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新[先進工作者]

陳海新[先進工作者]

陳海新是個人名,其中一個是深圳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專職書記 。出生於1959年8月廣東大浦是一名在職碩士研究生;另外一個人名是醫生。

基本信息

書記陳海新

簡介

姓 名 陳海新

職 務 深圳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專職書記

性 別 男

民 族 漢

出生日期 1959年8月

籍 貫 廣東大浦

學歷背景 在職碩士研究生

工作

1976年7月至1981年12月在海南工作。1981年12月至1985年9月,深圳市稅務局羅湖分局附城稅務所業務主辦、南崗稅務所副所長(主持工作)。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深圳大學財稅大專班學生。1987年7月至1992年7月,深圳市稅務局羅湖分局征管科負責人、審計二科科長。

1992年7月至1995年12月,深圳市稅務局羅湖分局副局長,深圳市地方稅務局羅湖分局副局長。1995年12月至2007年3月,深圳市地方稅務局政工人事處處長,人事教育處處長。2007年3月任深圳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專職書記。

工作分工 協助黨組書記、局長分管黨務思想政治工作。

先進工作者

個人簡介

陳海新[先進工作者] 陳海新[先進工作者]

在上海浦東周家渡社區醫院中醫科內,空留下一張冷冷清清辦公桌。牆壁上掛滿了數十面“醫德高尚”、“妙手回春”字樣的錦旗,那是人們對陳海新醫生由衷的讚揚。辦公桌上仍擺放著陳醫生微微含笑的照片,她的身影仿佛還留在人們身邊。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首詩是對她最好的註解。今年2月2日凌晨2時,病魔無情地奪走了海新年輕的生命。而她在37年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燃燒了無限的光輝,她是“輪椅上的白衣天使”!

忍痛行醫14載

1970年1月,小海新出生在知青父母參與建設的新疆崑崙山下,當時是難產,經過搶救,小海新才戰勝了死神。

13歲時,小海新身體有些向左側彎,不料,由此日漸殘疾。1988年,海新帶著背上的不鏽鋼矯形支架,以超常毅力,考上了當時的上海中醫學院。畢業後,本可以進三甲醫院工作的她,考慮到身體不便,就近選擇了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昌里分院工作。

陳海新患有先天性小腦扁桃體疝和頸髓空洞症。隨著年齡增長,疝體漸漸侵入她的頸髓,阻斷神經傳送,使身體不聽使喚。但陳海新沒有屈服於命運的捉弄。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她考入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後成為周家渡社區衛生中心中醫科醫生。14年來,她一共為23萬人次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最多一天的就診量達118人。

在醫院工作的前幾年,她的手腳還能自由活動,但疾病在短短几年裡迅速侵蝕著她的身體,使得她大半身體癱瘓。在行醫時,她靠左手和木椅支撐身體,用右手為病人搭脈診斷。因為行動不便,從家到醫院不到10分鐘的距離,她必須提前2個小時起床做準備;陳海新所在的樓面沒有廁所。為了省下上下樓梯上廁所的時間,每天工作時間她儘量不喝水,直到回家以後才大杯大杯地喝白開水,有時因為喝得太急,心臟都受不了;病痛來時全身如刀割一般,但她始終咬牙堅持,微笑面對每一位病人,讓他們感受家一般的溫暖。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生前,陳海新一直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她在日記本上寫道:“我的病無藥可醫,生命注定短暫,所以多做一些工作,我的生命價值就大一些。”直到最後一天上班時,她還為34名患者看病,開出20多張藥方。那時,她的手已經不聽使喚,但她強忍痛苦,一筆一划耐心地記錄了每一名患者的治療用藥情況,為將來接診的醫生提供方便。

“有病找海新”

陳海新所在的周家渡社區有13萬居民,老人多,病人多,醫療服務是社區的熱點問題。“有病找海新”,成了社區居民的口頭禪。許多第一次看中醫的人在她這兒就診後,加深了對中醫的了解和信任,把她當成了“終身醫生”。她的影響還超過了社區。浦西、南匯的一些病人經常慕名而來,排隊就診。

家住閘北區的患者錢有玉每月換乘兩部公車,多花八元錢找海新看病。她說:“退休前在家附近看西醫,每次都要配幾百元的藥,慢性病也沒有多大好轉。但吃陳醫生的藥,一周就十幾塊錢,病情明顯好轉。”患者顏英美一談起陳海新也是讚許不已:“我在陳醫生這裡看了十年病,從來沒有見過她不笑的面孔。”讓她更佩服的是,陳醫生不僅醫術高明,而且一語道出了她的心病——大兒子得肝炎早逝,她積鬱成疾。每次開藥時,陳海新都疏導她:“你兒子沒了,還有女兒外孫,她們不希望看到你這樣啊!你年紀大了,凡事一定要想得開才行啊!”

陳海新回家以後還不忘病人,她經常翻閱書籍,琢磨一些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法。直到離開人世前,她告訴媽媽還有一個心愿未了:她曾經和南匯一名姓曹的病人約好複診時間。她已經為這名病人研究好了新藥方,但是他一直沒有來。

生活樸素

陳海新從小就很孝順,4歲起開始不吃獨食。海新很喜歡吃海魚,但她總是把魚身留給外婆、父母和弟弟,自己吃魚頭魚尾。1999年外婆病重,每周六她替媽媽陪著外婆,還關照給外婆買蛋糕、西瓜等食品。有一次海新的爸爸突然昏倒,她親手餵爸爸吃藥。

海新生活樸素,一生中沒有戴過什麼首飾。但在2004年,她用自己行醫的全部積蓄,為父母和弟弟購置了一套三室兩廳的住房。她還為弟弟購買了10份養老保險。今年年初,海新病重,不得已離開工作崗位,回家休息。為此,她一直自責:“我現在成了不勞而獲的寄生蟲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把你們二老都拖垮了……”

捐獻遺體角膜

2006年10月,陳海新的健康每況愈下。她知道自己可能不久於人世,便作出決定——要把自己的遺體和角膜捐獻給醫療事業。父母一開始反對她的想法,但是她努力說服父母:“我得這個病很罕見,很痛苦,如果我把遺體捐獻出來供醫學研究,說不定以後得了這個病的人會有救。我的角膜也還有用,為什麼不留給需要的人呢?”父母含淚支持了她的決定,並幫她辦理了遺體捐獻事宜。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陳海新忍受著病魔帶來的巨大痛苦,母親哭著請醫生給女兒用“狠藥”,海新卻搖頭拒絕了。她說:“我要把病灶完整地保留下來,不能用藥糟蹋了。”今年2月2日凌晨2時,陳海新在家中病逝。上午10時,距離海新去世不到8時,她的遺體如願送到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完成了她對醫療事業的最後貢獻。

她是堅強的人

1988年,陳海新考入上海中醫藥大學。黃學菁是陳海新所在班級的副班長,又和她同住一間寢室。

她至今記得對陳海新的第一印象:身材矮小,臉白白的,相貌挺漂亮,腿腳不便,走路很慢。但這個殘疾同學讓人刮目相看。開學第一天,陳海新父母陪她到寢室。除了需要爬上爬下安蚊帳,其他事她都自己做。黃學菁的母親在一旁看著,說:你這個同學蠻能幹的。

隨後的日子裡,同學們切實感受到了她的堅強。她非常用功,成績總是班級前十名,每年拿獎學金。大學5年中,從來沒有聽到她抱怨命運。相反,有時同學想不通了,她還勸解。受她影響,她所在寢室8個人有6個拿獎學金,被評為“上海高校優秀寢室”。寢室每周的大掃除,陳海新從來不享受“豁免權”,拖地板之類的活幹不了,她就整理桌子。“我們都沒感覺她是殘疾人。”黃學菁說。

她是樂觀的人

開朗是陳海新留給同學們的另一個深刻印象。室友們親切地叫她新新。黃學菁記得,那時8個室友每年都結伴去公園玩,拍照。照片上的陳海新笑得很開心。有一次,大家提議去買烘山芋,“陳海新和顧軍花留在食堂,打了8份湯,我們在校門口買。8個人吃得可開心了。她很合群的。”黃學菁說。

當時寢室有個“規定”,得了獎學金要拿出10%做“寢室基金”,陳海新每次都很爽氣地拿出她那一份。她從來沒跟同學提起家境艱辛,班級里搞活動她都積極參加。得了獎學金,和其他同學一樣,陳海新也到校門口的藥店買人參,讓店裡加工,切成片帶回家孝敬父母。只是,在去年五六月份的同學聚會上,一向愛笑的陳海新沉默著。 “她已預感到自己日子不多了。”顧軍花是陳海新的知心朋友,她懂陳海新。這是陳海新最後一次參加同學聚會。

她是樂於助人的人

陳海新念初一時就癱瘓了,一度連坐也坐不住。直至在胸椎中插進鋼柱,才能坐立。她不拒絕別人的幫助。顧軍花和陳海新在寢室里床鋪“面對面”,在課堂上是同桌。從進校門開始,顧軍花就照顧她,一起上課、一起打飯、一起複習功課。5年裡顧軍花攙著她走。

陳海新也常常幫助別人。她成績好,同學向她借課堂筆記,她答應得很爽快。有問題問她,她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由於腿腳不便,陳海新常常在周日提前返校。她一個人把寢室的熱水瓶都泡好。

她是豁達的人

1988年考大學時,陳海新一本報了一所財經類大學,二本報的是中醫藥大學。她上了一本分數線,但在面試時被刷下來了。同學猜她當時可能這樣考慮:學財經,將來做財會,可以坐著不用多走動;而學中醫,希望中醫能治好自己的病,而且中醫可以坐著,不用多走動。

1993年畢業時,按她的成績進三級甲等醫院沒有問題,但最終她去了地段醫院。陳海新的輔導員李丹蓉記得當時的情景:“她的父母不理解,她也有些想不通,我就跟他們解釋,大醫院沒有宿舍,每天上下班也成問題。不如找個離家近的醫院,方便些。他們後來想通了。畢業應聘時,我還為她梳好頭髮去面試。”顧軍花也說:“原先她也有些不開心,可是後來她說在工作中找到目標了,再沒有怨言。她說每當看到病人吃了她開的處方有效果,就很開心。”

她是不願麻煩人的人

陳海新沒談過戀愛。剛工作時,有人曾想給她介紹朋友,被她拒絕了,理由是“不想拖累別人。”去年年底,她病得很重了,她有那么多同學在上海各大醫院,但她沒給他們打過一個電話,理由也是“不想麻煩他們”。她就在家附近的醫院看病,直到生命終點。去世前,她立下遺囑把角膜和遺體捐獻出來。在捐獻儀式上,有關部門問她父母有沒有困難,她父母說,陳海新走前關照過,不要麻煩單位和組織。

陳海新同志是上海浦東新區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醫生,1970年1月出生,1993年7月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2007年2月2日因病去世,年僅37歲。陳海新同志自幼身患頸髓空洞症而致殘,但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樂觀面對,知難而進,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意志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後長期工作在社區醫療工作一線,始終視患者為親人,視工作為生命,在重病纏身、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仍滿腔熱忱地為病人解除病痛,贏得了醫院、患者和社區居民的廣泛稱讚,被譽為“輪椅上的白衣天使”。

她摒棄世俗觀念,自願捐獻遺體,實現了她畢生為醫療衛生事業作貢獻的心愿。2004年獲得浦東新區“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和浦東新區“十佳醫師”提名獎,2007年2月被追認為浦東新區“新長征突擊手”、“三八紅旗手”,2007年3月榮獲浦東新區“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好人好事”特別獎、“2003-2005年度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5年,陳海新在醫院的格言本上寫道:“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當人們看到她的這句格言,有些人是意外的,因為這句格言的高調與她平時的低調是那么吻合,而當她離開人世,關於她疾病的秘密不再是秘密時,人們才明白她的格言的真實內涵。“我的病無藥可醫,生命注定短暫,所以多做一點工作,我的生命價值也就更大一點。”陳海新在生前,用這句話激勵自己,也成為她人生的最好註腳。

根據陳海新事跡改編的話劇《輪椅上的天使》將於6月5日至7月4日上演於藝海劇院。5月23日,該劇主創人員與陳海新的父母,一同在陳海新曾經工作過的浦東新區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