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英

陳美英,1924年出生於福建省德化縣城關三角街的一個手工業者家庭中。

基本信息

1、福源瓷廠主-陳美英

陳美英(1924-) 原名安,至夫家曾改名珠,鄭發運長媳。福建德化縣城關三角街人。民國13年農曆5月生。東頭窯場福源瓷廠後期經營者、女主人。
陳美英出生於手工業者家庭。父陳成同(1875—1929年)系一家具巧匠,能木雕;母郭氏軟娘(1884—1961年),永春仙俠人,生2男5女,美英排行第6,姊妹中居4。她7歲入雁塔國小,因早年喪父,家境困難,念完高小一年級即輟學在家。
陳美英自幼聰慧勤勉,意志堅強,一生坎坷,有生活能力。民國30年(1941年)正月,虛齡才18歲的她,承媒妁之言、老娘之命,嫁與東頭窯場福源瓷廠主人鄭發運長子文狄為妻。鄭文狄(1922—1947年),從小隨父學藝,秉賦聰穎,勤勞肯乾。他倆婚後感情深篤,是年冬生下愛女素花(於1958年溺水身亡,未嫁,死因不明),民國33年(1944年)正月,美英的公公發運不幸病逝。美英協助丈夫文狄接過瓷廠的經營擔子,同心協力把瓷廠辦好。次年正月得愛子章寶。但天有不測風雲,更不幸的是,於民國36年(1947年)農曆10月,在再生下次男的兩個月後的是年年底,她的丈夫、英年25歲的文狄競撇下老母、弱弟、年輕的愛妻與3個幼小的兒女,跟著父親離開人間。越2年,1949年的冬天,才2周歲的次子又跟著丈夫文狄殤去。四五年間,美英接連失去了3位親人。這是多么慘痛的意外打擊!尤其是丈夫和幼子的殤折,對她來說簡直似“蒼天塌陷,五雷轟頂”!
面對這許多滅頂之災,20多歲的年輕新寡陳美英,孤兒寡母,還有年老的婆婆與年小的夫弟夫妹,擔子這么重,以後的日子怎么過?!她不知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但她沒有就此癱下去,更沒有撒開這個破碎的家。為了襁褓中的孩子,為了年老的婆婆與年幼的夫弟夫妹,她掩埋了失去的丈夫、幼子,拭乾眼淚,抬起頭來硬著腰板,堅強地生活下去,撐起這個多災多難、破碎的家;鼓足勇氣,衝破封建傳統世俗觀念,當起福源瓷廠的頂樑柱,把家當好,把瓷廠辦好。她將幼小的孩子交由婆婆(林氏德娘,1895—1970年,本縣上地人)帶養,自己傘身心地投入瓷廠的生產經營。在當時社會動盪,瓷器滯銷、生產不景氣的情況下,家禍國難業衰等困難重重,美英從民國36年(1947年)農曆年底接過福源瓷廠的擔子,前後7年,有條不紊地維持下來,延續經營生產,直至1954年4月作為股東之一與當時城關塔雁街集聯(紗百)商行合資創辦集聯瓷廠。在當時,一位普通家庭婦女、年輕寡婦,在連遭不幸的重大災難面前,能抬起頭來,並敢於向“男尊女卑”封建禮教與世俗觀念等重重束縛挑戰,大膽、勇敢地肩負起瓷廠的經營重擔,克服種種困難,使親人留下的福源瓷廠活下來,維持延續生產,堪稱是舊時代不可多得的“女強人”之一。
1954年4月福源瓷廠與集聯(紗百)商行合股辦集聯瓷廠後,陳美英與夫弟陳建民一起進廠。為發揮她的專長,分配於成型車間上釉組,任組長。她作事勤謹,技術操作認真,工藝質量嚴於律已,其後協助車間技術管理,當質檢員。1979年於德化第二瓷廠退休。
陳美英一手拉扯長大的獨子、發運長孫章寶,幼失父恃,頗能奮發自立。1963年國中畢業後到縣水電部門當職工,1987年與人合資於本村創辦城東工藝陶瓷廠,已甚具規模。孫益平、益剛(發運曾孫)出校後均協助乃父經營城東瓷廠。
陳美英一生業瓷近40年。她生活道路坎坷,但賦性豁達,開朗樂觀,笑口常開;苦去甘來,現年近八旬,精神體質均好,四世同堂,兒孫繞膝,安享天年。

2、特級教師陳美英

陳美英(1954-)女,湖北武漢市人,1977年畢業於華中師大政治教育系。1985--1987年在華師大政治系思政專業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1999--2001年在華師大教科院學習,獲教育管理學碩士學位。現為華中師大一附中副校長,特級教師。
26年來,陳美英同志始終如一的在學校教學工作的第一線,工作中能自覺地寓德育於教學和學校管理過程之中。歷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年級主任、工會主席、副校長等崗位工作。在教學中,她善於運用理論聯繫實際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授課時,時刻注意從身邊的實例切入,突出學生的參與,課堂上營造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力求改變人們認為政治課枯燥無味、是說教的傳統觀念。高二年級《實踐的特徵》一課的教案,被武漢市教育學會評為一等獎。高一年級全學年教案,獲洪山區全學年教案評比一等獎第一名;《淺談政治課高三年級文科班教學目標管理》論文獲洪山區教育學會第八屆年會二等獎。
陳美英同志,長期以來擔任班主任工作,所帶班級均是學校各項集體活動開展最好的班級,她本人也曾多次評為校優秀班主任、洪山區優秀班主任、洪山區德育先進工作者、華師大"三育人"先進個人、湖北省教育工會優秀幹部等稱號,所帶班級曾先後評為二附中先進班集體、洪山區先進班集體、武漢市先進班集體。
陳美英同志,擔任副校長工作以來,能做到把教學、科研和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搞好管理和教學工作的同時,較注意德育科研工作,在1998--2001年間,參與了教育部下達的關於《師範學生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的科研工作。《中國傳統道德和當代中學德育教育》的碩士畢業論文受到專家好評。主編了華師二附中《學生管理手冊》。結合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配合中央《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學習,主編了一套《中學生道德教育讀本》六本書並獨立編寫了其中兩本。該書對中國小從事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政治教師提供了詳實的範例和理論上的指導。此外,近十多年來,她還先後在《思想、理論、教育》、《高等函授學報》、《希望之路》、《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期刊上發表有關教學科研論文近二十餘篇。
陳美英副校長現分管學校國中部工作。她力圖以德育為抓手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推動學校國中部工作再上台階。

3、先進人物陳美英

陳美英(1948-)女。農藝師。福建惠安人。疑業於惠安六中。現任寧德市金涵鄉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幹部。1966~1975年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良種繁育場擔負水稻品種試驗工作。1976~1980年在寧德縣良種繁育場擔負水稻"三系"試驗、"三系"制種、雜交新組合對比試驗等工作。1981~1996年在寧德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擔負水稻苗情觀察和各生育階段的預測預報以及水稻新品種對比試驗、示範、推廣等工作。同時套用10年觀察載的苗情資料數據,於1989年起參與由省農業廳施能浦研究員主持的《水稻苗情微機預報模型研究》項目。經三年研究研製成適合該市生態條件的早、中、晚稻三種類型預報模型16個,並於1992年對全縣23萬畝早、中、晚稻田進行預測預報驗證和套用,準確率達95%,全年稻穀總產增長2534.4噸,社會效益(總產值)增長192.6萬元,被省農業廳評為農牧業技術推廣三等獎;1992年在半山區洋中鎮海拔400多米的上坎村試驗、示範旱稻良種"寧晚479"(常規種)時,大膽地向靠天吃飯的"望天田"推廣栽培,平均畝產乾谷500公斤以上,比當地當家雜交組合"特優63"增產10~15%,填補了我市山區缺水稻田耐旱品種的空白,榮獲1992年寧德地區旱稻推廣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由於"水稻苗情微機預報模型"對大田預報套用,增產效果顯著,其研究成果填補了世界空白,於1995年5月被"聯合國TIPS技術信息促進系統"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評審會授予"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同年12月福建省婦女聯合會授予省"三八"紅旗手和城鎮婦女"巾幗建功"獎等光榮稱號。在榮譽面前不驕不躁的陳美英,從1996~1999年又連續承擔省農科院稻麥研究所通過"二系"雜交育成的早稻"福二優63"組合和晚稻"2186"、"2163"組合的試驗示範工作。經過四年的艱辛,又獲得了豐碩的成果。1996年早季示範10.3畝"福二優63",平均乾谷畝產634公斤,比當家的"三系"雜交威優77組合畝增154公斤,增產32.1%;1997年早季,福二優63百畝示範片,加權平均乾谷畝產605.3公斤,比威優77組合畝增156.3公斤,增產34.8%;1998年晚季示範"2186"和"2163"計112畝,平均畝產乾谷分別為563公斤和523公斤,比"三系"雜交"特優63"組合分別畝增70公斤和49.5公斤,分別14.2%和10.5%;1999年晚季繼續示範"2186"和"2163",平均畝產乾谷分別為555.7公斤和507.2公斤,分別畝增45.2公斤和32.7公斤,分別增產10.2%和8.8%。發表的主要論著有:《"望天田"的好品種寧晚479》(《福建農業》1997年,第4期)、《"兩系"雜交組合福二優63》(《福建農業》1998年,第2期)。

4.優秀教師陳美英

陳美英,學士,現任福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福建省統計學會理事。主要講授國民經濟核算、統計分析方法、統計學、社會與人口統計學等課程,從事人口問題、統計理論、數量方法等方向的研究。
授課特點: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品德方面的教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