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橋

陳華橋

1983年,高考失意的陳華橋回鄉務農,農村文化生活的貧乏讓他壓抑、苦悶。正在這時,白沙鎮楚劇團在他家鄉辦楚劇培訓班。出於好奇,他去觀看,一看就與楚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基本信息

簡介

陳華橋 陳華橋

基於對楚劇的愛好,陳華橋無奈到外地劇團打工,並與本地小有名氣的楚劇演員劉青珍結為夫妻。夫妻倆共同切磋演技,孝昌縣楚劇團就是該縣白沙鎮建華村農民陳華橋創辦的。

創業

陳華橋 陳華橋

1994年,闖蕩多年“江湖”的陳華橋,看到楚劇的發展大有空間。他毅然回家辦起了自己的“孝感青年楚劇團”。沒資金買道具,找人借;缺演員,自己就手把手地教。漸漸地,他的劇團有了名氣。經孝昌縣文體局領導的考核認可,被正式納名為“孝昌縣青年楚劇團”。1998年夏季,劇團在武漢市寶島公園演出時,每場觀眾過千人。他們精彩的表演轟動武漢三鎮,《武漢晚報》、《楚天都市報》不斷報導。隨著劇團影響的擴大,他的劇團又被掛牌為“孝昌縣楚劇團”。

成就

陳華橋 陳華橋

農村部分老人晚年處境維艱,他改編豫劇《賣子孝父》,讓人們尊重老人。現在農村部分地方滋生新的“讀書無用”論,孩子厭學、棄學之風蔓延,他組排《狀元與乞丐》巡演,教育人們重教育子。孝昌水務局副局長蔣志剛事跡感人,多家媒體都曾報導。他將其事跡搬上舞台,組排楚劇《一頓團圓飯》,獲得孝感市楚劇小品晚會二等獎。

他的文化責任和文化理想,就這樣通過一個個劇目得以充分體現。

在楚劇日漸式微的今天,他的楚劇團卻每年演出400多場,醉倒無數鄉親。面對鄉親們的“獎賞”,他激情無限。

影響

陳華橋 陳華橋

孝昌縣楚劇團是孝昌陳華橋創辦的,被民眾稱之為“沒有圍牆的戲院”。

孝昌縣楚劇團是該縣有名的“楚劇藝術”,今年45歲的陳華橋從小耳濡目染,對楚劇情有獨鍾,高中畢業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楚劇團習藝。於2000年正式創辦了孝昌縣楚劇團,為鄉村農民調配豐富的“精神大餐”。

劇團每年演出愈300百多場。

經歷

1983年,高考失意的陳華橋回鄉務農,農村文化生活的貧乏讓他壓抑、苦悶。正在這時,白沙鎮楚劇團在他家鄉辦楚劇培訓班。出於好奇,他去觀看,一看就與楚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陳華橋 陳華橋

1987年,白沙楚劇團陷入困境,陳華橋到外地劇團打工,與本地楚劇演員劉青珍結為夫妻。夫妻倆共同切磋演技,其樂融融。

1994年,他決定自己辦個楚劇團。沒資金買道具,找人借;缺演員,自己就手把手地教。漸漸地,他的劇團有了名氣,被命名為孝昌縣青年楚劇團。1998年夏季,他的劇團在武漢市寶島公園演出時,每場觀眾過千人。他們精彩的表演轟動武漢三鎮,《武漢晚報》、《楚天都市報》不斷報導。隨著劇團影響的擴大,他的劇團又被更名為孝昌縣楚劇團。

農村部分老人晚年處境維艱,他改編豫劇《賣子孝父》,讓人們尊重老人。現在農村部分地方滋生新的“讀書無用”論,孩子厭學、棄學之風蔓延,他組排《狀元與乞丐》巡演,教育人們重教育子。孝昌水務局副局長蔣志剛事跡感人,多家媒體都曾報導。他將其事跡搬上舞台,組排楚劇《一頓團圓飯》,獲得孝感市楚劇小品晚會二等獎。

鄉土藝人

1983年,陳華橋從白沙高中畢業之後就回鄉務農,當時,高考失意讓他極度苦惱,農村文化生活的貧乏又讓他感到壓抑。正在這時,白沙鎮楚劇團在群聯水庫的空房裡辦楚劇培訓班,陳華橋出於好奇,前去觀看,一看就著了迷,對學楚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半個月的薰陶讓他與楚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7年,白沙楚劇團因人才外流等原因陷入了困境,陳華橋不得不離開劇團,到外地劇團打工。令他慶幸的是,那一年,他與本地楚劇演員劉青珍結為夫妻,從此,夫妻倆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切磋演技。

1994年,陳華橋發現楚劇在農村還有一定的市場,決定結束打工生活,自己辦劇團。沒有資金買道具,他就找人借。沒有表演人員,他就手把手地教。漸漸地,他的隊伍擴大了,劇團也有了名氣。1995年,劇團有了名字,叫“孝昌縣青年楚劇團”。1998年夏季,劇團在武漢市寶島公園演出時,每場觀眾過千人,他們精彩的表演轟動了武漢三鎮,《武漢晚報》、《楚天都市報》等媒體曾作過報導。隨著劇團影響的擴大,2001年,劇團正式更名為“孝昌縣楚劇團”。

陳華橋說:“我不僅是在表演楚劇,也在提升我的人生境界。”由於團里經常有演出活動,他待在家裡的時間很少。父親患肝癌後,他白天演出,晚上就趕回家照顧父親。2006年2月,他帶著演員到孝昌縣小河鎮仙人石村“送戲下鄉”,初步安排演出時間為一天,可是,民眾興致很高,希望再演兩天,其時,他的家人打電話告訴他,父親病危,要他速歸。他妥善地安排好團里的事務後,連夜趕回家裡,此時,父親已閉上了眼睛,他痛哭不已,後悔自己沒能給老人送終。可民眾的心裡都清楚,他把“精神食糧”送到民眾身邊,盡的是“大孝”啊!

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標誌,但怎樣讓鄉風真正地文明起來呢?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陳華橋想用傳統的藝術形式讓民眾在娛樂中受到教育。2006年9月,他帶著劇團5名成員到孝昌縣王店鎮高崗村表演了楚劇《王婆罵雞》。該劇以詼諧的表演讓民眾認識到鄰里和諧的重要性。

陳華橋善於運用“舊瓶裝新酒”,將傳統的劇目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賣子孝父》本是河南的豫劇,陳華橋對劇本進行了整編,讓楚劇表演更有吸引力。

在農村,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讀書沒有用,農村孩子厭學、棄學之風蔓延,陳華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組織排演的《狀元與乞丐》劇目在農村巡迴演出,告訴人們:不要相信宿命論,人只要努力奮鬥,就能有所作為。

孝昌縣水務局副局長蔣志剛的事跡感人至深,多家媒體都曾報導過。陳華橋將他的事跡搬上了舞台,組排了楚劇《一頓團圓飯》,讓人們親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該劇在孝感市慶國慶及反腐倡廉楚劇小品晚會上獲二等獎。

在楚劇日漸式微的今天,陳華橋的楚劇團卻能蒸蒸日上,每年演出超過400多場,這不能不讓人驚嘆。他創業成功的原因不僅在於他善於凝聚人心,更在於他弘揚民族文化的執著信念,在於他對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發展

這些年,劇團通過收集、整理、傳承、移植、自編,一批精品劇目相繼出爐。《尋兒記》、《恩仇記》、《寶蓮燈》、《瀟湘夜雨》、《蝴蝶杯》等傳統劇目韻味十足,《攀弓帶》、《王寶釧》、《金石緣》、《鄭小嬌》等移植劇目綻放新枝,《義姐冤》、《母女血淚》、《薛剛反唐》、《粉妝樓》等自編劇目獨樹一幟,總能博得滿堂彩,劇團很快就有了一大批鐵桿戲迷。

結合身邊典型,精心編寫創作了《王婆罵雞》、《賣子孝父》、《狀元與乞丐》、《一頓團圓飯》、《趙二嫂"懷孕"》等精彩小戲。為傳承孝善文化,2010年,劇團又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孝子孟宗》搬上舞台。

獲獎

2006年10月,孝昌縣楚劇團在孝感市“福星杯”藝術團體展演中獲三等獎。2007年,孝昌縣楚劇團排演的大型傳統楚劇《秦香蓮》在孝感市楚劇藝術節展演上,榮獲了演出“特別獎”、個人表演“金、銀、銅”獎以及伴奏“三等獎”等十大獎項;2008年,在湖北省“生育之光”文藝展演活動中,創作小戲《趙二嫂“懷孕”》榮獲了表演“三等獎”,成為了孝感市選送劇目當中唯一的獲獎作品;2009年,在“湖北省第四屆楚劇藝術節”上,傳統楚劇《李三娘》獲得了“優秀演出獎”,劉青珍、王蓉兩名演員還榮獲了個人表演“二等獎”和“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