從1941年到1945年,曾參加蘇中對日偽進行反掃蕩的車橋戰役和對國民黨頑軍進行反磨擦的孝豐三次戰役。從1945年至1949年,陳虹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組織科科長、華東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政委、華東野戰軍軍政幹部大學宣傳部部長等職。在此期間,他參加了豫東、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在軍中積極開展文化宣傳工作。
1949年8月,解放大軍南下解放福建,陳虹由軍隊轉業地方,改任行政領導工作。1949年9月,任龍溪地委青年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還兼抗大式的閩南公學副校長,培養出一大批參加土改和地方政權建設的青年幹部。1951年12月,調任團省委宣傳部部長。1952年9月,改任福建省文化局副局長。1954年,接任省文化局局長、黨組書記、省文聯主席、黨組書記,併兼任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他在省文化局局長任內,曾於1957年5月率領中國皮影木偶藝術團訪問法國、瑞士、匈牙利、南斯拉夫、蒙古等國,該團以木偶戲《大名府》和皮影戲《龜與鶴》的演出博得上述各國藝術界的讚譽。又於1960年9月率領中國皮影木偶藝術團參加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二次國際木偶和傀儡戲劇聯歡節。1961年,陳虹任中國藝術團副團長,率領由藏族、維吾爾族、回族等各族演員組成的藝術團到印度尼西亞演出。在陳虹的悉心指導下,閩劇《煉印》、《荔枝換絳桃》、莆仙戲《團圓之夜》、梨園戲《陳三五娘》等劇目分別到北京、上海參加全國和華東區戲劇會演,都得到獎勵。他主持並撰寫的以解救龍溪地區特大旱災為題材、反映“丟卒保車”共產主義風格的話劇《龍江頌》在北京上演時,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話劇創作獎和演出獎,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此外,他還在局內設立戲曲研究所,搶救和整理了幾千種行將散佚的地方傳統劇本。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虹作為福建省文化界的領導幹部,首先受到衝擊,被關進“牛棚”並遭到批鬥。1971年,下放到龍溪軸承廠“蹲點”勞動。1975年5月,任省革命委員會外事組組長。同年1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副部長。
1989年5月,陳虹就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任職期間,積極推行各項文史、藝術創作活動,創辦館刊《福建文史》,組織編印以搶救珍稀的閩人著作版本為宗旨的《福建叢書》,並經常在省內外組織舉辦書畫篆刻展覽。
陳虹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第一屆人大代表、第一屆至第五屆省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善書能詩,創作有劇本、文藝評論、文化札記等上百篇作品。他所著革命回憶錄《歲月回眸》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另有遺著《江文叢稿》。2002年7月24日,陳虹因病於福州逝世,享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